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6)
下篇·正宗輯要 (16)
1. 十二、《溫熱暑疫全書》
然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正因水在冬為旺時,邪伏於經,且俯首而不敢抗,內郁既久,已自成熱,至行春令,開發腠理,陽氣外泄,腎水內虧,至春三月,而木當生髮,孰為鼓舞,孰為滋養,生化之源既絕,木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溫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予故以彼論冬時之感溫非是,而此論冬月之伏寒最精。
愚性甚拙,何敢好議先賢,但以為必如此,方與冬溫兩不相阻,且與仲景論溫熱,必推本自始,動曰傷寒之旨,無悖云耳。(《春溫病論》)
(三)門人問曰:傷者寒也,何以病溫?答曰:傷寒非病寒乎?而何以熱也。寒鬱營間,不一二日而成大熱,況伏藏於內者數十日之久耶。夫既邪傷肌肉,何以得入少陰經中?蓋惟不藏精,則少陰先病,故邪傷者少陰也。春屬木則自內發出,無論兼太陽或陽明,總無不由少陽,何也?彼少陽行春令也。
然既從少陰矣,何仲景專云太陽病?蓋太陽與少陰相表裡也,故以發熱為太陽也。曰不惡寒,明無表症也,則其熱自內出,無外邪郁之也。然則仲景復言太少合病者,見發熱不惡寒,或兼有耳聾,脅滿證也。言三陽合病者,以脈大屬陽明,而多眠則熱聚於膽也。不言法者,總以黃芩湯為主治也。
乃嘉言復謂:有發表三、五次,而外證不除;攻裡三、五次,而里證不除。以為在表也,又似在裡;以為在裡也,又似在表。此溫疫證,感天地人濕氣、熱氣、屍氣、邪入口鼻,溷淆三焦者相近,與春溫全不相涉也。愚故及之,以破後學之惑。(《春溫病論》)
(四)門人復問曰:春溫亦間有一、二表症者乎?曰:有之。伏氣之病,雖感於冬,然安保風之傷人,不在伏氣將發未發之時乎?但兼外感者,必先頭痛,或惡寒而後熱不已,此新邪引出舊邪來也。或往來寒熱,頭痛而嘔,稍愈後渾身壯熱為病者,此正氣又虛,伏發更重也。
總之,無外證者,以黃芩湯為主治,兼外感者,必加柴胡或以本經藥輕解,必無發汗之理。故仲景云: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謂誤用辛熱之藥,既辛散以劫其陰,復增熱以助其陽,遂使熱更熾,脈俱浮,有如此之危證也。以及誤下誤火,嚴加戒諭者,舍黃芩湯,別無治法也。
(《春溫病論》)
(五)溫病、熱病之脈,或見浮緊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於外,熱邪結於內,故其脈外繃急而內洪盛也。或不識脈形,但見弦脈,便呼為緊而妄治之。蓋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豈可錯認為緊,而誤以為寒乎!夫溫熱病之脈,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誠由怫鬱在內故也。其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於風寒,否則非溫熱病,自是非時暴寒耳。
白話文:
十二、《溫熱暑疫全書》
冬天不生病,春天卻生病的原因,是因為冬天水氣旺盛,邪氣潛伏於經脈之中,不敢外露,內在鬱積已久,自行化熱。到了春天,天氣轉暖,毛孔開洩,陽氣外散,腎水虧損。春天木氣當令,需要生發,但生化之源已斷,木氣又如何生長呢?人體賴以生存的是溫煦之氣,此時木氣強盛,故而出現溫病。因此,認為冬天感受溫邪致病的說法是不對的,而認為冬天潛伏寒邪的說法才是精確的。
我學識淺薄,不敢妄議前賢,但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與冬天溫病的理論不相矛盾,並且與張仲景論述溫熱病的理論,追本溯源,都能符合「傷寒」的理論,沒有抵觸的地方。
傷寒是寒邪,為何會發熱成溫病呢?傷寒難道不是寒邪導致的嗎?為何會出現熱症呢?寒邪鬱結在營氣之間,一二日就能化成大熱,何況是潛伏在體內數十日呢?邪氣既然侵犯肌肉,為何會進入少陰經呢?這是因為不注重養護精氣,則少陰經首先受病,所以邪氣侵犯的是少陰經。春天屬木,邪氣從內部發出,無論是兼太陽經或陽明經,最終都必須經過少陽經,這是因為少陽經主司春季的氣候變化。
既然從少陰經開始,為何張仲景只說太陽病呢?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是表裡關係,所以以發熱來判斷為太陽經病證。如果病人不惡寒,說明沒有表證,則熱邪是從內部發出的,沒有外邪鬱結。那麼,張仲景又說太少合病,是因為發熱不惡寒,或者兼有耳聾、脅肋滿脹的症狀。他說三陽合病,是因為脈象洪大屬於陽明經,而嗜睡則表示熱邪聚集在膽經。至於治療方法,總是以黃芩湯為主。
有人說:發表三五次,表證未除;攻裡三五次,裡證未除,認為在表,又像在裡;認為在裡,又像在表。這是溫疫證,感受天地間的濕氣、熱氣、屍氣、邪氣從口鼻侵入,混雜於三焦,這與春溫病完全不同。我特地提及此事,以破除後學的疑惑。
春溫病有時也會出現一兩種表證嗎?是的。伏氣之病,雖然感受於冬天,但是寒邪傷人,難道不在伏氣將發未發之時嗎?如果兼有外感,必定先頭痛,或者惡寒之後熱邪不止,這是新邪引出舊邪。或者往來寒熱,頭痛嘔吐,稍有好轉後渾身壯熱,這是正氣虛弱,伏邪更加嚴重。
總之,沒有外證的,以黃芩湯為主治;兼有外感的,必須加柴胡,或者用本經藥物輕微疏解,一定不能發汗。所以張仲景說:「發汗之後,身體灼熱的,稱為風溫。」這是指誤用辛熱藥物,既用辛散之品損傷陰氣,又增加熱邪助長陽氣,結果熱邪更盛,脈象皆浮大,有如此危險的病症。以及誤用瀉下、攻火的藥物,都要嚴加戒諭,除了黃芩湯,別無他法。
溫病、熱病的脈象,有時會出現浮緊的脈象,這是重感不正之邪的暴寒,寒邪束縛於外,熱邪結聚於內,所以脈象外邊繃緊而內部洪盛。有些人不懂脈象,只看到弦脈,就認為是緊脈而錯誤治療。其實脈象盛而有力,往往兼有弦脈,怎能錯認為是緊脈,而誤認為是寒邪呢?溫熱病的脈象,多在肌肉的部位,不是很浮,而且右手比左手更盛,這是因為鬱熱在內部。如果左手脈象盛或浮,必定是重感風寒,否則就不是溫熱病,而是非時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