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上篇·學說辯正 (5)

回本書目錄

上篇·學說辯正 (5)

1. 第二章·溫病真理之探源

此言中熱中暍者,乃中暑之異名而同病者也。惟其證候各別,故治法不一耳。

凡上所舉,皆溫病學之宜探賾索隱,以窮其本原者也。世人往往於傷寒溫病混淆不分,治熱病而以傷寒發熱論治,且誤認熱雖甚不死,肆用辛溫麻桂之方、治而不應,乃不自責其醫學之未精,反咎古人立法之不善,使先聖悲天憫人之懷,竟變為操刃殺人之術,不亦誣乎!

夫惟賾隱難明,故探索不易而誤會者滋多。誤會者既多,於是似是而非之說紛然以起,益令人混淆莫辨,後之學者將從何而探索之乎?是用於眾說混淆之中,擇其可為探索之階梯者分論於下,俾學者知所取捨焉。

宋·郭白雲之《傷寒補亡論》,取《千金》、《活人》及龐氏、常氏之說,合乎仲景者補之,故曰補亡。朱熹跋語,謂其分別部居易見,且使古昔聖賢醫道之原委,不病其難。見者皆驚喜為奇書,其闡奧發微,可謂至矣。

金·劉河間之《傷寒直格論方》,及《傷寒林本心法類萃》,於治溫熱獨抒心得,發前人所未發,故後世謂主火之說,始自河間。

李東垣之學說,雖以重脾胃見稱,然其弟子王好古所輯之《此事難知集》,上合軒岐之經,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乃發仲景不傳之秘,而為人所難知,故以難知為名。

明·戈存橘之《傷寒補天石》,統論外感諸病,所包甚廣,理例詳明,亦能發仲景言外之意,而立媧皇補天之功。

清·俞根初之《通俗傷寒論》,乃近時何廉臣所刊行,其內容豐富,條分縷晰,凡辨證論治處方,俱切實用。苟非三折肱之諳練,積畢生之心血,曷克臻此?外感總名傷寒,古之俗稱,故其書曰《通俗傷寒論》。

上數家言,皆屬獨出心裁,別開生面,各自成家,然窠臼雖離,經旨仍合,且能闡發《傷寒雜病論》廣義之實際,其有功仲景,良非淺鮮。欲探求溫病學之原委者,不能不加之意也。

此外,元·王安道之《醫經溯洄集》,雖誤以仲景《傷寒論》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不即病之溫病暑病設,然能辨別溫病與傷寒,井井有條,亦可資研究之書也。

白話文:

第二章·溫病真理之探源

文中提到「中熱中暍」,其實就是中暑的不同名稱,指的是同一種疾病。只是症狀表現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以上提到的都是溫病學中需要深入探究,追根究底的部分。世人往往混淆傷寒和溫病,用治療傷寒發熱的方法來治療溫熱病,甚至誤以為即使高燒不退也不會死,便濫用辛溫燥熱的藥物(例如麻黃、桂枝),結果治療無效。他們卻不反省自己的醫術不精,反而責怪古人的治病方法不好,讓古聖先賢悲憫天下的心意,變成殺人傷人的工具,不是很荒謬嗎?

因為深奧難懂,所以探索不易,誤解也就越來越多。誤解多了,似是而非的說法就紛紛出現,更讓人難以分辨真偽,後來的學者要從哪裡開始探索呢?因此,在眾多混亂的說法中,我們選擇一些可以作為探索階梯的論述,分門別類地論述於下,以便學者有所取捨。

宋代郭白雲的《傷寒補亡論》,參考了《千金要方》、《活人畜脈經》以及龐氏、常氏等人的說法,將符合張仲景原意的部分補充完整,所以叫做《補亡論》。朱熹的跋文中說,這本書區分條理清晰易懂,使古聖先賢的醫道精髓不再艱澀難懂。看到這本書的人都驚喜地稱讚它是一本奇書,其闡明深奧醫理,可謂登峰造極。

金代劉河間的《傷寒直格論方》和《傷寒林本心法類萃》,在治療溫熱病方面獨具心得,開創了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所以後世認為「主火」的理論,始於劉河間。

李東垣的學說,雖然以重視脾胃著稱,但其弟子王好古所編的《此事難知集》,上承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經典,中合越人醫家的典籍,下符應張仲景的著作,闡發了張仲景未曾明說的心法要訣,是難以被人理解的醫學秘籍,所以取名為《此事難知集》。

明代戈存橘的《傷寒補天石》,綜論外感疾病,內容涵蓋範圍很廣,道理和法則闡述詳盡,也闡發了張仲景著作中未曾明言的意思,如同女媧補天一樣,填補了醫學上的不足。

清代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是近代何廉臣刊行的,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論證、診斷、治療和處方都非常實用。如果不是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積累畢生的心血,怎麼能達到如此成就呢?外感疾病統稱為傷寒,是古代的俗稱,所以這本書叫做《通俗傷寒論》。

以上幾位醫家的著作,都獨具匠心,別具一格,自成一家,雖然方法不同,但都符合經方之旨,並且都能闡發《傷寒雜病論》廣義的實際應用,他們對張仲景醫學的貢獻,不可謂不大。想要探究溫病學的精髓,就不能不仔細研讀這些著作。

此外,元代王安道的《醫經溯洄集》,雖然錯誤地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只針對急性傷寒,不包括非急性溫病和暑病,但它能區分溫病和傷寒,條理分明,也是值得參考的研究資料。

2. 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