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4)
下篇·正宗輯要 (14)
1. 九、《傷寒補天石》
(一)溫病者,冬月伏寒之所變也。冬月伏陽在內,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之間,至春時溫氣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為寒矣。又傷寒汗下後,過經不解,亦名溫病。並不可發汗,蓋過經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經》曰:不惡寒而渴者,蓋言溫病也。
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外,因無表證明矣。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如太陽病,頭痛身熱,汗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病溫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長者,陽明病溫也。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病溫也。
如腹滿嗌乾,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沉者,太陰病溫也。如舌乾口燥,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沉者,少陰病溫也。如煩滿囊縮,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緩者,厥陰病溫也。要在隨其經而取之。凡溫病發於三陽者多,發於三陰者少。若發於陰,必有所因也,或因飲食內傷而得之,或因欲事先傷腎經而得之。
(《溫病傷寒第四十八》)
(二)熱病者,冬月伏寒之所變也。冬月伏陽在內,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之間,至夏時暑熱將發,又受暴寒,故夏變為熱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為寒矣。凡熱病所起所因所感所發證脈治法,並與溫病同。(《熱病傷寒第四十九》)
白話文:
(一) 所謂的溫病,是冬天潛伏的寒冷引發的變化。冬天時,身體內有潛藏的陽氣,感染了寒氣但當時不會馬上發病,這寒氣隱藏在肌膚之間,到了春天,溫暖的氣候開始發動,如果再遇到突然的寒冷,就會變成溫病。一旦轉變成溫病,就不能再說它是寒症了。另外,傷寒病在發汗和下瀉治療後,如果病情還沒有好轉,也會被稱為溫病。這種情況下不能再次發汗,因為超過一定的時間再發汗,病就不在皮表了;而且已經經過汗瀉治療,病情也不在皮表了。經典上說:不畏寒反而口渴的,就是在說溫病。
不畏寒就說明病不是由外界傳入,口渴則顯示熱氣從內往外擴散,因此可以確定沒有表面病症。溫病的脈象可能出現在各種經絡上,但具體在哪條經絡上,要根據病情判斷。例如,如果是在太陽經絡上,會有頭痛和身體發熱的症狀,即使汗後過了一定時間仍沒有好轉,診斷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浮象,那就是太陽經絡上的溫病。如果身體發熱,眼睛疼痛,汗瀉後過了一定時間仍沒有好轉,診斷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弦長象,那就是陽明經絡上的溫病。如果胸脅疼痛,汗瀉後過了一定時間仍沒有好轉,診斷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弦象,那就是少陽經絡上的溫病。
如果腹部滿脹,咽喉乾燥,過了一定時間仍沒有好轉,診斷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沉象,那就是太陰經絡上的溫病。如果舌頭乾燥,口腔乾燥,過了一定時間仍沒有好轉,診斷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微沉象,那就是少陰經絡上的溫病。如果腹部膨脹,睪丸收縮,過了一定時間仍沒有好轉,診斷發現手足的脈象都呈微緩象,那就是厥陰經絡上的溫病。關鍵是要根據經絡位置來判斷。通常,溫病大多發生在三陽經絡上,而在三陰經絡上發生的較少。如果在三陰經絡上發生,一定有特定的原因,可能是飲食內傷引起的,或是性生活過度損傷腎臟經絡引起的。
(《溫病傷寒第四十八》)
(二) 所謂的熱病,也是冬天潛伏的寒冷引發的變化。冬天時,身體內有潛藏的陽氣,感染了寒氣但當時不會馬上發病,這寒氣隱藏在肌膚之間,到了夏天,酷熱的氣候開始發動,如果再遇到突然的寒冷,就會變成熱病。一旦轉變成熱病,就不能再說它是寒症了。所有的熱病,包括起因、感染源、發病徵兆、脈象以及治療方法,都與溫病相同。(《熱病傷寒第四十九》)
2. 十、《傷寒六書》
趙嗣真曰:按仲景論,謂冬月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因春溫氣所變,則為熱。夫變者,改易之義也。至此,則伏寒各隨春夏之氣,改變為溫為熱,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也。所以仲景云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活人書》其於溫病曰:陽熱未盛,為寒所制,豈有伏寒既已變而為溫,尚可言寒能制其陽熱耶!又於熱病曰:陽熱已盛,寒不能制,亦不當復言其為寒也。蓋是春夏陽熱已變,其伏寒即非有寒,能制其陽熱爾。
外有寒邪能折陽氣者,乃是時行寒疫,仲景所謂:春分以後,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為時行寒疫是也。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則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是知時行寒疫,與溫熱二病,所論陽氣盛衰,時月則同。
至於論暴寒之寒,與伏寒已變之寒,自是相違,名不正,則言不順矣。仲景又云: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辨其病源寒熱溫三者之殊,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傷寒瑣言·傷寒變溫熱病論》)
白話文:
趙嗣真說:根據張仲景的理論,冬天受到寒冷侵襲,寒氣潛伏在皮膚肌肉中,當時並未立即發病,待到春天溫暖氣候的影響下,就會轉變成熱病。這裡所說的「變」,就是指性質的改變。到了這個時候,潛伏的寒氣隨著春夏氣候的影響,轉化為溫或熱,一旦轉變後,就不能再稱之為寒了。因此,張仲景說溫病不畏寒,其道理就顯而易見了。《活人書》對於溫病的描述是:陽熱尚未旺盛,被寒氣抑制,怎麼可能潛伏的寒氣已經轉變為溫,還能說寒氣能抑制陽熱呢!對於熱病,它說:陽熱已經旺盛,寒氣無法抑制,同樣不應該再稱之為寒。這說明春夏陽熱已經轉變,潛伏的寒氣實際上已經不是寒,不能再抑制陽熱。
如果外面有寒邪能損傷陽氣,那就是季節性的寒疫,張仲景所說的:春分後,秋分前,天氣突然寒冷,就是季節性的寒疫。三月、四月,陽氣尚弱,被寒氣抑制,病發的熱度較輕;五月、六月,陽氣已旺盛,被寒氣抑制,病發的熱度較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退,被寒氣抑制,病發的熱度較微。由此可知,季節性的寒疫,與溫熱兩種疾病,關於陽氣的盛衰,以及時間月份,有著相同之處。
然而,對於突如其來的寒氣和已經轉變的潛伏寒氣,兩者存在矛盾,名稱不正確,言語就不通暢了。張仲景又說:這種疾病的症狀與溫病和暑病類似,只是治療方法不同罷了。關鍵在於區別疾病源頭,即寒、熱、溫三者的差異,那麼用藥的冷熱就能明確判斷了。(《傷寒瑣言·傷寒變溫熱病論》)
3. 十一、《傷寒緒論》
(一)至春分節後,天令溫暖,有人壯熱為病者。乃溫病也。《經》云:冬傷於寒,發為溫病。又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言冬時伏氣,隨時溫熱發出,但所發之因不同,有感非時暴寒而發者;有飢飽勞役而發者;有房室作力而發者。所感之客邪既殊,發出之經絡亦異,所謂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當隨其經證而治之。
凡溫病之發,必大渴煩擾,脅滿口苦,不惡寒反惡熱,脈氣口反盛於人迎,明系伏邪自內達表,必先少陽經始。(《溫病》)
(二)大抵治溫病、熱病,無正發汗之理。蓋其邪自內達外,無表證明矣。若果證顯非時暴寒,惡寒頭痛,而脈浮緊者,亦不可純用表藥。(《溫病》)
(三)大抵溫病熱病,皆是熱鬱之氣,故多發於三陽。若發於三陰者,必難治。其脈若沉細,或微弱,或虛大無力,為脈不應病,必死。然發於三陰者,必有所因,或因冷食傷脾,或因欲事傷腎,皆正氣先傷,熱毒乘虛而發,設用甘溫調補,寧不助邪轉熾。若行苦寒峻攻,真元立致消亡,雖長沙、河間復起,恐難為力矣。(《熱病》)
白話文:
(一) 在春分節後,天氣開始變得溫暖,有些人會出現高燒的症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溫病。根據古籍記載,冬天如果受了寒氣,到了春天就可能發作為溫病。另外,也有提到,如果太陽穴附近有發熱且口渴,但不畏寒的現象,那也是溫病的徵兆。溫病可能是因為冬天藏匿的寒氣,在春天溫暖的環境下爆發,或是因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性生活過度等因素引發。不同的病因導致的溫病,影響的經絡也會有所不同,治療時應該根據不同的經絡症狀來進行。
(二) 對於溫病和熱病的治療,一般不會選擇直接出汗的方式。因為這些疾病的病因是從內往外爆發,並沒有表面的證據。但如果患者突然出現非季節性的寒冷,伴有頭痛和脈搏緊繃的情況,也不能單純地使用表層的藥物。
(三) 大部分的溫病和熱病,都是由熱氣鬱積造成的,所以通常會在三陽經脈上表現出來。如果是在三陰經脈上出現,那麼病情可能會比較嚴重,難以治療。如果脈搏出現沉細、微弱或者虛大無力的情況,說明脈象和病情不符,預示著病情可能危急。然而,如果疾病在三陰經脈上出現,一定有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冷食傷害脾胃,或者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傷害腎臟,這些都使得身體的正氣受到損傷,讓熱毒有機會趁虛而入。如果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調理補充,可能會幫助熱毒更為旺盛。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強烈攻擊,則可能讓身體的真氣立刻消失,即使是最頂尖的醫生也難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