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8)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8)

1. 三、《傷寒論》

雖可合而為病,究不可謂暑中原有濕也。

(十九)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金匱》以一物瓜蒂湯主之。)(《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黃寶臣曰:上條言中暑而不兼濕之證,此條言暑合濕邪而為患也。太陽中暍者,暑傷於形,則身熱疼重;暑傷於氣,則脈微弱。以此證與脈揆之,知以夏月貪涼,過飲冷水,傷於水濕,水行皮中,為表邪所束,不得汗泄之所致也。

沈漢卿曰:此論夏月先中暍,後傷冷水也。熱由太陽入陽明,故身熱。復傷冷水,水行皮中,則營衛俱滯。營氣被阻,則身疼;衛氣被阻,則身重。太陽中暍,脈當數大,不當微弱,而脈微弱何也?此以冷水在皮中,隨營衛氣行,營衛氣被阻,不能達於脈,致令脈微弱,故曰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氣去,則熱解,故主之。

陳修園曰:此言暑合濕邪為患,有形之濕壅其肺氣也。《金匱》治以一物瓜蒂湯,後人推廣其義,用五苓散(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大順散(甘草、乾薑、杏仁、肉桂)、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茯苓、生薑)、十味香薷飲(香薷、人參、陳皮、白朮、茯苓、扁豆、黃耆、木瓜、厚朴、甘草)、白虎加蒼朮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皆兼治濕也。

至夏月陽虛陰伏,凡畏熱貪涼,皆可以傷冷水例之,病在陰經,即為陰證,豈可一以清涼治暑哉?

(二十)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沈堯封曰:此言精氣素虧而中暍者。

陳修園曰:此言中暑之證,從經脈表裡俱病處繪出虛證模樣。意者寒則傷形,責其實;熱則傷氣,責其虛。發熱惡寒至手足厥冷,皆陰寒之脈證。小有勞三句,是虛而有熱之見證。汗下火皆為所戒,而治法從可知矣。

徐忠可曰:此即潔古所謂靜而得之為中暑,為陰證也。蓋暍即暑也。太陽中暍者,太陽脈為一身之外衛,凡六氣之感,無不由之,故暑亦必由太陽入。惟太陽,故發熱惡寒。夏月氣溢經絡,於時濕土司令,傷暑者必兼濕,故身重而疼痛。暑熱必傷氣,故弦細芤遲虛脈也。然暑非中熱之謂,暑熱內受,陰寒外束,即東垣所謂廣廈納涼之類,故無汗不渴,而身反重痛也。

成無己曰:病有在表,有在裡者,有表裡俱病者,此則表裡俱病者也。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動其陽,而暍即發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里有熱也。《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白話文:

三、《傷寒論》

雖然暑濕可以同時致病,但不能說暑邪本身就帶有濕邪。

(十九)太陽中暑的人,會出現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卻微弱,這是因為夏天貪涼喝冷水,寒邪侵入皮膚所造成的。(《金匱要略》用瓜蒂湯治療。)(《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黃寶臣說:上一條講的是單純中暑沒有濕邪的症狀,這一條則說的是暑邪和濕邪結合而導致疾病。太陽中暑,暑邪傷及形體,則身體發熱疼痛沉重;暑邪傷及氣機,則脈象微弱。根據這個症狀和脈象來判斷,就知道是夏天貪涼,過度飲用冷水,傷及水濕,寒邪滯留在皮膚內,導致表邪被束縛,汗液無法排出所致。

沈漢卿說:這段文字說明的是夏天先中暑,之後又受涼水侵襲。熱邪由太陽經進入陽明經,所以身體發熱。再次受涼水侵襲,寒邪滯留在皮膚內,則營氣和衛氣都受阻。營氣受阻,則身體疼痛;衛氣受阻,則身體沉重。太陽中暑,脈象應該數大,不應該是微弱的,為什麼脈象微弱呢?這是因為冷水停留在皮膚內,隨著營氣和衛氣運行,營氣和衛氣受阻,不能到達脈搏,導致脈象微弱,所以說這是夏天受涼水侵襲,寒邪滯留在皮膚內所造成的。瓜蒂性味苦寒,具有吐瀉作用,可以去除身體及四肢的水氣,水氣去除,則熱邪消退,所以可以用它治療。

陳修園說:這段文字說明的是暑邪和濕邪結合而致病,是體表濕邪阻塞肺氣。 《金匱要略》用一物瓜蒂湯治療,後人在此基礎上擴展其治療思路,也使用五苓散(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枝)、大順散(甘草、乾薑、杏仁、肉桂)、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茯苓、生薑)、十味香薷飲(香薷、人參、陳皮、白朮、茯苓、扁豆、黃耆、木瓜、厚朴、甘草)、白虎加蒼朮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等,這些方劑都兼顧治療濕邪。

到了夏天,陽氣虛弱,陰邪潛伏,凡是怕熱貪涼的,都可以用受涼水侵襲的例子來比喻,疾病在陰經,就是陰證,怎麼能都用清涼的方法治療中暑呢?

(二十)太陽中暑的人,會出現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虛弱遲緩,小便量少,皮膚起雞皮疙瘩,手足發冷,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發熱,嘴唇乾燥,張口見齒。如果發汗,則惡寒加重;如果用溫針灸,則發熱加重;如果服用利尿藥,則尿頻加重。(《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沈堯封說: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精氣本就虧虛的人中暑。

陳修園說: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暑的症狀,從經脈表裡都患病的方面描繪出虛證的樣子。意思是說,寒邪傷及形體,則責其實;熱邪傷及氣機,則責其虛。發熱惡寒直到手足厥冷,都是陰寒的脈象。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發熱,是虛證伴有熱邪的表現。發汗和下瀉都是禁忌,由此可知其治療方法。

徐忠可說:這就是潔古(指醫家)所說的靜止狀態下得病的中暑,屬於陰證。中暍就是中暑。太陽中暑,太陽經脈是人體外表的防衛,一切六氣的侵襲,都是通過它進入人體的,所以暑邪也必定通過太陽經進入人體。因為是太陽經受邪,所以會發熱惡寒。夏天氣血充盈經絡,此時濕土當令,中暑者必然兼有濕邪,所以身體沉重疼痛。暑熱必然傷及氣機,所以脈象弦細虛弱遲緩。然而暑邪並非指內部陽熱,暑熱內受,陰寒外束,也就是東垣(指醫家李東垣)所說的在寬敞的房屋裡納涼之類的情況,所以沒有汗出也沒有口渴,而身體反而沉重疼痛。

成無己說:疾病有在表面的,有在裡面的,也有表裡都患病的,這個就是表裡都患病的。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是表證中暑;脈象弦細虛弱遲緩,是中暑脈象虛弱;小便量少,皮膚起雞皮疙瘩,手足發冷,是太陽經氣不足;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發熱,是指勞動耗損陽氣,則中暑症狀加重;嘴唇乾燥,張口見齒,是裡有熱邪。《內經》說:因暑邪而汗出,煩躁則喘息氣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