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0)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20)

1. 第二章·分論

2. 一、考證溫熱名義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同一病溫耳,而必別之曰是為傷於寒,是為不藏精,其義何居?曰此皆伏氣之為病也。傷寒甚者,冬時即病;微者不即病,其氣伏匿於肌腠及少陰,至春陽氣開泄,觸動伏氣而為病,此一例也。

西洋醫謂潛伏期不過十四日,無冬傷寒至春乃病之理,不思痘疹、麻疹,為先天之毒,有潛伏至十餘年、二三十年者,由冬及春,一剎那間耳,能決其必無是病乎?不藏精之說,注家謂不專主陰精而言,如冬應寒不寒、桃李反花之類。夫氣候不寒,陽邪早發,消鑠陰液,腎精內虧。

至春陽氣舒張,或新邪引觸伏邪為病,人與天地同一氣耳。氣候不和,感觸蘊藏,日積月累,而病以生,此又一例也。《經》又曰: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即熱也。夏至以前,氣候和煦,故感之者隨時令而病溫;夏至以後,氣候酷熱,故感之者隨時令而病暑。溫者較熱為微,熱者較溫為重。

此又一例也。溫熱雖隨時令而變遷,究之,病重於溫則為熱,又不可謂夏至以前必無熱病也。東洋醫學謂人為溫血動物,以熱度表測算,通常在攝氏寒溫計三十六·五度與三十七·五度之間。

溫特爾里希氏以三十七度五分,乃至三十八度,名為次熱;三十八度,乃至三十八度五分,名為輕熱;三十八度五分,乃至三十九度五分,名為中熱;三十九度五分,乃至四十度五分,名為高熱;四十度五分以上,名為劇熱。但至四十度以上,患者必無生望。其以華氏熱度表九十八度起算者,規例亦同。

夫次熱、輕熱,即溫病之類也。高熱、劇熱,即熱病之類也。觀此而溫與熱之名義,渙然冰釋矣。

白話文:

經典上說,冬天如果受到寒冷的侵襲,春天就可能會生病溫熱。又說,冬天如果不保護好自己的精力,春天也會生病溫熱。同樣都是溫熱病,為什麼要特別區分是因為受寒,還是因為精力不夠呢?這其實都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氣在作怪。受寒嚴重的人,冬天就會發病;但如果受寒程度輕微,病氣會隱藏在肌肉皮膚或少陰脈絡中,等到春天來臨,身體的陽氣開始旺盛,就會觸發這些潛伏的病氣,導致生病,這是第一種情況。

西方醫學認為,潛伏期最長不會超過14天,冬天受寒到春天才發病的說法不合理,但是他們忽略了像水痘、麻疹等先天性的病毒,有的可以潛伏十年、二十年,從冬天到春天,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我們不能斷定這種情況絕對不會發生。"不藏精"的說法,並非單純指陰精,例如冬天本該寒冷,卻出現了暖和的天氣,甚至桃花李花都開了。氣候不冷,陽氣過早發散,消耗陰液,使腎精內虧。到了春天,陽氣開始旺盛,或者新的病氣觸發了潛伏的病氣,導致生病,這也是人和自然界的氣候息息相關的一個例子。氣候不和諧,人體感觸到這些變化,久而久之,疾病就會產生,這是另一種情況。

經典又提到,夏至前生病的是溫病,夏至後生病的是暑病。暑就是熱的意思。夏至前,氣候溫和,所以受影響的人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生病溫病;夏至後,氣候酷熱,所以受影響的人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生病暑病。溫病比熱病輕微,熱病比溫病嚴重。這也是另一種情況。雖然溫病和熱病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換,但總的來說,病情嚴重的溫病就會轉變為熱病,我們也不能說夏至前就一定不會有熱病。

東方醫學認為人是溫血動物,用溫度計測量,正常體溫通常在攝氏36.5度到37.5度之間。溫特爾裏希把37.5度到38度的體溫稱為次熱,38度到38.5度為輕熱,38.5度到39.5度為中熱,39.5度到40.5度為高熱,40.5度以上為劇熱。但當體溫達到40度以上,病人基本上就沒有存活的希望了。如果用華氏溫度計來計算,規則也是一樣的。

次熱和輕熱,就是溫病的範疇;高熱和劇熱,就是熱病的範疇。由此可見,溫病和熱病的定義,已經清楚明瞭了。

3. 二、論傷寒成溫之理

夫傷寒之病,醫者多不審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傷寒,即不知其始自陽氣內鬱結,而後為熱病矣。自冬至之後,一陽漸生,陽氣微弱,猶未能上行,《易》曰潛龍勿用是也。至小寒之後,立春以前,寒毒殺厲之氣大行時,中於人,則傳在臟腑,其內伏之陽,被寒毒所折,深浹於骨髓之間,應時不得宣暢。所感寒氣淺者,至春之時,伏陽早得發泄,則其病輕,名曰溫病。

感寒重者,至夏至之後,真陰漸發,其伏陽不得停留,或遇風寒,或因飲食沐浴所傷,其骨髓間鬱結者陽氣,為外邪所引,方得發泄,伏陽既出肌膚,而遇天氣炎熱,兩熱相干,即病證多變,名曰熱病。按《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冬傷於寒,注云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與寒相持,故病溫。又《熱論》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病熱。

注云:寒毒薄於肌膚,陽氣不得散發,而內怫結,故傷寒者,反為熱病也。以此證之,即傷寒之病,本於內伏之陽為患也。

白話文:

【對於傷寒轉變為溫病的理論】

談到傷寒這類疾病,許多醫生往往未能深入探究疾病的真正起因,只是籠統地說這是傷寒,卻忽略了疾病最初是由體內陽氣鬱積所致,然後才演變成熱病。從冬至開始,體內的陽氣逐漸復甦,但仍然十分微弱,尚無法向上運行,這就如同《易經》中所描述的潛龍勿用的情況。直到小寒過後,立春前,正是寒冷病毒肆虐的季節,一旦感染,病毒會入侵內臟,體內潛藏的陽氣受到寒毒的壓制,深深滲透至骨髓之中,無法順利流通。對於感受寒氣較淺的人,在春天來臨時,潛藏的陽氣得以提前釋放,因此病情較輕,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病。

對於感受寒氣較深的人,到了夏至之後,體內的陰氣逐漸旺盛,潛藏的陽氣不能繼續停留,可能因為風寒侵襲,或是飲食、沐浴不慎,導致骨髓間鬱積的陽氣在外邪的引動下得到釋放。潛藏的陽氣一出達皮膚,遇到夏季的酷熱,兩種熱力相互作用,使得病情變化多端,這被稱為熱病。根據《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的記載:冬季若受寒,寒氣凝固,春季陽氣上升,寒氣未能完全消散,陽氣在體內鬱積,與寒氣對抗,因而產生溫病。又在《熱論》中提到:人若受寒,則會發燒。

解釋是:寒毒影響皮膚,陽氣無法散發,而在體內鬱積,所以受寒的人,反而會發燒。由此可見,傷寒這類疾病,根本上是由體內潛藏的陽氣造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