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9)
下篇·正宗輯要 (19)
1. 十三、《歸硯錄》
蓋心思之用,固各有至不至,雖兩間亦缺陷世界,而況人乎。又曰:鞠通所云之疝,多系暴證,而久者又系宿瘕病,故可一以溫下取下。若疝雖有歷久不痊,然聚則有形,散即無形,初非真有物焉,如瘀積腹中也。又云乾霍亂,以生芋杵汁下咽即生,遠勝鹽湯探吐也。暑瘍初起,用絲瓜杵汁塗之,或荷花瓣貼之皆妙,不必水仙根也。
(六)《中焦》八十四條云:少陽瘧如傷寒證者,小柴胡湯主之,此與溫熱何與,而乃濫入乎!辛老云:葉氏知暑濕時瘧,與風寒正瘧迥別,融會聖言,惟從清解,所見甚超。而洄溪反以不用柴胡,屢肆詆訾,食古不化。徐公且然,況其下乎。噫!辛老長餘九歲,與余交最深,品學兼優,真古君子也。
嘗為余校《溫熱經緯》,而家貧無子,今墓草宿矣。遺稿未梓,偶於拙草中檢得數條,附錄於此,亦可以見其讀書具眼,立言忠厚也。
(七)《下焦篇》之定風珠,一派腥濁濃膩,無病人胃弱者亦難下咽,如果厥噦欲脫而進此藥,是速其危矣。
(八)二十四至二十六條,皆冬寒內伏,春溫初發之治,乃妄謂溫熱溫疫,自上中傳下之治,豈非夢囈。
(九)四十二條自注:謂宋元以來,不明仲景一書,專為傷寒而設,吳氏直未讀《傷寒論》也。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覺支離附會。考論中風、寒、溫、暍、濕五氣為病,古人皆曰傷寒,故《難經》云:傷寒有五,而仲聖以傷寒名其書也。此等大綱不清,豈可率爾著書。
(十)五十一條,痰濕阻氣之陰吹證,實前人所未道及。
(十一)五十五條,發明蠶砂功用,何其精切,故余治霍亂以為主藥也。
(十二)吳氏此書,不過將《指南》溫熱暑濕條案,穿插而成,惜未將《內經》、《難經》、《傷寒論》諸書,溯本窮源,即葉氏《溫熱論》、《幼科要略》,亦不匯參,故雖曰發明葉氏,而實未得其精奧也。至採附各方,不但剪裁未善,去取亦有未當,此余不得已,而有《溫熱經緯》之纂也。
(十三)後三卷,雜說、解產難、解兒難等篇,皆可傳之作,遠勝三焦條辨多矣。雜說中,惟霍亂不得吐瀉,治以苦辛芳熱一語,為可議。條辨中可議處,甚多。姑舉大略如上,庶讀者,勿隨波而逐流也。
白話文:
十三、《歸硯錄》
人的心思運用程度各有不同,即使是天地間也存在缺陷,何況是人呢?鞠通所說的疝氣,大多是急性病症,時間長了則成為慢性病,因此可以用溫和的方法瀉下治療。雖然疝氣有的會久治不癒,但它聚則有形,散則無形,一開始並不是真的有東西存在,就像瘀血積聚在腹中一樣。又說治療霍亂,用生芋頭搗成汁吞服就能見效,遠比用鹽湯催吐好。暑熱引起的皮膚病初期,用絲瓜搗汁塗抹,或用荷花瓣敷貼都很有效,不必非用水仙根不可。
《中焦》篇第八十四條說:少陽證型的瘧疾像傷寒一樣,用小柴胡湯治療,這跟溫熱病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濫用呢?辛老說:葉天士知道暑濕型瘧疾和風寒型瘧疾完全不同,他融會貫通前人的醫學精髓,主張清熱解毒,見解非常超群。而洄溪(指某些醫家)卻反對不用柴胡,一再地批評詆毀,不知變通,墨守成規。徐靈胎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人呢!唉!辛老比我年長九歲,與我交往最深,品學兼優,真是古代的君子啊!他曾幫我校對《溫熱經緯》,但他家境貧寒,無子嗣,如今墓已荒蕪。他的遺稿還沒出版,我偶然在我的草稿中找到幾條,附錄在此,也可以看出他讀書的眼光和為人正直厚道。
《下焦篇》中所說的定風珠,藥性腥濁濃膩,即使病人胃口不錯也難以下咽,如果病人已經出現厥逆欲死的症狀還要服用此藥,那更是加速了他的危險。
第二十四到第二十六條,都是關於冬季寒邪內伏,春季溫邪初發的治療方法,卻誤以為是溫熱病溫疫病從上到下傳變的治療方法,豈不是胡言亂語。
第四十二條的註解說:宋元以來,許多人都不理解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專門是針對傷寒而寫的,吳氏更是根本沒讀過《傷寒論》。注解《傷寒論》的人不下數十家,都認為它是專門論述傷寒的書,因此總覺得他們的闡述支離破碎,牽強附會。考究論中風、寒、溫、暑、濕五種邪氣致病,古人統稱為傷寒,所以《難經》說:「傷寒有五種」,而仲景就用「傷寒」來命名他的著作。這些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怎麼能隨便寫書呢?
第五十一條,痰濕阻氣導致的陰吹症,的確是前人未曾論述過的。
第五十五條,闡明了蠶砂的功效,真是精確透徹,所以我治療霍亂時都把它作為主要藥物。
吳氏的這本書,不過是將《溫熱經緯》中關於溫熱病、暑濕病的條文案例穿插而成,可惜沒有追本溯源地參考《內經》、《難經》、《傷寒論》等書籍,也沒有參考葉天士的《溫熱論》、《幼科要略》,因此雖然說是闡明葉氏的學說,但實際上並沒有領悟到其精髓。至於所採用的各種方劑,不僅剪裁不善,取捨也欠妥當,所以我不得不編撰了《溫熱經緯》一書。
後三卷,雜說、解產難、解兒難等篇,都是值得流傳的佳作,遠遠超過三焦條辨篇。雜說中,只有關於霍亂不能嘔吐洩瀉,治療要用辛香溫熱的藥物這一點,值得商榷。條辨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更多。姑且只列舉這些大體內容,希望讀者不要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