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5)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25)

1. 四、潤下救津法

治熱在胃腑,脈沉實有力,壯熱口渴,舌苔黃燥。

大黃(四錢),玄明粉(二錢),粉甘草(八分),玄參(三錢),麥冬(四錢,去心),鮮生地(五錢),流水煎服。

陽明實熱之證,當用大、小承氣,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溫熱之病,弱體居多,雖有是證,不能遽用是藥,故以仲聖調胃承氣為穩。且芒硝改為玄明粉,取其性稍緩耳。合用鞠通增液湯方,更在存陰養液耳。

2. 五、辛溫解表法

治春溫初起,風寒寒疫,暑為寒遏,及秋涼等證。

防風(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杏仁(一錢五分),廣皮(一錢),淡豆豉(三錢),加蔥白五寸煎。

是法以防風、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陳皮,開其上中之氣分。淡豉、蔥白,即蔥豉湯,乃《肘後》之良方,用代麻黃,通治寒傷於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氣,亦可隨解。惟暑為寒遏,去蔥、豉、防風,加西香薷一錢可也。

3. 六、涼解裡熱法

治溫熱內熾,外無風寒,及暑熱、冬溫等證。

蘆根(五錢),大豆卷(三錢),天花粉(二錢),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六分),新汲水煎服。

溫熱邪初入胃者宜此法。蓋胃為陽土,得涼則安,故以蘆根為君,味甘性涼而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熱,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誠涼而不滯之妙品,大勝尋常寒藥。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涼,並能清胃除熱。更佐石膏,涼而不苦,甘草瀉而能和,景岳名為玉泉飲,以其善治陽明胃熱也。凡寒涼之藥,每多敗胃,惟此法則不然。

4. 七、清熱解毒法

治溫毒深入陽明,劫傷津液,舌絳齒燥。

西洋參(三錢),大麥冬(三錢),鮮生地(三錢),玄參(一錢五分),金銀花(二錢),連翹(二錢)

綠豆三錢,煎服。

此法治溫熱成毒。毒即火邪也。溫熱既化為火,火未有不傷津液者。故用銀、翹、綠豆,以清火而解毒;洋參、麥冬以保津;玄參、細地以增液也。

5. 八、祛熱息風法

治溫熱不解,劫液動風,手足瘛瘲。

大麥冬(五錢),鮮生地(四錢),滁菊花(一錢),羚羊角(二錢),鉤藤鉤(五錢)

先將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諸藥煎。

凡溫熱病動肝風者,此法最宜。首用麥冬、生地,清其熱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風而寧抽搐;佐鉤藤者,取其舒筋以定瘈瘲也。

6. 九、祛熱宣竅法

治溫熱、濕溫、冬溫,邪竄心包,神昏譫語,甚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

連翹(三錢),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鮮石菖蒲(一錢)

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證。連翹苦寒,苦入心,寒勝熱,故瀉心經之火邪。經曰:火淫於內,治以鹹寒。故兼犀角鹹寒之品,亦能瀉心經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每有痰隨火升,蒙其清竅,故用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開竅,更用牛黃至寶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於俄頃耳。若胃熱蒸心,神煩昏譫,口燥渴而便閉者,宜用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始能奏效。

7. 十、辛涼解表法

治風溫初起,風熱新感,冬溫襲肺咳嗽。

薄荷(一錢五分),蟬蛻(一錢),前胡(一錢五分),淡豆豉(四錢),栝蔞殼(二錢),牛蒡子(一錢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專取辛涼,以治風溫初起,無論有無伏氣,皆可先施。用薄荷、蟬蛻,輕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風。葉香岩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蔞皮、牛蒡,開其肺氣。氣分舒暢,則新邪伏氣,均透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