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4)
下篇·正宗輯要 (24)
1. 十、辨傷寒溫病熱病並無傳染之理
按《素問·熱論》傷寒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病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又曰: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初無傳染之說。張仲景曰:《陰陽大論》云: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孫真人作肌骨之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為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又曰: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迥考《素問》、仲景及諸家之論,皆云冬時觸冒寒毒所致,非是猝然傳染也。
白話文:
根據《素問.熱論》對於傷寒的描述:當人受寒侵襲,會出現發熱的症狀,但即便熱度高,也不會因此喪命。然而,如果同時在兩個方面受到寒氣影響而致病的人,就難免一死。再者,凡是因傷寒轉變為溫病的患者,在夏至前得病稱為溫病,而在夏至後得病則視為暑病。此外,《素問》還提到,只要冬季保養精氣充足,春季就不會罹患溫病。這些描述中並沒有提及疾病會有傳染的現象。
張仲景在《陰陽大論》中解釋:冬天嚴寒,萬物都深藏不露,若人們能夠固守身體的密閉,就不易受到寒氣的侵害,只有那些不慎暴露於寒冷中的人,才會被命名為傷寒。四季的氣候變化都能導致疾病,但之所以認為傷寒是一種劇烈的毒害,是因為它是最具殺傷力的氣候條件。
那些直接受到傷寒影響而立刻發病的人,我們稱之為傷寒患者。而那些未立即發病的人,寒毒會潛伏在肌膚之中,待到春天,這種寒毒可能轉化為溫病,到了夏天,又可能轉變為暑病,暑病的熱度比溫病更為嚴重。這就是為什麼勞動人民在春夏季節多見溫熱病的原因,都是由於他們在冬季不慎遭受寒冷所致。再進一步考察《素問》、張仲景以及各大家的理論,他們都認為這些疾病是由冬季接觸寒毒所引起,並非突然間由他人傳染而來。
2. 十一、辨景岳混瘟溫為傷寒之誤
景岳曰:近或有以溫病熱病謂非真傷寒者,在未達其義耳。又曰:瘟疫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但染時氣而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謂。
《內經》以溫暑病有類傷寒,故曰傷寒之類。既明言傷寒之類,不竟言傷寒。何不竟言傷寒,而曰病溫、病熱?景岳於經義尚未詳悉,抑有意欲毀河間,故將經義塗抹耶。又瘟疫乃時行傳染不正之氣為病,何得云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既云傷寒,乃外之寒邪所襲,而病自表傳裡。
,既云但染時氣而病,則非傷寒也,此言殊謬,春溫之病,冬令寒邪,鬱伏火氣,至春得風寒所觸,自內而發外,從春令,故曰溫病。瘟疫病,乃感受時行不正之氣而病,所以傳染少長相似者,不論四時皆有之。景岳於瘟疫、傷寒、溫病、熱病,尚未清爽,用藥惟投溫散發表出汗,治法大謬。
白話文:
張景嶽說:近期有人認為溫病和熱病並非真正的傷寒,這是因為他們未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他又說:瘟疫原本就是傷寒,都是由外來的邪氣引起的疾病,只要是感染了當時的流行病氣而生病,無論年齡大小,其症狀都大致相似,這就是所謂的瘟疫。
《黃帝內經》將溫暑病歸類為與傷寒相似,因此稱之為傷寒的一種。既然明確地說是傷寒的一種,卻不直接說是傷寒。為什麼不直接說是傷寒,而是說溫病、熱病?對於經典的解釋,張景嶽可能還未能詳細而全面的理解,或者他有意要批評劉完素,所以故意曲解經典的意思嗎?再者,瘟疫是由流行且具傳染性的異常病氣所引發的病,怎麼能說它原本就是傷寒,都是外來邪氣所致的病呢?
如果說傷寒,那就是被外界的寒邪侵襲,然後病從表面向內部傳播。但若說只是感染了當時的流行病氣而生病,那就不是傷寒了,這樣的說法非常錯誤。春季的溫病,是冬季的寒邪壓制住火氣,到了春天,受到風寒的刺激,從內部發動到外部,順應春日的節令,所以叫做溫病。瘟疫的病,是因為接觸到流行且異常的病氣而生病,之所以會傳染,並且各年齡層的病徵相似,是因為這種病一年四季都會出現。張景嶽對於瘟疫、傷寒、溫病、熱病的區別,還未能清晰分辨,他開的藥方多為溫熱散寒,促進發汗的藥物,治療方法大錯特錯。
3. 十二、論溫熱四時皆有
溫熱,伏氣病也,通稱伏邪。病之作,往往因新感而發,所謂新邪引動伏邪也。因風邪引動而發者,曰風溫(或曰風火);因寒邪引動而發者,曰冷溫(或曰客寒包火);因暑邪引動而發者,曰暑溫(或曰暑熱);因濕邪引動而發者,曰濕溫,(或曰濕遏熱伏)。若兼穢毒者,曰溫毒,其症有二,一為風溫時毒,一為濕溫時毒。
此以兼症別其病名也。其發於春者,曰春溫,(或曰春時晚發);發於夏者,曰夏熱,(或曰熱病);發於秋者,曰秋溫(或曰秋時晚發,或曰伏暑);發於冬者,曰冬溫,(或曰伏暑冬發)。此以時令別其病名也。其病萌於春,盛於夏,極於秋,衰於冬。間亦有盛發於春冬者,然總以盛發於夏秋為多。
何則?春冬空氣清潔,輕氣多而炭氣少,故其為病,亦清邪多而濁邪少,除新感症外,即有因伏邪而病純熱無寒者,但為溫病而已;兼寒者,但為冷溫而已;兼風者,但為風溫而已。雖間有時行溫毒,然亦以風毒居多。夏秋空氣最濁,水土鬱蒸之氣,每被日光吸引而蒸發,發於首夏者,曰黴雨蒸,發於仲夏者,曰桂花蒸。其為病也,皆水土穢氣雜合而成。
人但以暑濕賅其病之本,貪涼飲冷賅其病之標,而不知夏秋水土鬱蒸,濕中有熱,熱中有濕,濁熱黏膩,化生黴菌,故謂之濕溫。(按此非時令病之濕溫,乃濕溫時疫也。即西醫所謂之傷寒,亦曰腸熱症,又曰腸窒扶斯)亦謂之濕熱,西醫謂之黴毒氣,害人最廣,變症最繁,較之風溫、冷溫、暑溫三症,尤多而難治。英醫合信氏云:空氣乾熱不傷人,惟濕熱最傷人。
因低窪地土,或蘊有死水之潛熱,或積有腐爛之草木,(此即水土穢氣,化生黴菌之原因),後得六十度熱表之日光,接連曬之,其黴毒氣乃勃發,故在東南熱地,夏秋之交,其毒尤甚。可見濕溫、濕熱,為有形黏膩之邪,西醫不為無見。嗚呼!人在氣交之中,一身生氣,終日與穢氣相爭戰,實則與微生物相爭戰,不知不覺中,伏許多危險之機,可不驚且懼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的溫熱病症,認為它是由潛藏的邪氣在不同季節因新的感應而發作,稱之為「伏邪」。當由風邪引發,則成為風溫(或稱風火);由寒邪引發,則成為冷溫(或稱客寒包火);由暑邪引發,則成為暑溫(或稱暑熱);由濕邪引發,則成為濕溫(或稱濕遏熱伏)。如果同時伴有穢氣毒素,則成為溫毒,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風溫時毒,二是濕溫時毒。
根據季節的不同,春季發病稱為春溫(或稱春季晚發);夏季發病稱為夏熱(或稱熱病);秋季發病稱為秋溫(或稱秋季晚發,又或稱伏暑);冬季發病稱為冬溫(或稱伏暑冬季發病)。這些都是根據季節來區分病症的名稱。這種疾病通常在春季開始萌芽,夏季發展,秋季達到高峯,冬季減弱。雖然偶爾會在春季和冬季嚴重爆發,但大多數情況下,夏季和秋季的發病率最高。
為什麼呢?因為春季和冬季的空氣清新,輕氣多而炭氣少,因此,所產生的疾病,清邪多而濁邪少。除了新感染的病症外,即使有因潛藏的邪氣導致的純熱無寒的疾病,也只是溫病而已;如果伴有寒氣,則是冷溫;伴有風邪,則是風溫。雖然偶爾會有流行性的溫毒,但多數是風毒。
夏季和秋季的空氣最混濁,水土鬱蒸的氣息常被日光吸引並蒸發,初夏發病的,稱為黴雨蒸,仲夏發病的,稱為桂花蒸。這些疾病都是由水土穢氣混合而成。
人們只注意到暑濕是疾病的根本,貪涼飲冷是疾病的表面現象,卻不知道夏季和秋季水土鬱蒸,濕中有熱,熱中有濕,混濁的熱氣粘稠,滋生黴菌,所以稱之為濕溫(這不是季節病的濕溫,而是濕溫時疫)。這也是西醫所說的傷寒,又稱腸熱症,或腸窒扶斯。也稱為濕熱,西醫稱之為黴毒氣,對人的危害最大,病症最複雜,比風溫、冷溫、暑溫三種病症更為多見且難以治療。
英國醫生合信指出,乾燥的熱氣不會傷害人,只有濕熱最傷害人。因為低窪的土地,可能潛藏有死水的潛熱,或有腐爛的草木(這是水土穢氣,生成黴菌的原因),再受到六十度熱度的日光持續照射,黴毒氣才會大量產生,所以在東南熱帶地區,夏季和秋季交替時,其毒性尤其強烈。由此可見,濕溫和濕熱是由有形的粘稠邪氣所引起的,西醫的觀點並非毫無道理。
唉!人處在氣候環境中,全身的活力整天都在與穢氣作戰,實際上是在與微生物作戰,在不知不覺中,潛伏著許多危險,怎能不感到驚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