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0)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10)

1. 四、《傷寒補亡論》

仲景以為冬傷於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蓋初感即發,無蘊積之毒氣,雖為傷寒,而其病亦輕。仲景又曰: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是則既傷於寒,又感於溫,兩邪相搏合為一病,如人遇盜,又有同惡濟之者,何可支也?故傷寒冬不即發,遇春而發者,比於冬之傷寒為重也。又有夏至而發者,蓋寒毒淺近在膚腠,正氣易勝,故難久留,是以即發。

其毒稍深,則入於肌肉,正氣不能勝,必假春溫之氣,開疏腠理,而後可發,是以出為溫病。又其毒之盛者,經時既久,深入骨髓,非假大暑消爍,則其毒不可動,此冬傷於寒,至夏為熱病者,所以又重於溫也。故古人謂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甚者夏至以後發為暑病也。

此三者其為傷寒本一也。惟有即發不即發之異,隨脈變動,遂大不同。又有冬不傷寒,至春感不正之氣而病,其病無寒毒之氣為根,雖名溫病,又比冬傷於寒,至春再感溫氣為病輕。然春溫、冬寒之病,乃由自感自致之病也。若夫一鄉、一邦、一家皆同患者,是則溫之為疫者然也,非冬傷於寒,自感自致之病也。

蓋以春時應暖而反寒,夏熱反涼,秋涼反熱,冬寒反暖,氣候不正,盛強者感之必輕,衰弱者得之必重,故名溫疫,亦曰天行時行也。設在冬寒之日,而一方、一鄉、一家皆同此病者,亦時行之寒疫也。大抵冬傷於寒,經時而後發者,有寒毒為根,再感四時不正之氣而病,則其病安得不重。

如冬病傷寒,春病溫氣,與夫時行溫疫之類,才感即發,中人淺薄,不得與寒毒蘊蓄有時而發者,同論也。(《傷寒溫疫論》)

白話文:

張仲景認為冬天受寒,當場就發病的,稱為傷寒。這類情況是初次感受寒氣便發作,體內沒有積累的毒素,即使被定義為傷寒,但病情通常較輕。他又說,如果當時並未馬上發病,寒氣就會潛伏在肌膚之中,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轉為熱病。這意味著在受了寒氣後,又被溫熱侵襲,兩種邪氣相結合形成一種疾病,就像一個人遇到了強盜,又有其他壞人助紂為虐,怎麼可能撐得下去呢?因此,冬天受寒但當時未發病,等到春天才發病的人,比起冬天就立刻發病的傷寒,病情會更嚴重。也有到夏至才發病的,因為寒氣淺顯地存在皮膚表面,正氣容易勝過它,所以無法長久停留,因此很快就發病。

若是寒氣稍微深入一些,進入肌肉層,正氣無法壓制它,必須藉助春天的溫暖氣息,使皮膚毛孔打開,才能讓寒氣發散,因此就會成為溫病。如果寒氣非常嚴重,時間久遠,深入骨髓,除非有酷暑的高溫來消耗它,否則寒氣不會消失,這就是為什麼冬天受寒,到夏天會變成熱病,而且病情比溫病更嚴重的原因。因此古人認為冬天受寒,病情輕微的會在夏至前發病,成為溫病;病情嚴重的會在夏至後發病,成為暑病。

以上三種情況,其根源都是傷寒。差別只在於是否立即發病,根據脈象的變化,病情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如果冬天沒有受寒,到了春天卻感染了不正常的氣息而生病,這種病並沒有寒氣作為基礎,雖然也被稱為溫病,但比起冬天受寒,到了春天再次受到溫熱侵襲而生病的情況,病情要輕得多。然而,不管是春溫還是冬寒,都是自己感染自己導致的疾病。但如果一個地區、一個城鎮或一個家庭的所有人都得了同樣的病,那這種溫病就是瘟疫,不是單純冬天受寒,自己感染自己導致的疾病。

因為在應該溫暖的春天反而寒冷,在應該炎熱的夏天反而涼爽,在應該涼爽的秋天反而熱,冬天本該寒冷卻溫暖,氣候不正常。身體強壯的人感染了這種不正常的氣息,病情一定輕;身體虛弱的人感染了這種不正常的氣息,病情一定重,所以被稱為瘟疫,也叫做天行病。如果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裡,一個地區、一個城鎮或一個家庭的所有人都得了同樣的病,那也是時行的寒疫。總的來說,冬天受寒,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病的,體內有寒氣作為基礎,再次受到四季不正常的氣息感染而生病,病情當然會很嚴重。

像冬天受寒而生病,春天因溫熱而生病,以及時行瘟疫這類疾病,一旦感染就立即發病,病情淺顯,不能和那些寒氣在體內積蓄,等到某個時候才發病的情況相提並論。(《傷寒溫疫論》)

2. 五、《傷寒直格》

《經》言:寒傷形,寒傷皮毛,寒傷血。然寒主閉藏,而腠理閟密,陽氣怫鬱,不能通暢,怫然內作,故身熱燥而無汗。故《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又曰: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內經》既直言熱病者,言一身為病之熱氣也。以至仲景直言傷寒者,言外傷之寒邪也。

以分風寒暑濕之所傷,主療不同,故只言傷寒,而不通言熱病也。其寒邪為害至大,故一切內外所傷,俱為受寒之熱病者,通謂之傷寒也。一名大病者,皆以為害之大也。又春曰溫病,夏曰熱病,秋曰濕病,冬曰傷寒。傷寒者,是隨四時天氣,春溫,夏熱,秋濕,冬寒為名,以明四時病之微甚,及主療消息稍有不等,大而言之則一也。非為外傷及內病有此異耳。

或云冬伏寒邪於肌膚骨肉之間,至於春變為溫病,夏變為熱病,秋變為濕病,冬變病為正傷寒病者;及名冒其寒,而內生怫熱,熱微而不即病者;以至將來陽熱變動,或又感之而成熱病;非謂伏其寒氣,而反變寒為熱也。《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亦其義也。亦有一時冒寒而便為熱病者,或感四時不正乖戾之氣;或隨氣運興衰變動;或內外諸邪所傷;或因他病變成;或因他人傳染。皆能成之,但以分門隨證治之耳。

《經》言此六經傳受,乃外傷於寒,而為熱病之大略,主療之要法也。(《傷寒六經傳受》)

白話文:

經典上說,寒冷會傷害身體,具體來說,會影響皮毛和血液。但寒冷的本質在於收縮封閉,這會導致皮膚毛孔緊閉,體內的陽氣受到抑制,無法正常流通,進而在體內產生熱力,所以身體會發熱且乾燥,但不出汗。因此,古籍記載,人若遭受寒冷侵襲,就會引發熱病。同時,熱病都可歸類為傷寒的一種。《內經》直接提到熱病,指的是全身性的熱氣病變;而張仲景直接談論傷寒,指的是由外界寒冷邪氣引發的疾病。

之所以只提傷寒而不直接說熱病,是因為風、寒、暑、濕對身體的傷害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會相應調整。而傷寒這種由寒冷邪氣引起的危害極大,因此,無論內外因素導致的熱病,都可以統稱為傷寒。所謂的大病,就是指這種危害性大的疾病。此外,春天稱為溫病,夏天稱為熱病,秋天稱為濕病,冬天則稱為傷寒。這些命名是根據四季的天氣變化來區分的,即春溫、夏熱、秋濕、冬寒,以此來說明四季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以及治療方式的細微差異。然而,從宏觀角度看,它們其實是一樣的,並不是說外在傷害或內部疾病存在顯著差異。

有人認為,冬季的寒冷邪氣會潛伏在肌肉骨骼之間,到了春季會轉變為溫病,夏季成為熱病,秋季轉為濕病,冬季則發展為典型的傷寒。另外,還有人提到感受了寒冷,體內產生了抑鬱的熱氣,熱度不高且不會立刻發病。直到未來某個時候,體內的陽熱發生變化,或者再次感受到其他邪氣,才會形成熱病。這並不是說寒冷邪氣會潛伏在體內,然後轉換為熱氣。《內經》中說過,「冬季受到寒冷侵襲,春季必定會患溫病」,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也有情況是突然遭遇寒冷,馬上就引發熱病,可能是感受到了四季間的不正常氣候,或者是隨著氣候變化,或是被內外各種邪氣傷害,或是由其他疾病轉化而來,或是被他人傳染。所有這些情況都能導致熱病的發生,只是需要根據不同類型和症狀進行治療罷了。

經典描述的六經傳導過程,是身體遭受外在寒冷侵襲後,演變為熱病的大致情況,也是治療此類疾病的關鍵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