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8)
下篇·正宗輯要 (28)
1. 十六、溫暑提綱
且如風為陽邪,性動而疏泄,如桂枝湯證,以風重於寒,故脈緩而有汗,豈非風性疏泄乎?寒為陰邪,性靜而凝斂,如麻黃湯證,以寒重於風,故脈緊而無汗,豈非寒性凝斂乎?若但傷於寒而無風,以冬令之收藏,受陰邪之凝斂,則伏而不顯,必待春陽鼓動而後發,如冰之凝,非陽不化。
由是推之,不獨體弱邪輕者為然,凡貧苦力食之人,衣單耐寒,日逐積蓄,其臟氣固密,邪不能幹,則伏於脈絡,至其發病,熱勢倍重,為因邪與元氣,究非同類。伏於少陰,與腎陽鬱蒸,寒化為熱,至春少陽氣升,熱邪隨發,或云春必病溫。其蓄之愈久,則熱發愈重,理勢必然。
叔和云: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因冬傷寒邪所致。良非虛語也。其冬不藏精之人,本體陰傷,至春陽旺,陰不勝陽,必致溫病,類乎內傷。若兼伏邪,其病尤重。然皆為春發之病,均名春溫也。
風溫者,冬至一陽來復,則陽進陰退,立春以後,陽氣漸旺,由溫而熱。若又可所言,溫和之氣,原不病人。殊不思《靈樞經》云:虛風賊邪,四時皆有,人感虛風,而當溫暖之候,即成溫病,故方書稱為風溫。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
由是見外邪為病,常二三氣雜合而成,多因於邪風,風氣鼓盪,眾氣隨之而傷人,故風為諸邪領袖,而稱百病之長。然風即陰陽之化氣,故溫和之陽風則生物,殺厲之陰風則戕物,而有時令方位之宜否。若非其時令方位而來者,雖非殺厲,亦為虛風賊邪,傷人致病,故四時皆有邪風。
而春令溫暖,又為風木主令,故風溫之病,較三時為多。若方書所稱溫熱、冬溫等名,皆可以風溫二字賅之。蓋冬令溫和,未必為病,必中邪風,而成溫病,溫重即成熱病,是以不須另分名目也。
暑溫者,《素問·熱論篇》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此雖同論伏氣之病,但自夏至一陰來姤,陽氣漸退,長夏濕土司令,濕土與相火合氣,乃名為暑。暑者陽盛於外,而陰長於內,若姤卦而至遯至否,陰長之象也。
如人本有伏氣之邪,蓄熱已深,而發病於暑濕之令,熱自內出,蒸汗外流,清其內熱,則汗自止。若止其汗,則熱反不泄,故不可止。而內熱亦隨汗解。若無伏氣,而但感暑令熱邪,體質多火者,熱從火熾,濕隨汗去,是暑而偏於火盛,皆名暑溫也。兼伏氣者,病必倍重。嘗見有發病一二日,即昏狂大渴,吐血衄血者。
若僅感時令之熱,而非蓄邪深重,何至如此迅暴,即叔和所云,冬傷寒邪,至夏變為熱病,熱病重於溫者是也。
濕溫者,夏感暑濕,及四時溫病,而體質陽虛多濕者,則熱為濕遏,不能宣達,濕因熱蒸,蘊釀膠黏,故最淹纏難愈。或胸腹滿悶;或體重痠痛;或為瘧疾;或為瀉痢;或為黃疸;或為痹腫。變證多端,皆濕熱為病,是名濕溫也。
白話文:
十六、溫暑提綱
風的特性是陽邪,性質活躍且疏洩,像桂枝湯所治的病症,風邪重於寒邪,所以脈搏緩慢但會出汗,不正說明了風的疏洩特性嗎?寒邪是陰邪,性質靜止且凝斂,像麻黃湯所治的病症,寒邪重於風邪,所以脈搏緊而不出汗,不正說明了寒邪的凝斂特性嗎?如果只是單純受寒而沒有受風,在冬季收藏的季節,受陰邪的凝斂,則會潛伏而不顯現,必須等到春天的陽氣鼓動之後才會發作,就像冰塊的凝結,非得陽氣才能融化一樣。
由此推論,不僅體弱邪氣輕的人如此,凡是貧苦勞動人民,衣著單薄耐寒,日積月累,他們的臟腑之氣堅固密實,邪氣無法侵犯,就會潛伏在經絡中,等到發病時,熱勢加倍嚴重,這是因為邪氣和元氣本質不同。潛伏在少陰經,與腎陽鬱積蒸騰,寒邪化為熱邪,等到春天少陽之氣上升,熱邪隨之發作,所以有人說春天必然會得溫病。潛伏的時間越久,發作的熱勢就越重,這是必然的道理。
巢元方說:辛苦勞作的人,春夏多患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邪所致。這話一點也不假。那些冬天不保養精氣的人,本身就陰氣受損,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必然會導致溫病,類似於內傷。如果同時又有潛伏的邪氣,病情就更加嚴重。然而這些都是春天發病的疾病,都稱為春溫。
風溫病,指的是冬至一陽來復之後,陽氣開始進展,陰氣開始退縮,立春以後,陽氣漸漸旺盛,由溫轉熱。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說法,溫和的氣候原本不會使人致病。但他們沒有考慮到《靈樞經》中所說:虛邪風邪,四季都有,人體感受虛邪風邪,在溫暖的時節,就會變成溫病,所以醫書上稱為風溫。經書上說:風是百病之首,善於傳播且變化多端,等到它變化之後,就成為其他的疾病了。
由此可見,外邪致病,往往是二三種邪氣混合而成,多半是風邪引起的,風氣鼓盪,其他邪氣隨之而傷人,所以風是所有邪氣的領袖,稱為百病之首。然而風是陰陽化生的氣,溫和的陽風能使萬物生長,寒冷的陰風則能損害萬物,而這與季節和方位是否適宜有關。如果不在適宜的季節和方位出現的風,即使不是寒冷的陰風,也是虛邪風邪,能傷人致病,所以四季都有風邪。
而春天溫暖,又是風木主令的季節,所以風溫病在春天比其他三個季節多。醫書上所稱的溫熱病、冬溫病等等名稱,都可以用風溫兩個字來概括。因為冬天的溫和天氣,未必會致病,必須是感染了風邪,才會變成溫病,溫邪加重就變成熱病,所以不需要另外劃分名稱。
暑溫病,《素問·熱論篇》說:凡是因傷寒而變成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病應該讓汗水都排出,不要阻止。這雖然都是論述伏氣致病,但是從夏至開始一陰來姤,陽氣漸漸衰退,長夏濕土當令,濕土與心火相合,就稱為暑。暑邪是陽氣盛於外,而陰氣長於內,就像姤卦到遯卦再到否卦,陰氣增長的景象。
如果人本來就有伏邪,蓄積的熱邪已深,而在暑濕之令發病,熱邪從內向外發散,汗水外流,清洩內熱,汗水自然會停止。如果阻止出汗,熱邪反而不能排出,所以不能阻止出汗。而內熱也隨著汗水排出。如果沒有伏邪,只是感受了暑令的熱邪,體質火盛的人,熱邪因火盛而加重,濕邪隨著汗水排出,這是暑邪而偏於火盛,都稱為暑溫。同時有伏邪的人,病情必然加重。曾經見過有的人發病一兩天,就神志昏迷,口渴,吐血衄血的。
如果只是感受了季節的暑熱,而不是蓄積的邪氣很重,怎麼會如此迅速而嚴重呢?正如巢元方所說,冬天受寒邪,到夏天變為熱病,熱病比溫病嚴重。
濕溫病,夏天感受暑濕,以及四季的溫病,而體質陽虛多濕的人,則熱邪被濕邪所遏制,不能宣洩,濕邪因熱邪蒸騰而更加膠黏,所以最為纏綿難愈。或者胸腹滿悶;或者全身痠痛;或者患上瘧疾;或者患上瀉痢;或者患上黃疸;或者患上痹腫。變證很多,都是濕熱致病,稱為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