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3)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13)

1. 七、《醫經溯洄集》

若此者,因名亂實,而戕人之生,名其可不正乎。又方書多言四時傷寒,故以春夏之溫病、熱病與秋冬之傷寒,一類視之,而無所別。夫秋冬之傷寒,真傷寒也;春夏之傷寒,寒疫也。與溫病、熱病自是兩途,豈可同治。籲!此弊之來,非一日矣,歷考方書並無救弊之論,每每雷同,良可痛哉!雖然傷寒與溫病、熱病,其攻裡之法,若果是以寒除熱,固不必求異,其發表之法,斷不可不異也。

況傷寒之直傷陰經,與太陽雖傷,不及鬱熱,即傳陰經為寒證,而當溫者,又與溫病、熱病大不同,其可妄治乎!或者知一不知二,故謂仲景發表藥今不可用,而攻裡之藥乃可用。嗚呼!其可用不可用之理,果何在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其有不當者乎!彼時行不正之氣所作,乃重感異氣而變者,則又當觀其何時、何氣,參酌傷寒、溫熱病之法,損益而治之,尤不可例以仲景即病傷寒藥通治也。(《傷寒溫病熱病說》)

白話文:

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名稱混亂,實際情況卻不同,反而傷害人的性命,名稱怎能不正呢?又有很多醫書都說四季傷寒,因此把春夏的溫病、熱病和秋冬的傷寒都歸為一類,而不加區分。其實秋冬的傷寒,才是真正的傷寒;春夏的傷寒,是寒疫。與溫病、熱病本就是不同的病症,怎麼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呢?唉!這個弊端已經存在很久了,翻閱歷代醫書,都沒有糾正這個錯誤的論述,總是千篇一律,實在令人痛心!雖然傷寒和溫病、熱病,它們攻邪的治療方法,如果都是用寒性藥物去除熱症,倒不必刻意求其不同,但它們的發散治療方法,絕對不能相同。

況且,傷寒直接傷到陰經,即使太陽經受傷,也不至於鬱積成熱,即使傳到陰經成為寒證,也應該溫治療,這和溫病、熱病大相逕庭,怎麼可以亂治呢?有些人懂一點皮毛,不懂得更深層次的道理,所以說張仲景的發散藥現在不能用,而攻邪的藥卻可以用。唉!它們到底能不能用的道理,究竟在哪裡呢?如果能夠辨別病因,糾正名稱,觀察病情,治療方法怎麼會不對呢?那些由時行不正之氣引起的疾病,是再次感染不同的邪氣而變化的,就要觀察發病時間和邪氣性質,參照傷寒、溫熱病的治療方法,增減藥物來治療,更不能照搬張仲景治療傷寒的藥方來治療所有疾病。(《傷寒溫病熱病說》)

2. 八、《丹溪心法附余》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言感時氣不即發,藏於膚腠之間,過期遇觸動而發也。且以即病傷寒,傷風,與伏氣溫熱病三者而言之。傷寒,則身熱無汗惡寒;傷風,則身熱有汗惡風。二者皆邪自外入,故表病里和,鼻寒而口不渴。溫熱病,則邪自內出,故身熱或有汗,或無汗,鼻不寒而口渴也。

傷寒,傷風之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故治法要分三陽三陰清切,表裡寒熱虛實明白,方可施治,不可一毫而少差也。溫熱之邪,自內而出,不過發攻表中里三者之熱而已,何難之有哉。(《溫熱病附論》)

白話文:

【經典上說】:如果在冬天受到寒冷的侵襲,到了春天一定會發作溫病;這是在說,當人感受了時節的氣候變化但當時並未立即發病,這些病氣會潛藏在皮膚和肌肉間隙,等到時機成熟或者遇到某些條件觸發就會爆發出來。我們可以從即時發病的感冒、風邪,以及潛伏後發作的溫熱病症三種情況來看。感冒(傷寒)會讓人感到身體發熱,不出汗並且畏寒;風邪(傷風)會讓身體發熱,但會出汗,並且畏風。這兩種情況都是由外來的邪氣入侵所致,所以表現為外表生病而體內功能正常,會感到鼻子冷但不會口渴。溫熱病是因為邪氣從體內發出,所以可能出現身體發熱,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但不會感到鼻子冷,反而會口渴。

對於感冒和風邪,它們是沿著人體經絡逐漸深入體內的,所以治療方法需要清楚地區分三陽三陰的不同,對表裡寒熱虛實的狀況有明確的判斷,才能進行治療,不能有絲毫的偏差。而溫熱的邪氣,是由體內產生再影響體外,治療上主要是解決表裡三者的熱度問題,這又有什麼困難呢?

(出自《溫熱病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