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
下篇·正宗輯要 (3)
1. 四、《傷寒補亡論》
仲景以為冬傷於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蓋初感即發,無蘊積之毒氣,雖為傷寒,而其病亦輕。仲景又曰: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是則既傷於寒,又感於溫,兩邪相搏合為一病,如人遇盜,又有同惡濟之者,何可支也?故傷寒冬不即發,遇春而發者,比於冬之傷寒為重也。又有夏至而發者,蓋寒毒淺近在膚腠,正氣易勝,故難久留,是以即發。
其毒稍深,則入於肌肉,正氣不能勝,必假春溫之氣,開疏腠理,而後可發,是以出為溫病。又其毒之盛者,經時既久,深入骨髓,非假大暑消爍,則其毒不可動,此冬傷於寒,至夏為熱病者,所以又重於溫也。故古人謂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甚者夏至以後發為暑病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認為,冬天受寒,馬上就生病的,稱為傷寒。因為剛開始感染就發病,沒有積存的毒氣,雖然是傷寒,但病症較輕。仲景又說,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毒就藏在皮膚裡,到了春天就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變成熱病。這就說明,既受寒又受溫,兩種邪氣相互作用,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疾病,就像遇到盜賊,又有人幫助盜賊,怎麼能抵抗得了呢?所以傷寒在冬天沒有馬上發病,到了春天才發病的,比冬天得的傷寒還要嚴重。還有一些人到了夏天才發病,這是因為寒毒比較淺,只在皮膚表面,正氣容易戰勝,所以很難長期留存,因此馬上就發病了。
如果寒毒比較深,就進入肌肉,正氣就無法戰勝,必須依靠春天的溫暖之氣,打開疏通毛孔,才能發病,所以就會變成溫病。如果寒毒很嚴重,經過長時間積累,深入骨髓,不依靠大暑的炎熱消融,寒毒就無法消除,這就是冬天受寒,到夏天變成熱病的原因,所以比溫病還要嚴重。所以古人說,冬天受寒,輕者在夏至之前發病,變成溫病,重者在夏至之後發病,變成暑病。
此三者其為傷寒本一也。惟有即發不即發之異,隨脈變動,遂大不同。又有冬不傷寒,至春感不正之氣而病,其病無寒毒之氣為根,雖名溫病,又比冬傷於寒,至春再感溫氣為病輕。然春溫、冬寒之病,乃由自感自致之病也。若夫一鄉、一邦、一家皆同患者,是則溫之為疫者然也,非冬傷於寒,自感自致之病也。
蓋以春時應暖而反寒,夏熱反涼,秋涼反熱,冬寒反暖,氣候不正,盛強者感之必輕,衰弱者得之必重,故名溫疫,亦曰天行時行也。設在冬寒之日,而一方、一鄉、一家皆同此病者,亦時行之寒疫也。大抵冬傷於寒,經時而後發者,有寒毒為根,再感四時不正之氣而病,則其病安得不重。
白話文:
這三種疾病,本質上都是傷寒,只是發病時間有所不同,根據脈象變化,病情就會有很大的差異。還有一種情況是,冬天沒有得傷寒,等到春天感受不正之氣而生病,這種病沒有寒毒為根,雖然稱為溫病,但比起冬天傷寒,等到春天再次感受溫氣而生病,病情會比較輕。然而,春天的溫病和冬天的傷寒,都是由於自身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
如果一個村莊、一個國家、一個家庭都患上同一种病,這就是溫疫,是由於溫邪流行所致,並不是冬天傷寒,自身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
這是因為,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地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地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地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地溫暖,氣候不正,體質強壯的人感受外邪,病情一定會輕,體質虛弱的人感受外邪,病情一定會重,所以叫做溫疫,也叫做天行時行。假如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裡,某個地方、某個村莊、某個家庭都患上同一种病,這就是時行的寒疫。總之,冬天傷寒,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病,有寒毒為根,再次感受四時不正之氣而生病,這種病怎麼可能不嚴重呢?
如冬病傷寒,春病溫氣,與夫時行溫疫之類,才感即發,中人淺薄,不得與寒毒蘊蓄有時而發者,同論也。(《傷寒溫疫論》)
白話文:
當冬天得感冒受風寒,春天又得了瘟疫,以及流行性傳染性的疾病等,一感染就立刻發作,對人的影響輕微不嚴重,不能和寒冷病毒長期潛伏在身體內偶爾發作的情況相提並論。
2. 五、《傷寒直格》
《經》言:寒傷形,寒傷皮毛,寒傷血。然寒主閉藏,而腠理閟密,陽氣怫鬱,不能通暢,怫然內作,故身熱燥而無汗。故《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又曰: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內經》既直言熱病者,言一身為病之熱氣也。以至仲景直言傷寒者,言外傷之寒邪也。
以分風寒暑濕之所傷,主療不同,故只言傷寒,而不通言熱病也。其寒邪為害至大,故一切內外所傷,俱為受寒之熱病者,通謂之傷寒也。一名大病者,皆以為害之大也。又春曰溫病,夏曰熱病,秋曰濕病,冬曰傷寒。傷寒者,是隨四時天氣,春溫,夏熱,秋濕,冬寒為名,以明四時病之微甚,及主療消息稍有不等,大而言之則一也。非為外傷及內病有此異耳。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寒邪能傷及身體、皮膚毛髮和血液。由於寒性收斂,會讓毛孔閉塞,陽氣鬱結難以流通,導致體內熱氣聚集,卻無法排汗。因此,古籍中才會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說明寒邪入侵最終會導致熱病。
從《內經》到仲景的醫書,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及熱病,指的都是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體內熱氣。由於寒邪引起的疾病類型繁多,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醫書中才只提「傷寒」,而不泛指「熱病」。
寒邪的危害非常大,所以無論是外傷還是內病,只要是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熱病,都統稱為「傷寒」。「傷寒」又稱「大病」,正是因為其危害巨大。
此外,古人還根據季節將疾病命名,春季稱為「溫病」,夏季稱為「熱病」,秋季稱為「濕病」,冬季稱為「傷寒」。這些名稱只是根據四季氣候特徵來區分疾病,說明不同季節的疾病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源於寒邪入侵。這些命名並非指外傷和內病有區別。
或云冬伏寒邪於肌膚骨肉之間,至於春變為溫病,夏變為熱病,秋變為濕病,冬變病為正傷寒病者;及名冒其寒,而內生怫熱,熱微而不即病者;以至將來陽熱變動,或又感之而成熱病;非謂伏其寒氣,而反變寒為熱也。《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亦其義也。亦有一時冒寒而便為熱病者,或感四時不正乖戾之氣;或隨氣運興衰變動;或內外諸邪所傷;或因他病變成;或因他人傳染。皆能成之,但以分門隨證治之耳。
《經》言此六經傳受,乃外傷於寒,而為熱病之大略,主療之要法也。(《傷寒六經傳受》)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冬天時寒邪侵入肌膚、骨肉之間,到了春天就變成溫病,夏天變成熱病,秋天變成濕病,冬天則變成正傷寒病。也有人說,表面上是受寒,但內裡卻生出鬱熱,這種熱氣輕微,不一定馬上發病,等到陽氣變化,或是再次受寒,就可能演變成熱病。這並不是說寒氣被伏藏後就轉變成熱氣。醫書上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也是這個道理。此外,也有可能因為一時受寒就立刻發病成熱病,可能是受到四時不正之氣影響,也可能是隨著氣候變化,或內外邪氣入侵,或由其他疾病演變而成,或因他人傳染。這些情況都能導致熱病,只要根據病症分門別類地治療即可。
醫書上講述的六經傳受,就是外感寒邪導致熱病的概略,也是治療的主要方法。
3. 六、《此事難知集》
(一)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木無以發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傷寒之源如此。《四氣調神論》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勞汝形,無搖汝精。
《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注云:冬不按蹺,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不病溫。又《經》云:不妄作勞。又云:不知持滿。又云: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云: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啟玄子云:腎水王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王而水廢,故病於春也。
白話文:
冬天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溫病。這是因為房事勞累、或勞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之氣不能藏於腎,腎水枯竭,因此而得病。無水則春木無以生發,故為溫病;到了長夏時節,陽氣旺盛,木氣生長,因無水滋養,無以化生,便會變成大熱病。這就是傷寒的源頭。《四氣調神論》說:違背冬天的氣候,就會導致少陰之氣不能藏於腎,腎氣獨自沉降。《廣成子》說:不要勞累身體,不要耗損精氣。《金匱真言》說:精氣是人體的根本,所以能保全精氣的人,春天就不會得溫病。注解說:冬天不要過度活動腳踝,精氣才能潛藏,陽氣不會妄升,因此春天就不會得溫病。《經》上也說:不要妄作勞累。《經》又說:不要不知足。《經》又說:冰凍大地開裂,不要擾動陽氣。《經》又說:不要過度出汗,使氣散失。《啟玄子》說:腎水在冬天為王。所以如果遵循夏季的養生之道,就會損傷腎氣,春天木氣旺盛而水氣衰竭,因此就會在春天生病。
逆冬則傷腎,故少氣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為溫病,夏為熱病,長夏為大熱病,其變隨乎時而已,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傷寒之源》)
(二)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使民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惟房室勞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為溫病。
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內,當春之月,時強不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故君子周密於冬,少陰得藏於內,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矣。
白話文:
冬天逆行就會傷腎,導致人體氣血不足,無法順應春天生長的規律。因此,春天容易出現溫病,夏天容易出現熱病,長夏容易出現大熱病,病症的變化隨著季節而不同。外邪入侵的程度不同,病症的輕重也不同,輕者易治,重者難治,極重者則會致死。
冬天受寒,就像是在冬天過秋天一樣。應該寒冷時保暖,卻反而溫熱,導致火氣過盛而水氣不足。水氣不足,就會失去克制的能力,土氣反而過盛。水氣不足會導致所生之物生病,火氣過盛則會損害所不勝之物。火氣和土氣互相配合,濕氣和熱氣互相幫助,因此會導致溫病。這種溫病會使人體毛孔開泄,少陰之氣無法收藏,尤其容易發生在房室勞傷、辛苦勞累的人身上。
所以,人們冬天沒有生病,卻在春天生病,是因為冬季的寒水氣息正處於卯月,處於平衡狀態。而大寒的氣息又延續到春天,導致毛孔開泄,少陰之氣無法收藏,房室勞傷、辛苦勞累的人,陽氣外泄,腎水不足。在春天這個陽氣應該生長的季節,卻無法滋生化生之源,所以就會患上溫病。因此,君子要從冬天就開始注意保暖,讓少陰之氣收藏於內,毛孔緊閉,即使遇到大風寒邪,也無法入侵傷害人體。
何溫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時陽氣俱伏於九泉之下,人之陽氣俱藏於一腎之中,人能不擾乎腎,則六陽安靜於內,內既得以安,外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為病熱,為傷寒氣乃熱病之總稱,故曰傷寒,知寒受熱邪明矣。六陰用事於冬,陽氣在內,周密閉藏可矣。
反勞動之而泄於外,時熱已傷於水矣。至春之時,木當發生,陽已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此兩者同為生化之源,源既已絕,水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有熱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矣。(《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白話文:
溫病從何而來?
何謂溫病呢?人體仿效天地而生,冬季時陽氣皆潛藏於地底下,人體的陽氣也藏於腎臟之中。若能不擾動腎臟,則六陽之氣便能安靜地留在體內,內在安穩,外邪便無處可侵入。這就是傷寒的根源,並非天災傷人,而是人體自身受到傷害。受寒者皆會出現發熱症狀,因為傷寒之氣本質上是熱病的總稱,故稱之為傷寒,由此可知寒氣受熱邪侵害的道理。
冬季時六陰之氣主導,陽氣藏於體內,周身緊密閉合以儲藏陽氣。
然而,若過度勞作,將陽氣泄露於外,則陽氣已經受到熱邪的損傷。到了春季,木氣應該生發,陽氣應該外泄,然而腎水內部已經枯竭,何來鼓舞生發的力量?腎水和陽氣是人體生化的根本,源頭已絕,水氣如何生長?身體內僅存的能量就是熱氣,而此時木氣強盛,因此便會患上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