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9)
下篇·正宗輯要 (9)
1. 三、《傷寒論》
口開謂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乾燥。若發汗以去表邪,則外虛陽氣,故惡寒甚;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趙以德曰:予嘗思之,此症屬陰陽俱虛。脈弦細者,陽虛也;芤遲者,陰虛也。所以溫針復損其陰,汗之復傷其陽,此症惟宜甘藥補正,以解其熱爾,即《靈樞》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剛劑。
王宇泰曰:中暍、中暑、中熱,名雖不同,實一病也。若冬傷於寒,至夏而變為熱病者,此則過時而發,自內達表之病,俗謂晚發是也,又非暴中暑熱新病之可比。或曰新中暑病脈虛,晚發熱病脈盛。
(二十一)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一作知)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平脈法》)
張錫駒曰:此條言伏氣之病,由內而出,非若時行卒病,由外而至也。
張隱菴曰:此一節言伏氣發病,始則從陰出陽,既則從陽入陰也。伏氣之病者,春之風氣,夏之暑氣,秋之濕氣,冬之寒氣,感之則潛匿於膜原肌腠之中,不形於脈,故當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者,是以意候也,如三春風盛,九夏暑盛。醫者當知今月之內,時今太過,欲有伏氣,感之則潛匿於形身,而為伏氣之病矣。
假令舊有伏氣,今時乃發,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中土內虛,風木之邪相剋也,故當喉中痛似傷。喉者,天氣也;痛似傷者,火氣也。此伏邪從陰出陽也。非喉痹者,言非陰寒內閉之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者,喉主天氣為陽,咽主地氣為陰,先病喉痛,後病喉痛,是先病陽後病陰也。雖爾今復欲下利者,言雖咽痛,當復下利,所以申明咽主地氣之意。
伏氣始病,則從陰出陽;既病,則從陽入陰者如此。
葉子雨曰:此節言伏氣之病,伏藏於內,不即見於病,亦不見於脈,故當候其何氣之伏藏。伏於今月之內,當發於今月之中,故曰:今月之內,欲有伏氣,是謂以意候之也。假令舊有伏者,今時乃發,既見於病,亦必見於脈,故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此春傷於風,風木之邪,賊於中土,故脈微弱也。
風邪上受,當喉痛似傷,此伏氣之病,非時行之喉痹也。不特喉痛而且咽痛,以風氣通於肝,地氣通於咽,脾主地,木剋土也。邪氣留連,上行極乃下而為洞泄,故曰:雖爾今復欲下利。此上下之交通,一氣之相感也。仲景論一春之風氣,而三時之暑、濕、寒氣,亦可類推矣。
注家多以脈微細喉痛下利,乃少陰應有之脈證,不知少陰之脈是微細,此云微弱,但弱與細有間,而微則加於弱細之上,非專論微脈也。弱乃真陽不足,胃氣大虛之候,固非少陰之細脈,亦斷無實熱之理,因其土虛,故木邪侮所不勝也。侈談伏氣者,何伏氣不明若是耶!
白話文:
三、《傷寒論》
張口呼吸,稱為喘喝,由於喘喝不止,所以前牙齒乾燥。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去除表邪,則外虛傷及陽氣,所以惡寒加重;如果用溫針來溫補陽氣,則火熱內攻,所以發熱加重;如果用瀉下法去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乾燥,所以小便不利加重。
趙以德說:我曾經思考這個症狀,它屬於陰陽俱虛。脈象弦細的,是陽虛;脈象虛弱遲緩的,是陰虛。所以用溫針反而損傷陰氣,用發汗反而傷及陽氣,這個症狀只宜用甘溫的藥物補益正氣,以解除它的熱症,這正如《靈樞》所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可以用甘溫的藥物治療,不可以服用辛寒峻烈的藥物。
王宇泰說:中暑、中熱,名稱雖不同,實際上是一種病。如果冬天受寒,到夏天變成熱病,這是季節錯亂而發病,從內而外達於表證的疾病,俗稱晚發的熱病,又不能與急性中暑熱病相比。有人說,急性中暑的脈象虛弱,晚發的熱病脈象洪盛。
老師說:伏氣的病,要用推測的方法診斷。這個月內,可能會有伏氣。假設以前就有伏氣,就應該把脈診斷。如果脈象微弱,應該喉嚨疼痛像受傷一樣,但不是喉痹。病人說:確實咽喉疼痛。雖然如此,現在又要腹瀉。《平脈法》
張錫駒說:這段文字說伏氣的病,是由內而發的,不像流行性疾病,是由外而來的。
張隱菴說:這一段文字說伏氣發病,開始是從陰出陽,然後是從陽入陰。伏氣的病,是指春天的風氣、夏天的暑氣、秋天的濕氣、冬天的寒氣,感受這些邪氣就會潛伏在肌膚腠理之中,不表現於脈象,所以應該用推測的方法診斷。這個月內可能會有伏氣,是以推測的方法診斷,就像春天風盛,夏天暑盛一樣。醫生應該知道這個月內,時令過盛,可能會有伏氣,感受這些邪氣就會潛伏在體內,而成為伏氣的疾病。
假設以前就有伏氣,現在發作,就應該把脈診斷。如果脈象微弱,是中焦內虛,風木之邪互相侵犯的緣故,所以會喉嚨疼痛像受傷一樣。喉嚨屬陽,疼痛像受傷一樣,是火氣。這是伏邪從陰出陽。不是喉痹,是指不是陰寒內閉的喉痹。病人說:確實咽喉疼痛,喉嚨屬陽,咽喉屬陰,先病喉嚨痛,後病咽喉痛,是先病陽後病陰。雖然如此,現在又要腹瀉,是指雖然咽喉疼痛,但又要腹瀉,以此說明咽喉屬陰的意思。
伏氣初期,是從陰出陽;既病,是從陽入陰。
葉子雨說:這段文字說伏氣的病,潛伏於內,不馬上表現為疾病,也不表現於脈象,所以應該推測是什麼邪氣潛伏。伏藏於這個月內,應該在這個月中發病,所以說:「今月之內,欲有伏氣」,這就是所謂的推測診斷。假設以前就有伏氣,現在發作,已經表現為疾病,也必定表現於脈象,所以應該把脈診斷。如果脈象微弱,這是春天受風,風木之邪,侵犯中焦,所以脈象微弱。
風邪從上而受,會喉嚨疼痛像受傷一樣,這是伏氣的病,不是流行性的喉痹。不僅喉嚨痛而且咽喉痛,因為風氣通於肝,地氣通於咽喉,脾主地,木克土。邪氣留戀不去,向上運行到極點就向下而導致腹瀉,所以說:「雖爾今復欲下利」。這是上下相通,一氣相感的緣故。仲景論述的是春天的風氣,而三時的暑、濕、寒氣,也可以類推。
注家大多認為脈象微細、喉嚨痛、腹瀉,是少陰經應有的脈證,不知道少陰經的脈象是微細的,這裡說微弱,只是弱和細有區別,而微是在弱細之上,不是專門論述微脈。弱是真陽不足,胃氣大虛的表現,固然不是少陰經的細脈,也沒有實熱的道理,因為脾土虛弱,所以木邪侵犯所不勝之土。過於談論伏氣的人,為什麼伏氣不明確到這種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