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3)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23)

1. 七、溫熱病說

溫熱之屢變而亂其真也,由於傷寒之一變而失其傳。風寒諸病由太陽入陽明者,有《傷寒論》在,尚且各自為說。至溫熱而漫以為仲景所未言,更不妨別出己見,每先將溫病移入他經,或且移作他證,如弈棋然,直無一局之同者。

若喻嘉言移其病於少陰腎;周禹載移其病於少陽膽;舒馳遠移其病於太陰脾;顧景文移其病於太陰肺;遂移其病於厥陰心包;秦皇士移其病於南方;吳鞠通移其病於上焦;陳素中、楊慄山移其病為雜氣;章虛谷、王孟英移其病為外感;尤其甚者,則張介賓、張石頑以及戴天章輩,皆移其病為瘟疫;而石頑又移其病為夾陰。

娓娓動聽,亦若各有一理也者,而不知陽明為成溫之藪,古來皆無異說,皆以《傷寒論》陽明方為治。自夫人慾廢陽明方,故必先將陽明病移出陽明外。非余之故為訾議也,苟其不然,則東扯西拽者,何以必將千古相傳之定法,弁髦棄之哉?禹謨曰:宥過無大,刑故無小。不知而移之,出於無心也,過也,猶可恕也;知而移之,出於有心也,故也,不可言也。

潛窺其隱,恐尚不僅為明昧之分,後有作者,或更別有移法,總欲令世人不知有仲景,而樂就其簡便之門、新奇之說耳。然此皆將溫病移出陽明者,更有明知其在陽明,亦必謂不可用《傷寒》方,而自制一二味藥,以為此非仲景所知,其實除此一二味,則仍不離《傷寒論》之葛根、膏、黃。試一問黃坤載、楊慄山輩,於青萍、蠶、蟬外,所用何藥,即可見矣。

此則暗襲《傷寒》方,而即明斥《傷寒論》,又以不移為移者也。吾願任斯道之君子,毋為移字訣所誤,看得仲景書只宜於寒,而疑《傷寒》之方,真不可用於溫熱之病,則吾道之幸,亦病家之幸也。

白話文:

[七、關於溫熱病的討論]

溫熱病之所以會有各種不同的理論出現,混淆了事實,主要是因為對於傷寒的理論有一種變化的誤解,導致了傳統知識的遺失。風寒等疾病從太陽經進入陽明經的情況,《傷寒論》已有詳細的記載,即便如此,對於這些疾病的理論仍然各有各的看法。到了溫熱病,很多人認為這是張仲景未曾提及的,因此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提出新的見解,往往首先將溫病歸類到其他的經絡中,甚至將其視為其他病症,就像是下棋一樣,每一局都不相同。

例如喻嘉言將溫病移到少陰腎;周禹載將溫病移到少陽膽;舒馳遠將溫病移到太陰脾;顧景文將溫病移到太陰肺;有人將溫病移到厥陰心包;秦皇士將溫病移到南方;吳鞠通將溫病移到上焦;陳素中、楊慄山將溫病視為雜氣;章虛谷、王孟英將溫病視為外感;更嚴重的是,張介賓、張石頑以及戴天章等人,都將溫病視為瘟疫;而張石頑又將溫病視為夾陰。

這些理論聽起來都有道理,但他們不知道陽明經纔是形成溫病的根本,自古以來對此都沒有異議,都是使用《傷寒論》中陽明經的方子來治療。人們想要廢棄陽明方,所以必須先將陽明病移到陽明經之外。這並不是我故意批評,如果情況不是這樣,那麼為什麼他們要將歷代相傳的固定方法,輕易地拋棄呢?古人說:原諒過錯不會太大,懲罰故意犯錯不會太小。不知道而移動,是無心之過,可以原諒;知道而移動,是有意之舉,就不應該被接受。

深入研究他們的理論,恐怕不只是明與暗的區別,後世可能還會有新的移動方法出現,他們總是希望讓世人不知道有張仲景的存在,而是喜愛他們所謂的簡單方便的門徑和新奇的理論。然而,這些人都是將溫病移出陽明經的,更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溫病就在陽明經,卻堅決不使用《傷寒論》中的方子,而是自己製造一兩味藥,認為這是張仲景不知道的,實際上除了這一兩味藥,其餘的還是離不開《傷寒論》中的葛根、膏、黃。只要問一下黃坤載、楊慄山等人,除了青萍、蠶、蟬之外,他們用了什麼藥,就可以看出真相。

這就是暗中使用《傷寒論》中的方子,卻明確地排斥《傷寒論》,這種表面上不移動,實際上卻在移動的做法。我希望從事醫學的人士,不要被「移」字所誤導,認為張仲景的書只適用於寒症,懷疑《傷寒論》中的方子真的不能用於溫熱病,這將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患者的幸運。

2. 八、伏溫論

伏溫之病,隨經可發,經訓昭垂,已無疑義。乃張石頑謂溫邪之發必由少陽;陸九芝謂溫熱病必發於陽明;陳平伯則以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吳又可又以膜原為溫疫伏邪之所。諸家所論,雖亦各有所見,但只舉溫病之一端,而不可以概溫病之全體。至吳鞠通《條辨》,橫分三焦,謂凡病溫者,必始於上焦手太陰,是以時感風溫之證,指為伏氣發溫之病,彼此混而不分,其背謬為尤甚。

學者當本古聖經文,悉心參究,確知溫病之發,隨經可動,臨證時,始有真知灼見,而不至有他歧之惑也。

白話文:

關於伏溫這種疾病,它可以隨著不同的經絡發作,根據經典古籍的記載,這一點已經沒有什麼爭議了。然而,張石頑認為溫邪的發作必定從少陽開始;陸九芝認為溫熱病一定在陽明經脈發作;陳平伯則認為肺和胃是溫邪必定侵犯的地方;吳又可又認為膜原是溫疫潛伏邪氣的所在。各家的論點,雖然各自有他們的見解,但是隻提出了溫病的一個方面,不能以此概括整個溫病的全貌。

至於吳鞠通的《條辨》,他將身體橫向分成三焦,認為所有溫病必定始於上焦的手太陰,將當時感受到的風溫症狀,誤以為是潛藏的氣溫病發作,將兩者混淆不清,這樣的錯誤尤其嚴重。

學習者應該以古代聖人的經文為基礎,用心研究,確實瞭解溫病的發作可以隨著不同的經絡,這樣在實際診斷時,纔能有真正的理解與洞察,而不會被其他不同的理論所迷惑。

3. 九、傷寒溫熱疫邪傳入不同

傷寒之邪,自表傳裡,里證皆表證所侵入;溫熱之邪,自里達表,表證皆里證所浮越;惟疫邪由膜絡中道,隨表裡虛實,乘隙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亦不能一發便盡。吳又可發明九傳,及熱結旁流,膠閉而非燥結,皆為特識。且傷寒由氣分陷入血分,溫熱由血分轉出氣分,故傷寒多始於太陽,溫熱多始自陽明,或始自少陰。此即熱歸於氣,或歸於血之明辨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疾病,其病邪是由體表向內傳到身體內部,所有內臟的病症都是因外在的病邪入侵所致;而溫熱性疾病,其病邪則是由內臟向外影響到體表,所有體表的病症都是因為內臟的病態反映出來的;唯有瘟疫這種疾病的病邪,它會通過特殊的路徑,根據身體表裡的虛實情況,找到機會就爆發,不會遵循一般的經絡順序來傳播,也不可能一次就完全爆發完。

吳又可對此有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九種傳播方式,以及熱毒結聚導致的旁流現象,這些結聚並非乾燥所導致,而是像膠水一樣黏稠,這都是他獨到的見解。而且,傷寒是從氣分層面深入到血分層面,而溫熱性疾病則是從血分層面轉移到氣分層面,因此,傷寒大多開始於太陽經,溫熱性疾病大多開始於陽明經,或者少陰經。這就是判斷熱毒是歸屬於氣分,還是歸屬於血分的關鍵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