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9)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29)

1. 二十七、宣透膜原法

治濕瘧寒甚熱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懣。

厚朴(一錢,薑製),檳榔(一錢五分),草果仁(八分,煨),黃芩(一錢,酒炒),藿香葉(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薑製),粉甘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為引。

此師又可達原飲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斂。仍用樸、檳、草果,達其膜原,祛其盤結之邪;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擬加藿、夏暢氣調脾,生薑破陰化濕。濕穢乘入膜原而作瘧者,此法屢效。

白話文:

治療濕邪引起的瘧疾,寒氣重、熱氣輕,身體疼痛、有汗、肢體沉重、胃脘脹滿。

用厚朴(一錢,用薑汁製)、檳榔(一錢五分)、草果仁(八分,煨)、黃芩(一錢,酒炒)、藿香葉(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薑汁製)、甘草粉(五分),

再加生薑三片引藥。

這個方法也可以參考達原飲的治療思路。方劑中去掉了知母的苦寒性和白芍的酸斂性,保留了厚朴、檳榔、草果,可以達致脾胃的膜原,驅除盤結的邪氣;黃芩清熱燥濕,甘草和胃健脾;加入藿香、半夏,可以暢氣調脾,生薑破陰化濕。濕邪侵入脾胃膜原引起瘧疾,這個方法屢試不爽。

2. 二十八、苦溫平燥法

治燥氣侵表,頭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錢),陳橘皮(一錢五分),紫蘇葉(一錢),桔梗(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五分),桂枝(一錢,蜜水炒),白芍(一錢,酒炒微焦),前胡(一錢五分)

凡感燥之勝氣者,宜苦溫為主。故用橘、杏、蘇,荊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聖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證,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宣其肺,肺得宣暢,則燥氣自解耳。

白話文:

治療燥氣入侵表層,導致頭部輕微疼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的症狀,可以用杏仁、陳橘皮、紫蘇葉、桔梗、荊芥穗、桂枝、白芍、前胡等藥材。這些藥材以苦溫為主,可以解燥氣,同時加入白芍的酸味和桂枝的辛味,符合燥氣過盛時以苦溫為主、輔以酸辛的治療原則。秋天乾燥容易咳嗽,所以加入前胡和桔梗來宣肺,讓肺部通暢,燥氣自然就會消散。

3. 二十九、金水相生法

治疰夏眩暈神倦,呵欠煩汗,及久咳肺腎並虧。

東洋參(三錢),麥冬(三錢,去心),五味子(三分),知母(一錢五分),玄參(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

法內人參補肺,麥冬清肺,五味斂肺,此《千金》生脈飲也。主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證。今以此方治疰夏,真為合拍。加色白之知母,清其肺,復清其腎;色黑之玄參,滋其腎,兼滋其肺。更以甘草協和諸藥,俾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耳。

白話文:

治療夏季暑熱引起的頭暈、神疲倦怠、打呵欠、煩躁出汗,以及久咳導致肺腎兩虛的症狀,可以用東洋參、麥冬、五味子、知母、玄參、炙甘草等藥材。這方子以人參補肺,麥冬清肺,五味子斂肺,是根據《千金方》中的生脈飲加減而成。主治熱傷元氣導致的氣短倦怠、口渴汗多等症狀。用此方治療夏季暑熱引起的症狀,十分合適。加入白色知母,清肺同時滋腎;黑色玄參,滋腎兼滋肺。再用甘草調和各藥,使金生水,水潤金,達到相生相輔的效果。

4. 三十、松柏通幽法

治燥結盤踞於裡,腹脹便閉。

松子仁(四錢),柏子仁(三錢),冬葵子(三錢),火麻仁(三錢),苦桔梗(一錢),栝蔞仁(三錢),薤白頭(八分),大腹皮(一錢,酒洗)

加白蜂蜜一調羹,沖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潤腸之功非小,較硝、黃之推蕩尤穩耳。丹溪治脾痹,每每開提上竅,故以桔梗、蔞、薤開其上,復潤其下。更加大腹寬其腸,白蜜潤其燥,幽門得寬得潤,何慮其不通哉!

白話文:

治燥結盤踞於裡,腹脹便閉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燥熱結聚在體內,導致腹部脹滿、便秘的症狀。

藥材:

  • 松子仁(四錢)
  • 柏子仁(三錢)
  • 冬葵子(三錢)
  • 火麻仁(三錢)
  • 苦桔梗(一錢)
  • 栝蔞仁(三錢)
  • 薤白頭(八分)
  • 大腹皮(一錢,酒洗)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一湯匙白蜂蜜,用溫水沖服。

藥理:

這個方子仿效古代的“五仁丸”,以松子、柏子、葵子、麻仁等滑利潤腸的藥材為主,幫助潤腸通便。與硝石、黃藥等強烈的通便藥物相比,更溫和穩定。

丹溪先生在治療脾胃病時,常用提上竅的方法,所以此方加入桔梗、栝蔞、薤白等藥材,疏通上焦,再用滑利潤腸的藥材潤下,並用大腹皮寬腸,白蜜潤燥,使幽門暢通,促進排便。

功效:

這個方子可以潤腸通便,消積化滯,緩解燥結便秘,腹脹等症狀。

5. 三十一、清燥救肺湯

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

桑葉(三錢),生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阿膠(八分),麥門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人參(七分),枇杷葉(一升)

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來治氣鬱之方,多用辛香行氣,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亦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來治法,以痿嘔屬陽明,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上矣,所以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即喘之屬於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氣即泄氣。

白話文:

這方藥可以治療各種氣鬱、痿、喘、嘔的症狀。藥材包括桑葉、生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膠、麥門冬、杏仁、人參和枇杷葉。

氣鬱屬於肺,是肺燥引起的。古時候治療氣鬱的藥方多用辛香之物來行氣,卻沒有針對肺燥的藥方。痿、喘、嘔這些症狀如果屬於上焦,也是肺燥引起的。古時候治療這些症狀,把痿嘔歸屬陽明經,喘歸屬肺經,也就是說痿嘔屬於中下焦,只有喘屬於上焦,所以也沒有針對肺燥的藥方。即使是屬於肺經的喘,也都是表症或下焦症,要么是行氣,要么是泄氣。

間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得其肯綮。今此方名之為清燥救肺,大約以胃為主。用人參、甘草,甘溫以補氣,氣壯火自消。佐以石膏、麥冬、桑葉、阿膠、胡麻仁輩,使清肅令行,而壯火亦化。又佐以杏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制節有權,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

要知諸氣膹郁,則肺必大虛,若泥於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郁必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咳不休而死矣。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若謂實火可瀉,而久服芩、連,苦從火化,亡可立待耳。

白話文:

有些醫生用潤燥的藥物來治療咳嗽,卻沒有掌握到病症的根本。這個方子叫做清燥救肺,主要以調理脾胃為中心。方子中用人參、甘草,甘溫補氣,氣壯則內熱自然消退。配伍石膏、麥冬、桑葉、阿膠、胡麻仁等藥,清肅肺氣,使內熱化解。再用杏仁、枇杷葉苦寒降氣,氣降則火也降,使氣血運行調和,氣行不郁,各種因氣郁引起的痿症、喘息、嘔吐等症狀自然消失。

要知道,各種氣機鬱結,就會導致肺氣虛弱,如果一味認為是肺熱傷肺而不用人參,氣機鬱結無法疏解,反而會加重內熱,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咳嗽不止,最終危及生命。所以這個方子叫做清燥救肺,就是因為它在清熱的同時又能補益肺氣。如果認為是實火而長期服用黃芩、黃連,苦寒之性會加重內熱,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