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6)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6)

1. 十三、《歸硯錄》

(一)故人沈君辛甫,端恪公曾孫也。嘗病吳鞠通混疫於溫,余謂不但此也。其條辨首列曰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凡九項,似無遺義,而不自知其題旨未清也。夫冬傷於寒至春而發者,曰溫病;夏至後發者,曰熱病;冬春感風熱之邪而病者,首先犯肺,名曰風溫;其病於冬者,亦曰冬溫;病於春者,亦曰春溫。即葉氏所論者是也。

夏至後所發之熱病,在《內經》亦曰暑,以其發於暑令也。故仲景以夏月感暑成病者,名曰暍。蓋暑、暍者,皆熱之謂也。今杜撰暑溫名目,最屬不通,至於疫證,更不可與溫熱同治,當從吳又可、余師愚兩家為正鵠。而溫之為毒為瘧,乃溫之節目矣。概而論之,宜乎愈辨愈不清矣。

(二)其次條云: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嘻!豈其未讀《內經》耶!伏氣為病,自內而發,惟冬春風溫、夏暍、秋燥,皆始於上焦。若此等界限不清,而強欲劃界以限病,未免動手即錯矣。夫溫熱究三焦者,非謂病必在上焦始,而漸及於中下也。伏氣自內而發,則病起於下者有之;胃乃藏垢納汙之所,濕溫疫毒病起於中者有之;暑邪挾濕者亦犯中焦。又暑屬火,而心為火臟,同氣相求,邪極易犯,雖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陰一經也。

(三)第四條云: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主之。夫鞠通既宗葉氏,當詳考葉氏論案以立言。如《指南·溫熱門》第三案云:溫邪上受,內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氣,氣窒不化,外寒似戰慄,其溫邪內郁,必從熱化。《風溫門》第五案云:風溫入肺,氣不肯降,形寒內熱,乃膹郁之象,用藥皆是辛涼輕劑。

至《幼科要略》,論三時伏氣外感,尤為詳備。於春溫證,因外邪引動伏熱者,必先辛涼以解新邪,自注用蔥豉湯。垂訓昭然,何甘違悖,意欲紹述仲聖乎?則祖上之門楣,不可誇為自己之閥閱也。在涇先生云:溫病伏寒變熱,少陰之精已被劫奪,雖有新舊合邪,不得更用桂枝湯助熱,而絕其本也,豈吳氏皆未之聞乎?

(四)《中焦篇》第一條自注云: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失治,則傳中焦,始上焦,終下焦。噫!是鞠通排定路徑,必欲溫熱病遵其道而行也。有是理乎?彼犯肺之邪,若不外解,原以下傳於胃為順,故往往上焦未罷及中焦,惟其不能下行為順,是以內陷膻中為逆傳。章虛谷,亦昧此義,乃云:火來剋金,而肺邪反傳於包絡,故曰逆。

夫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胡可反以為逆,豈二公皆未讀《難經》耶!其不始於上焦者,更無論矣。

(五)書名《溫病條辨》,而所列霍亂,皆是寒證。故餘年少時,輒不自揣,而有《霍亂論》之作也。沈辛老云:鞠通書蘭本葉氏,有前人未見及而補之者,如秋燥增入正化痙瘛別為兩條,談理抑何精細;有前人已見及而忘之者,如霍亂證自具《暑濕門》,岫云未經摘出,而伊遂不知有熱。疝氣條,當分暴久治,香岩先生業已道明,而伊又惟知有寒。

蓋心思之用,固各有至不至,雖兩間亦缺陷世界,而況人乎。又曰:鞠通所云之疝,多系暴證,而久者又系宿瘕病,故可一以溫下取下。若疝雖有歷久不痊,然聚則有形,散即無形,初非真有物焉,如瘀積腹中也。又云乾霍亂,以生芋杵汁下咽即生,遠勝鹽湯探吐也。暑瘍初起,用絲瓜杵汁塗之,或荷花瓣貼之皆妙,不必水仙根也。

(六)《中焦》八十四條云:少陽瘧如傷寒證者,小柴胡湯主之,此與溫熱何與,而乃濫入乎!辛老云:葉氏知暑濕時瘧,與風寒正瘧迥別,融會聖言,惟從清解,所見甚超。而洄溪反以不用柴胡,屢肆詆訾,食古不化。徐公且然,況其下乎。噫!辛老長餘九歲,與余交最深,品學兼優,真古君子也。

嘗為余校《溫熱經緯》,而家貧無子,今墓草宿矣。遺稿未梓,偶於拙草中檢得數條,附錄於此,亦可以見其讀書具眼,立言忠厚也。

(七)《下焦篇》之定風珠,一派腥濁濃膩,無病人胃弱者亦難下咽,如果厥噦欲脫而進此藥,是速其危矣。

(八)二十四至二十六條,皆冬寒內伏,春溫初發之治,乃妄謂溫熱溫疫,自上中傳下之治,豈非夢囈。

(九)四十二條自注:謂宋元以來,不明仲景一書,專為傷寒而設,吳氏直未讀《傷寒論》也。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覺支離附會。考論中風、寒、溫、暍、濕五氣為病,古人皆曰傷寒,故《難經》云:傷寒有五,而仲聖以傷寒名其書也。此等大綱不清,豈可率爾著書。

(十)五十一條,痰濕阻氣之陰吹證,實前人所未道及。

(十一)五十五條,發明蠶砂功用,何其精切,故余治霍亂以為主藥也。

(十二)吳氏此書,不過將《指南》溫熱暑濕條案,穿插而成,惜未將《內經》、《難經》、《傷寒論》諸書,溯本窮源,即葉氏《溫熱論》、《幼科要略》,亦不匯參,故雖曰發明葉氏,而實未得其精奧也。至採附各方,不但剪裁未善,去取亦有未當,此余不得已,而有《溫熱經緯》之纂也。

(十三)後三卷,雜說、解產難、解兒難等篇,皆可傳之作,遠勝三焦條辨多矣。雜說中,惟霍亂不得吐瀉,治以苦辛芳熱一語,為可議。條辨中可議處,甚多。姑舉大略如上,庶讀者,勿隨波而逐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