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上篇·學說辯正 (12)

回本書目錄

上篇·學說辯正 (12)

1. 第三節·瘟疫專書之概論

清·黃維翰之《白喉辨證》,張善吾之《時疫白喉捷要》,李倫青之《白喉全生集》,陳葆善之《白喉條辨》,耐修子之《白喉治法忌表抉微》,張採田之《白喉證治通考》,皆治白喉之專書也。

夫白喉,咽喉腐也;喉痧,亦咽喉腐也。其所以異者,白喉多由腎虛火旺,里證也,咽喉雖腐,有汗發熱,自下焦而至上焦,其勢緩;喉痧則純為癘疫之邪,由於口鼻傳入,表證也,咽喉腫腐,發熱無汗,自上焦而至下焦,其勢急。一屬陰虛,一屬陽邪。陰虛即仲景所云少陰病,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者也;陽邪即仲景所云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升麻鱉甲湯主之者也。此又不可以不辨也。

清·王孟英之《隨息居霍亂論》,陸九芝之《霍亂論摘要》,趙海仙之《趙氏霍亂論》,許起之《霍亂燃犀說》,姚訓恭之《霍亂新論》,陳蟄廬之《瘟疫霍亂答問》,連文沖之《霍亂審證舉要》,時人凌禹聲之《霍亂平議》,翟冷仙之《霍亂指南》,皆治霍亂之專書也。

霍亂之發也暴,其退速,脈忌微細。而類似寒霍亂之伏陰症,其發緩,而退不易,脈恆細或伏,先利而後嘔,惟不若霍亂之心腹絞痛,其發專在夏秋,病則遠近一律。清·田云槎之《時行伏陰芻言》,辨之極明。倘誤認伏陰為霍亂,則其為害不可勝言矣。

清·郭右陶之《痧脹玉衡》,隨萬寧之《羊毛瘟證論》,徐子默之《吊腳痧方論》,林藥樵之《痧症全書》,高亭午之《治痧全編》,黨因道人之《急救異痧奇方》,費友棠之《急救痧證全集》,費養莊之《痧疫指迷》,時人陳景岐之《七十二種痧症救治法》,皆治痧症(痧症即雜疫,一名乾霍亂,又名痧脹)之專書也。

清·孔以立之《痢疾論》,吳本立之《痢證匯參》,吳士瑛之《痢疾明辨》,唐容川之《痢症三字訣》,時人丁子良之《治痢捷要新書》,羅振湘之《治痢南針》,皆治痢疾之專書也。

近時所謂疫痙,亦名痙瘟,又名伏瘟,於小兒俗呼為驚風,即西醫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明方中行之《痙書》,時人蔣璧山之《伏瘟證治實驗談》,沈朗清之《腦膜炎新書》,劉裁吾之《痙病與腦膜炎全書》(此書尚末出版,序文曾經披露)皆治此症之專書也。《金匱》有剛痙柔痙之分,猶驚風之有急慢也。

《說文》:痙,疆急也。《廣韻》:痙,風強病也。夫痙之為病,脊強而厥,即《難經》所謂督之為病,脊強而厥。蓋同病而異名者也。脊髓上貫於腦,乃督脈之所司。《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王清任曰:靈機在腦。

則腦之為物可知。夫心之官則思。《說文》思字從心從囟。囟即顖,頂門也。蓋謂心有所思,則神注於腦也。《韻會》曰: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蓋謂腦神經也。夫腦陰質也,心陽火也,以陽火上灼陰質,則神光畢照,事物洞明。此以腦之靈機,而為心主之所司者也。

白話文:

第三節·瘟疫專書之概論

清朝時期,黃維翰的《白喉辨證》、張善吾的《時疫白喉捷要》、李倫青的《白喉全生集》、陳葆善的《白喉條辨》、耐修子的《白喉治法忌表抉微》、張採田的《白喉證治通考》,都是專門治療白喉的著作。

白喉和喉痧都是咽喉潰爛的疾病,但兩者有所不同。白喉多因腎虛火旺引起,屬於內在疾病,咽喉雖潰爛,但會出汗發熱,病症從下焦(腹部)向上焦(胸部)發展,病情較緩慢;喉痧則純粹是由於瘟疫邪氣入侵,經由口鼻傳入體內,屬於外在疾病,咽喉腫脹潰爛,發熱但不流汗,病症從上焦向下焦發展,病情急促。白喉屬於陰虛,喉痧屬於陽邪。陰虛如同張仲景所說的少陰病,症狀為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可用豬膚湯治療;陽邪如同張仲景所說的陽毒,症狀為臉上出現紅斑,像錦紋一樣,咽喉疼痛,可用升麻鱉甲湯治療。這兩種疾病必須仔細區分。

清朝時期,王孟英的《隨息居霍亂論》、陸九芝的《霍亂論摘要》、趙海仙的《趙氏霍亂論》、許起的《霍亂燃犀說》、姚訓恭的《霍亂新論》、陳蟄廬的《瘟疫霍亂答問》、連文沖的《霍亂審證舉要》、當時的凌禹聲的《霍亂平議》、翟冷仙的《霍亂指南》,都是專門治療霍亂的著作。

霍亂發病迅速,很快痊癒,脈象忌諱微弱細小。但類似寒霍亂的伏陰症,發病緩慢,不易痊癒,脈象總是細弱或隱伏,先腹瀉後嘔吐,只是不像霍亂那樣劇烈的心腹絞痛,主要發生在夏季和秋季,發病範圍廣泛。清朝田雲槎的《時行伏陰芻言》對此闡述得非常清楚。如果誤把伏陰症當作霍亂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清朝時期,郭右陶的《痧脹玉衡》、隨萬寧的《羊毛瘟證論》、徐子默的《吊腳痧方論》、林藥樵的《痧症全書》、高亭午的《治痧全編》、黨因道人的《急救異痧奇方》、費友棠的《急救痧證全集》、費養莊的《痧疫指迷》、當時的陳景岐的《七十二種痧症救治法》,都是專門治療痧症(痧症即雜疫,也叫乾霍亂或痧脹)的著作。

清朝時期,孔以立的《痢疾論》、吳本立的《痢證匯參》、吳士瑛的《痢疾明辨》、唐容川的《痢症三字訣》、當時的丁子良的《治痢捷要新書》、羅振湘的《治痢南針》,都是專門治療痢疾的著作。

近代所稱的疫痙,也叫痙瘟或伏瘟,小孩子俗稱驚風,也就是西醫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明代方中行的《痙書》、當時蔣璧山的《伏瘟證治實驗談》、沈朗清的《腦膜炎新書》、劉裁吾的《痙病與腦膜炎全書》(此書尚未出版,序文曾有披露),都是專門治療此病的著作。《金匱要略》將痙攣分為剛痙和柔痙,如同驚風也有急慢之分。

《說文解字》中說:「痙,疆急也。」《廣韻》中說:「痙,風強病也。」痙攣症的病症是脊柱強直且厥冷,這與《難經》中所說的督脈受損,脊柱強直且厥冷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脊髓向上通向大腦,是督脈所管轄的。《脈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李時珍說:「腦為元神之府。」金正希說:「人的記憶都在腦中。」王清任說:「靈機在腦。」

由此可知腦的重要性。心臟的功能是思考。《說文解字》中「思」字是由「心」和「囟」組成的。「囟」就是「顖」,也就是百會穴。意思是說,當心有所思,神氣就會集中在大腦。《韻會》說:「從囟到心,如同絲線貫通,永不間斷。」這指的是腦神經。腦屬陰,心屬陽火,陽火上升灼熱陰質(腦),則神光煥發,思維清晰。這是說腦的靈機,是由心臟所主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