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上篇·學說辯正 (9)
上篇·學說辯正 (9)
1. 第二節·溫病專書之概論
丁醒吾之《溫熱經緯補錄》,蓋為補王氏《溫熱經緯》所未備而作,於秋燥剖釋詳明,誠足以補王氏之所未及。
楊如侯之《溫病講義》,為其擔任山西醫學專校溫病教授時,所輯以教學者也,言頗精當。惟攙入疫病,不以疫病合稱,未免名實不符耳。
張山雷之《濕溫醫案》,乃輯前人之案,而為之評註,亦有可取。
沈嘯谷之《溫病全書》,乃取時逸人之《中國時令病學》,刪去傷寒及關於六經之解釋,合《序例》與《總論》為一篇,將治法分隸各症,藥方附列於治法之後,並增方解,重行改編而成。所言皆平正簡明,有法有式,頗合教材。惟夏季之病,篇名溫病暑溫,究不若熱病暑病之為妥善。
溫為熱之漸,熱為溫之極。春氣溫和,故曰春溫風溫,實可統名溫病;夏氣暑熱,病暑而不病溫,宜曰熱病暑病。且暑溫之名,乃吳鞠通所杜撰,暑溫即暑熱之輕症,故不當以暑溫名篇。況和煦之氣曰溫,亢熱之氣曰暑,既暑矣,何止於溫?暑溫之名,實不可通。
章巨膺之《溫熱辨惑》,乃本其師惲氏鐵樵之旨,仍援西醫言傷寒之潛伏期至多不過二三日,以闢《傷寒例》寒毒藏於肌膚之謬。此則盲從西說之尚形質,而忘祖國之言氣化。但其辨證論治,頗具條理,不無可取。
宋愛人之《春溫伏暑合刊》,對於春溫、伏暑,演繹詳明,選方亦精,且以春溫一症,分新邪為風溫,伏邪為伏溫,立說新穎,可謂不落前人窠臼。
上皆溫病通行之專書。此外,如邵步青之《四時病機》,雷少逸之《時病論》,雖非溫病之專書,亦詳溫病之證治,頗有可取。至於張畹香之《溫暑醫旨》,張子培之《春溫三字訣》,姜子房之《溫病賦》,錢文驥之《溫病條辨症方歌括》,則皆崇拜鞠通之學說,而為初學示法度者也,不足觀也矣。
夫溫病專書,類皆起於明末而盛於今日,其故何哉?蓋因又可誤溫病為瘟疫,而天士創溫病之異說,於是盲從者日眾,而研究溫病者亦遂多矣。至天士之說,實顧景文所偽託者也。其言似是而非,真理因之而晦,故治溫病之法,至今仍無定說。茲將顧氏之作偽及其類似者,略陳於下:
顧氏所著《溫證論治》,乃治新感溫熱之法。相傳為顧氏隨葉氏遊洞庭山,信筆記錄舟中之所語。華岫云首刊之於《續選臨症指南》,名為《溫熱論》。繼則唐笠三以顧氏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辭多佶屈,語亦稍亂,乃為之刪潤,前後移掇,刊之於《吳醫匯講》,而易其名為《溫證論治》。章虛谷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病證治》,刊之於《醫門棒喝》,併為註釋,而讚揚之。
王孟英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熱篇》,刊之於《溫熱經緯》,更增註釋。宋佑甫刊之於《南病別鑑》,且為之分條略注。周學海仍其名為《溫熱論》,刊之於《醫學叢書》,間加評註。吳錫璜刊之於《中西溫熱串解》,乃詳註之,易其名為《溫熱論註解》,此其註解中之最精詳者。孟英之注次之。
白話文:
第二節·溫病專書之概論
丁甘仁的《溫熱經緯補錄》,是補充王清任《溫熱經緯》不足之處而寫的,對秋燥的闡述非常詳細,確實彌補了王氏著作的不足。
楊緒侯的《溫病講義》,是他擔任山西醫學專校溫病教授時,為了教學而編寫的,論述相當精確。但其中夾雜了瘟疫的內容,卻沒有將瘟疫單獨列出,名稱與實際內容有些不符。
張山雷的《濕溫醫案》,是輯錄前人的醫案並加以評註,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沈金鰲的《溫病全書》,是取自時憲堂的《中國時令病學》,刪去了傷寒以及關於六經的解釋,將《序例》與《總論》合併成一篇,把治療方法歸類到各個病症下,藥方列在治療方法之後,並增加了方劑的解釋,重新編寫而成。書中所述內容都平實簡潔、有條理有章法,相當適合作為教材。只是夏季的疾病,篇名用“溫病暑溫”,不如“熱病暑病”更為妥當。
溫是熱的初期階段,熱是溫的極端狀態。春季氣候溫和,所以稱為春溫、風溫,實際上可以統稱為溫病;夏季氣候炎熱,得病是暑熱而非溫熱,應該稱為熱病、暑病。“暑溫”這個名稱是吳鞠通杜撰的,“暑溫”只是暑熱的輕症,所以不應該用“暑溫”作為篇名。況且,溫和的氣候稱為溫,酷熱的氣候稱為暑,既然是暑熱了,何必還加上個“溫”字?“暑溫”這個名稱,確實是不通的。
章虛谷的《溫熱辨惑》,是根據他老師惲鐵樵的意見寫的,仍然引用西醫的觀點,說傷寒的潛伏期最多不過二三日,以此來駁斥《傷寒論》中寒邪藏於肌膚的說法。這就盲目跟從西方的形質觀點,而忘記了祖國醫學關於氣化的論述。但他的辨證論治,條理分明,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宋彩臣的《春溫伏暑合刊》,對春溫、伏暑的闡述詳盡,所選藥方也精妙,而且將春溫這一病症,分為新邪引起的風溫和伏邪引起的伏溫,立論新穎,可以說是沒有沿襲前人的窠臼。
以上都是溫病學中流行的專著。此外,像邵盛青的《四時病機》、雷少逸的《時病論》,雖然不是專門講溫病的著作,但也詳細闡述了溫病的證候和治療,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於張畹香的《溫暑醫旨》、張子培的《春溫三字訣》、姜子房的《溫病賦》、錢文驥的《溫病條辨症方歌括》,則都是盲目崇拜吳鞠通學說的,只是為了給初學者示範方法的,不值得深入研究。
溫病專著大多起源於明末清初,並在現代盛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溫病很容易被誤認為瘟疫,而吳又可創立了溫病的學說,於是盲從者越來越多,研究溫病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吳又可的學說,實際上是顧景文偽造的。他的言論似是而非,真理因此被蒙蔽,所以治療溫病的方法,至今仍然沒有定論。這裡將顧景文偽造的著作及其類似作品簡要說明如下:
顧景文所著《溫證論治》,是治療新感溫熱疾病的方法。相傳是顧景文跟隨葉天士遊覽洞庭湖時,信筆記錄下船上葉天士的談話。華岫雲首先將其刊載於《續選臨症指南》中,書名為《溫熱論》。後來唐宗海認為顧景文當時沒有仔細修改,所以文字比較晦澀難懂,就對其進行了刪改潤色,重新編排,刊載於《吳醫匯講》中,並將書名改為《溫證論治》。章虛谷又將書名改為《外感溫病證治》,刊載於《醫門棒喝》中,並加了註釋,並加以讚揚。
王孟英又將書名改為《外感溫熱篇》,刊載於《溫熱經緯》中,並增加了註釋。宋佑甫將其刊載於《南病別鑑》中,並分條略加註釋。周學海仍用原名《溫熱論》,刊載於《醫學叢書》中,並間或加了評註。吳錫璜將其刊載於《中西溫熱串解》中,詳細加以註釋,並將書名改為《溫熱論註解》,這是其中註釋最精詳的版本。王孟英的註釋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