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0)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20)

1. (二)新感風溫症

楊如侯曰:頭痛,或惡風,或不惡風,身熱煩渴,脈浮數有汗,此春月時行病也。一曰風溫。風溫傳變甚速,劫液傷津,是所大戒,不可不慎也。

喻嘉言曰:春月厥陰風木主事,與時令之溫,不得分而為兩,凡病溫者,皆為風溫之病也。即如初春之時,地氣未上升,無濕之可言也;天氣尚微寒,無毒之可言也;時令正和煦,無疫之可言也;而所以主病者,全繫於風。試觀仲景於冬月正病,以寒統之,則春月正病,定當以風統之矣。

葉天士曰: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經》謂春氣病在頭,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故手太陰氣分先病。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故足經順傳,如足太陽傳陽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人多不知。醫見身熱咳嗽,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羌、防、柴、葛,輒云解肌;或見痞悶,便用大黃,大便數行,上熱愈結,表裡苦辛化燥,胃汁大傷,致多變矣。

白話文:

楊如侯說:頭痛,有的人怕風,有的人不怕風,身體發熱口渴,脈搏浮快且有汗,這是春天常見的疾病。也叫做風溫。風溫傳播變化很快,會消耗體液損傷津液,這是最需要警惕的,不可不慎。

喻嘉言說:春天是厥陰風木當令,溫暖的氣候和風氣是分不開的,所有溫病都是風溫病。就像初春時節,地氣還沒有上升,沒有濕氣可言;天氣還微寒,沒有毒氣可言;時令正和煦,沒有疫病可言;而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完全在於風。看看仲景在冬月以寒邪統治疾病,那麼春月就應該以風邪統治疾病。

葉天士說:風溫病是春天受風邪所致,其氣性已經溫熱。《經》說春氣病在頭,治在上焦。肺氣位最高,邪氣必定先傷肺,所以手太陰經氣分首先發病。如果失治,就會傳入厥陰心包絡,血分也會受傷。所以足經循序傳變,比如足太陽傳陽明,大家都知道;但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很多人就不了解。醫生看到病人發熱咳嗽,不知道肺病在上焦的道理,就胡亂使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說要解表;或者看到病人胸悶,就用大黃,拉肚子很多次,上焦熱症反而加重,表裡俱傷,化燥傷胃液,導致病情多變。

凌嘉六曰:春溫者,伏氣也;風溫者,發汗已,而灼熱者也。古人論之詳矣。近有感冒春之溫氣,隨感而發,其邪每有口鼻吸受,先傷肺衛,肺中邪郁,必從熱化,脈數發熱,或肺痹咳嗽,或胸滿煩渴,或氣窒不舒,外寒如戰慄;或邪郁不宣,二便不爽利,皆溫邪鬱蒸,時證現象,今人亦謂之春溫,又謂之風溫,此隨俗命名,而治法亦不必泥執古方也。

凡遇此證,用藥總以辛涼輕劑清理肺胃為主,加梔子、淡豆豉、連翹、黃芩、杏仁、桔梗、薄荷、蘇梗、牛蒡子、玄參、馬勃、知母、天花粉、橘紅、枳殼、桑葉、竹茹、貝母、石斛、茯苓、米仁、冬瓜子、蘆根、竹葉、枇杷葉、燈心、通草、甜白梨等輕藥,皆可選用。初起證輕,施治如是。

白話文:

凌嘉六說:「春溫,是伏氣;風溫,則是發汗後,體內餘熱未消導致的。古人對此論述得非常詳盡。近來有些人感冒了春天的溫氣,隨之發病,邪氣大多從口鼻吸入,先傷及肺部的衛氣。肺部積聚邪氣,必定會轉化為熱,表現為脈搏數、發熱,或肺部阻塞咳嗽,或胸悶煩躁口渴,或氣悶難舒,體表有寒顫;或邪氣鬱結不散,大小便不順暢,這些都是溫邪鬱結的表現。現代人將此稱為春溫,也稱之為風溫,這是隨時代而命名的,治療方法也不必拘泥於古方。」

遇到這種病症,用藥原則是以辛涼輕劑清理肺胃為主,可以加入梔子、淡豆豉、連翹、黃芩、杏仁、桔梗、薄荷、蘇梗、牛蒡子、玄參、馬勃、知母、天花粉、橘紅、枳殼、桑葉、竹茹、貝母、石斛、茯苓、米仁、冬瓜子、蘆根、竹葉、枇杷葉、燈心、通草、甜白梨等輕藥,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病發初期症狀較輕,治療應當如此。

然肺熱每易及胃,溫邪不解,必劫爍津液。或口糜,或舌絳,或骨節疼痛,或口渴引飲,或夜煩不寐,是氣分熱熾矣。當於上之辛涼藥中,加入石膏、生地、知母、丹皮、滑石、生甘草、寒水石、黃連、阿膠等藥,以育陰退熱。或熱邪傳入心包,脈數,舌絳,唇焦,鼻煤,耳聾者,此溫邪已入營分,當用犀角、鮮生地、玄參、連翹、羚羊角、丹皮、川貝母、竹捲心、石菖蒲。

白話文:

然而肺熱很容易影響胃部,溫邪不解,必然會消耗津液。患者可能會出現口糜、舌頭發紅、骨節疼痛、口渴飲水、夜裡煩躁失眠等症狀,說明氣分熱盛。應該在辛涼藥中加入石膏、生地、知母、丹皮、滑石、生甘草、寒水石、黃連、阿膠等藥物,以滋養陰液退熱。

如果熱邪傳入心包,脈象數快,舌頭發紅,嘴唇乾燥,鼻孔有黑垢,耳朵失聰,說明溫邪已經侵入營分,應該使用犀角、鮮生地、玄參、連翹、羚羊角、丹皮、川貝母、竹捲心、石菖蒲等藥物治療。

佐以知母、赤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白茅根、銀花露、方諸水、金汁、竹瀝、野薔薇等藥,以清解營分伏熱。若神昏譫語者,再衝入至寶丹。是治時證之大略也。然而溫邪吸入,每易由肺直走膜原,以致五、六日以外,不大便,而舌絳苔焦,如熱邪陷入心包之象,則但憑其舌苔或黃、或焦,或黑,是陽明胃實下證,非熱邪陷入心包也,可與承氣湯下之;虛羸老年,用大黃露穩當。是時即有抽掣瘈瘲、神昏譫語現象,亦急下之。

白話文:

服用知母、赤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白茅根、銀花露、方諸水、金汁、竹瀝、野薔薇等藥物,用來清熱解毒,消除體內積熱。如果患者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情況,再服用至寶丹。這是治療時疫的概括方法。

然而,溫邪侵入人體,容易由肺部直接進入心包,導致五、六天後患者出現便秘,舌頭紅腫、舌苔焦黃,像是熱邪入侵心包的症狀。但僅憑舌苔顏色,例如黃色、焦黑等,就判斷為陽明胃實下證,而非熱邪入侵心包,是不正確的。此時,可以服用承氣湯來瀉下。虛弱的老年患者,則可以用大黃露來緩解便秘。

如果患者同時出現抽搐、驚厥、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現象,也需要及時服用瀉藥。

下後無他證,則以沙參、麥冬、石斛、川貝母、茯神、甜白梨等類,以清養胃液,自然見效。凡下之後,不可即補,補則恐其復結也。或下後熱仍不解,然後以犀角、生地、至寶丹之類,清涼解毒,必能獲安。或心液熱傷,驚悸不安者,以辰砂染麥冬、茯神、燈心、石決明、石斛、川貝、竹心等藥,養液安神。若舌苔厚白,中有灰色,舌尖舌邊色暗不鮮,此又是濕溫之邪,伏於膜原也。

脈必細澀不數,而口渴便秘,雖轉矢氣,胸不滿痛,當用達原飲加減,宣達其伏邪。倘病經日久,正氣衰者,除去檳榔、厚朴,以羚羊角、殭蠶、土貝母、生草果、生甘草、滑石、鉤藤、青蒿、黃芩、知母、木通、通草、石菖蒲、佩蘭葉等類,出入用之。凡此皆治時證之大綱,而細目不止於此,全在臨證者留心加察焉。

白話文:

如果瀉下后没有其他症状,可以用沙参、麦冬、石斛、川贝母、茯神、甜白梨等清养胃液,自然就能见效。但泻下后不可马上进补,补了就容易再次结滞。如果泻下后仍然发热不退,可以用犀角、生地、至宝丹等清凉解毒,一定能恢复健康。如果心液热伤,出现心悸不安,可以用辰砂染麦冬、茯神、灯心、石决明、石斛、川贝、竹心等药来养液安神。如果舌苔厚白,中间有灰色,舌尖舌边颜色暗淡不鲜亮,这是湿温邪气伏在膜原的表现。

脉象一定细涩不数,并且口渴便秘,虽然有矢气,但胸部不闷痛,应该用达原饮加減,宣达其伏邪。如果病程时间长,正气虚衰,要去掉檳榔、厚朴,用羚羊角、僵蚕、土贝母、生草果、生甘草、滑石、钩藤、青蒿、黄芩、知母、木通、通草、石菖蒲、佩兰叶等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以上都是治疗时证的大纲,具体细节不止于此,全在于临证者留心观察。

陳平伯曰:風邪屬陽,陽邪從陽,必傷衛氣。人身之中,肺主衛,又胃為衛之本,是以風溫外薄,肺胃內應,風溫內襲,肺胃受病。其溫邪之內外有異形,而肺胃之專司無二致,故惡風為或有之證,而熱渴咳嗽為必有之證也。

又曰: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

又曰:風溫為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泄熱和陰,為風溫一定之治法。

白話文:

陳平伯說:風邪屬陽性,陽邪從陽氣入侵,必定會損傷衛氣。人體中,肺主宰衛氣,胃是衛氣的根本,因此風溫病從體表入侵,肺胃內部就會產生反應,風溫病從內部侵襲,肺胃就會生病。溫邪在體內外有不同的表現,但肺胃的職責始終如一,所以怕風是可能出現的症狀,而發熱口渴咳嗽則是必然會出現的症狀。

他又說:風溫病是由燥熱邪氣引起的,燥邪從金氣化生,燥熱歸屬於陽明經,因此肺胃是溫邪必犯的部位。

他又說:風溫病是燥熱引起的疾病,燥邪會傷陰,熱邪會傷津,所以治療風溫病,一定要清熱和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