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2)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12)

1. 七、《醫經溯洄集》

有病因,有病名,有病形;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當,始可以言治矣。一或未明,而曰不誤於人,吾未之信也。且如傷寒,此以病因而為病名者也。溫病、熱病,此以天時與病形而為病名者也。由三者皆起於感寒,或者通以傷寒稱之。夫通稱傷寒者,原其因之同耳,至於用藥則不可一例而施也。

何也?夫傷寒蓋感於霜降後春分前,然不即發,鬱熱而發於春夏者也。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於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獨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

而後人所處水解散(麻黃、大黃、黃芩、桂心、甘草、白芍)、大黃湯(大黃、芒硝、芥子、丹皮、桃仁)、千金湯(麻黃、桑白皮、蘇子、杏仁、白果、黃芩、半夏、甘草、款冬花)、防風通聖散(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芥穗、白朮、梔子)之類,兼治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夫即病之傷寒,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風寒在表,而表氣受傷故也。

後發之溫病、熱病,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重有風寒新中,而表氣亦受傷故也。若無新中之風寒,則無惡風,惡寒之證,故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如此,則知熱病亦如此,是則不渴而惡寒者,非溫熱病矣。然或有不因新中風寒,亦見惡風惡寒之證者。

蓋病人表氣本虛,熱達於表,又重傷表氣,故不禁風寒,非傷風,惡風,傷寒,惡寒也,但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耳。且溫病、熱病,亦有先見表證,而後傳裡者。蓋怫熱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不得外泄,遂復還里,而成可攻之證,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或者不悟此理,乃於春夏溫病熱病而求浮緊之脈,不亦疏乎!殊不知緊為寒脈,有寒邪則見之,無寒邪則不見也。其溫病、熱病或見脈緊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與內傷過度之冷食也,豈其本然哉。

又或者不識脈形,但見弦便呼為緊,斷為寒而妄治。蓋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豈可錯認為緊而斷為寒。夫溫病、熱病之脈,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誠由怫熱在內故也。其或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之風寒,否則非溫病、熱病,自是暴感風寒之病耳。

凡溫病、熱病若無重感,表證雖間見,而里病為多,故少有不渴者。斯時也,法當治裡熱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余每見世人治溫熱病,雖誤攻其里亦無大害,誤發其表變不可言,此足以明其熱之自內達外矣。其間有誤攻裡而致大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證,邪純在表,未入於裡故也,不可與溫病、熱病同論。夫惟世以溫病、熱病混稱傷寒,故每執寒字,以求浮緊之脈,以用溫熱之藥。

白話文:

在醫學領域中,疾病診治需明確三個要素:病因、病名和病徵。只有確實辨別出病因,正確命名病症,並細緻觀察病徵,才能進行適當的治療。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模糊不清,卻聲稱不會對病人造成誤導,我是無法信服的。例如「傷寒」這個病症,就是根據其病因來命名的。而「溫病」、「熱病」,則是根據天氣狀況和病徵來命名的。然而,這三種病症都可能由感受寒邪引起,因此有些人會統稱為「傷寒」。這種統稱方式源於它們病因的相似性,但實際上,在治療時不能一概而論。

為什麼呢?「傷寒」通常在秋季霜降後至春季春分前感染,但並非立即發病,而是潛伏至春夏之交,由於體內熱氣積聚,才會爆發。而「傷寒」在寒冷的季節發病,寒邪侵襲皮膚表面,封閉汗孔,所以必須使用辛甘溫性的藥物,纔能有效驅散寒邪,這也是張仲景的桂枝湯、麻黃湯等方劑被廣泛使用的緣由。相較之下,「溫病」、「熱病」在天氣炎熱時發病,體內熱氣由內向外散發,導致汗孔堵塞,但皮膚表面並無寒邪,所以需要使用辛涼、苦寒或酸苦的藥物,纔能有效解熱,這也正是張仲景的桂枝湯、麻黃湯等方劑只適用於治療表面症狀的原因。

後世醫家發展出一系列治療內外兼顧的方劑,如水解散、大黃湯、千金湯、防風通聖散等,這些方劑在治療「傷寒」、「溫病」、「熱病」時都能發揮作用。當患者感染「傷寒」,出現畏風、畏寒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風寒侵襲了皮膚表面,導致表氣受損。而「溫病」、「熱病」患者在發病初期也可能出現畏風、畏寒的症狀,這可能是新近感染的風寒影響了表氣。但如果沒有新近感染風寒,就不會出現畏風、畏寒的症狀。因此,張仲景曾指出:「太陽病,發熱而口渴,不畏寒的人,是得了溫病。」由此可知,溫病、熱病患者若無畏寒症狀,則不可能是溫熱病。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在無新近風寒感染的情況下,仍然表現出畏風、畏寒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原本表氣虛弱,體內熱氣上沖至皮膚表面,進一步傷害表氣,導致無法抵禦風寒,而非直接由風寒引起的畏風、畏寒。表氣虛弱的人容易畏風,營氣虛弱的人容易畏寒。

此外,「溫病」、「熱病」在發病初期也可能出現表面症狀,但隨後會傳入內臟。這是因為體內熱氣由內向外散發,導致汗孔堵塞,熱氣無法順利排出,於是轉向內臟,形成可以攻擊的症狀。而「傷寒」則是由皮膚表面開始,逐漸傳入內臟。有些醫生未能理解這一原理,在治療春夏之交的「溫病」、「熱病」時尋找浮緊的脈象,這是不恰當的。事實上,緊脈通常表示有寒邪存在,若無寒邪,脈象不會呈現緊脈。當「溫病」、「熱病」患者出現緊脈,可能是由於新近感染的寒邪或是過度食用冷飲所致,而非原本就有的特徵。

有些醫生對於脈象的辨識能力不足,僅憑脈象呈弦態就斷定為緊脈,並認為是寒象,進而誤治。事實上,強烈有力的脈象往往伴隨著弦態,不能輕易將其誤判為緊脈,並認為是寒象。在「溫病」、「熱病」的脈象中,大多數位於肌肉層,而不是非常浮淺,且右側脈象通常比左側更強,這是因為體內熱氣聚集所導致的。如果左側脈象較強或脈象浮淺,可能是因為新近感染的風寒,否則就不是「溫病」、「熱病」,而是突然感染風寒的病症。

對於「溫病」、「熱病」患者,若無新近感染,即使偶爾出現表面症狀,內臟症狀仍較為常見,因此患者多半會感到口渴。在這種情況下,應以治療內臟熱氣為主,輔以解表藥物。有些情況下,僅需治療內臟症狀,表面症狀就會自行消失。我經常看到人們在治療「溫熱病」時,即使誤治內臟,也不會造成太大危害,但若誤用解表藥物,後果不堪設想。這足以說明熱氣是由內而外散發的。然而,若因誤治內臟而導致嚴重後果,則可能是因為春夏之交的寒邪感染,邪氣完全在皮膚表面,尚未傳入內臟,因此不能將其與「溫病」、「熱病」同等看待。由於人們常將「溫病」、「熱病」與「傷寒」混淆,因此往往只關注「寒」字,尋找浮緊的脈象,並使用溫熱藥物。這種做法導致名實不符,誤導了治療方向,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傷害。因此,我們必須正視疾病的命名問題。

此外,許多醫書將「傷寒」視為四季通用的疾病,因此將春夏之交的「溫病」、「熱病」與秋冬之交的「傷寒」視為同一類疾病,未能區分兩者。實際上,秋冬之交的「傷寒」纔是真正的「傷寒」;春夏之交的「傷寒」則是寒疫。它們與「溫病」、「熱病」完全不同,不能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這種混淆的現象已非一朝一夕之事,歷代醫書均未提出解決方案,反而一再重複相同的錯誤,令人痛心疾首!

儘管如此,「傷寒」與「溫病」、「熱病」在治療內臟症狀方面,若採用寒性藥物治療熱性症狀,不必刻意追求差異。但在解表藥物的使用上,則絕對不能一概而論。此外,「傷寒」直接傷害陰經,或太陽經雖受傷,但未及鬱熱,直接傳入陰經形成寒性症狀,需要溫熱治療,這與「溫病」、「熱病」截然不同,絕不能隨意治療。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認為張仲景的解表藥物在現代已不再適用,而內臟治療藥物仍可使用。然而,究竟哪些藥物適用,哪些不適用,其中的道理何在呢?

若能明確辨別病因,正確命名病症,細緻觀察病徵,治療方法自然不會有誤。對於由時行不正之氣引起的疾病,即新近感染異常氣候導致的病症,應根據發病時間和氣候條件,參照「傷寒」、「溫熱病」的治療原則,進行適度調整,不可一概而論,也不能盲目套用張仲景針對「傷寒」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