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2)
下篇·正宗輯要 (32)
1. 十八、論溫熱症辨似要義
更以里症論之,舌苔黃黑裂燥芒刺、胸腹脅臍硬痛,大小便閉、六脈數大,邪在裡也。而屢用攻利藥,或總不得利,或利後愈甚,乃正氣不能傳送腸胃,血液不能滋潤腸胃,非藥力之不峻也。此伏邪傳裡時,虛症之似實者也。氣虛者,助胃以資傳送;血枯者,養陰以藉濡滑。氣行津化,方得通利。若不知其虧竭,而恣意攻利,必昏沉痿頓而死。
總之,藥不中病,則傷正氣。傷其下,則正氣浮越而上逆;傷其中,則正氣虛散而外越。脈症雖有似實似熱之時,而一詢其來路,若已治之太過,則屬氣從內奪,正氣奪則虛,明眼人當不為其所惑也。
夫一症而虛實互異,用藥稍誤而生死攸分,將以何者為辨症之把柄乎?曰:以下列五辨法辨之,則瞭然矣。而更以曾經誤治、與未經誤治,辨其伏邪之為實為虛,為實中夾虛,為虛中夾實,則得其大綱,而更得其細目,然後似是而非之症,斷不能惑矣。余於各論條下,每症細辨其虛實,而此先詳言以通論之者,則以散見諸條,尚恐略過,故首先總論其吃緊處也。至若寒極似熱,則惟傷寒諸症有之,而為溫熱症之所絕無,故不論及。
白話文:
十八、論溫熱症辨似要義
從裡證來看,如果舌苔黃黑乾燥、裂紋、芒刺,胸腹脅肋及肚臍部位硬痛,大小便不通,脈象數而有力,就表示邪氣深入體內。然而,如果多次使用攻下通利的藥物,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就是通利之後病情反而加重,這是因為正氣不足以運化腸胃,血液無法滋潤腸胃,並不是藥物效力不夠強。這是邪氣深入體內,虛症卻呈現實證的表現。氣虛的人,需要補益脾胃來幫助運化;血虛的人,需要滋養陰液來使腸胃潤滑。氣機通暢,津液化生,才能通利大小便。如果不知道身體已經虧虛,而任意使用攻下通利的藥物,必然會導致昏迷、癱瘓而死。
總而言之,藥物如果用錯,就會損傷正氣。損傷下焦,則正氣上浮;損傷中焦,則正氣虛散。即使脈症看起來像實證或熱證,但追究其病因,如果已經治療過度,就屬於氣從內耗,正氣被奪取而導致虛弱,明眼人不會被這種表象迷惑。
同一種症狀,虛實可以互相交錯,用藥稍有差錯就會決定生死,那麼辨別症狀的關鍵是什麼呢?答案是:運用以下五種辨證方法,就能夠清楚分辨。更進一步地,根據是否曾被誤治,來區分伏邪是純實證、純虛證、實中夾虛,還是虛中夾實,這樣就能掌握大方向,再深入探討細節,這樣即使是看似相同卻實際不同的症狀,也不會被迷惑了。我在各個論述條目下,都會詳細辨析每種病症的虛實,但這裡先總體說明,是因為擔心在個別條目中有所遺漏,所以先總體說明最關鍵的部分。至於寒邪極盛而表現似熱的症狀,則只出現在傷寒病,溫熱病絕對沒有這種情況,所以不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