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7)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17)

1. 十二、《溫熱暑疫全書》

(《溫熱病脈論》)

(六)溫熱病,亦有先見表證,而後見里證者。蓋怫鬱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之時,若不用辛涼發散,則邪不得外泄,遂還里而成可攻之證,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或有不悟此理,乃於春夏溫熱病,而求浮緊之脈,不亦疏乎。(《溫熱病脈論》)

(七)熱病即伏寒也。彼冬傷於寒,發於春為溫病,發於夏為熱病。何彼發於春,此發於夏耶?蓋感之輕重不同,人之強弱亦異,而觸發亦異,有因飢飽力役者,有因房室勞傷者,故春時雖行風木之令,使氣血不致大虧,感觸亦有先後,不即發也。

至夏則陽氣盡泄,火令大行,正屬濕土寄旺,爾時邪烏肯伏?故其發源皆自少陰,熱病由出之途自陽明,溫病由出之途自少陽,雖所合之經不一,要不離乎陽明、少陽者,各因時令之氣也。且為日既遲,為熱愈熾,此仲景所以用石膏辛涼胃熱,以知母盪滌腎火,用甘草、粳米維持中氣也。名湯曰:白虎者,白屬金屬涼;風從虎且猛。

人逢悶熱煩燥無可奈何之際,忽然狂風薦至,偃草揚波,火輪火樹,不頓成清涼世界而稱快乎。(《夏熱病論》)

白話文:

(六)溫熱病有時會先出現表證,然後才出現裡證。這是因為內在鬱結之氣向上達於體表,熱邪鬱滯於肌膚腠理之間,如果不用辛涼的藥物發散,邪氣就無法排出體外,反而回歸內裡,形成可以攻治的裡證,這與傷寒從表證開始不同。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在春夏溫熱病時,卻只去尋找浮緊的脈象,不是很糊塗嗎?

(七)熱病其實是冬天受寒的後遺症。冬天受寒,春天發病為溫病,夏天發病為熱病。為什麼有的在春天發病,有的在夏天發病呢?這是因為感受寒邪的輕重不同,人體的強弱也不同,觸發發病的因素也各異,有的因為飢飽勞累,有的因為房事勞損,所以雖然春天風木之氣運行,使氣血不至於大損,但感受寒邪也有先後,不一定立即發病。

到了夏天,陽氣完全洩瀉,火氣盛行,正值濕土旺盛的季節,邪氣怎麼可能潛伏?所以熱病的發源都從少陰經開始,熱病的發病途徑從陽明經,溫病的發病途徑從少陽經,雖然它們循行的經脈不同,但總歸離不開陽明、少陽二經,這都取決於季節的氣候。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天氣越來越熱,這就是張仲景用石膏、辛涼藥物清解胃熱,用知母清瀉腎火,用甘草、粳米維持中氣的原因。有名的方劑叫白虎湯, 「白」屬金,性屬涼;風從虎來,又急又猛。

當人們遇到悶熱煩躁、無可奈何之際,忽然狂風驟至,草木搖曳,烈火仿佛被撲滅,頓時變成清涼的世界,真是痛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