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整體功效

溫經散寒,活血通經

主治

血虛有寒,月經後期;或腹中積冷,臨經作痛;或兼寒濕帶下;或經團,久成痞滿腫脹

通經膏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主治血虛有寒、月經後期;或腹中積冷,臨經作痛;或兼寒濕帶下;或經團,久成痞滿腫脹。

具體來說,血虛是指血液不足,寒氣是指寒邪侵襲。月經後期是指月經周期延長,超過了正常的月經周期。腹中積冷是指腹部寒氣凝滯。臨經作痛是指臨近月經時出現下腹部疼痛。寒濕帶下是指白帶量多,質地粘稠,顏色發黃,帶有冷感。經團是指經血凝滯成塊。痞滿腫脹是指腹部脹滿,按之有壓痛。

文獻參考

  1. 《中國藥典》
  2. 《中藥大辭典》
  3. 中醫學大辭典》

結論

通經膏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主治血虛有寒、月經後期;或腹中積冷,臨經作痛;或兼寒濕帶下;或經團,久成痞滿腫脹。在使用通經膏前,應諮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先期者,加條芩、丹皮、地骨皮各2錢;後期者,加官桂、乾薑、艾各2錢;乾血癆,加桃仁、紅花、大黃、生薑、紅棗;血瘕,再加馬鞭草。各為粗末。或醋,或酒炒,熨心腹臍下並縛臍,如冷
溫經通經。
上共用油二十四斤,分熬丹收。再入雄黃、枯礬、官桂、丁香、木香、降香、乳香、沒藥、砂仁、輕粉各一兩,牛膠四兩(酒蒸化。俟丹收後,攪至溫溫,以一滴試之,不爆,方下。再攪千餘遍,令勻,愈多愈妙。勿炒珠,炒珠無力,且不粘也)。
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臍下,兼貼對臍兩腰等處。

方劑組成解釋


通經膏由當歸、川芎、蒼朮、熟地黃、烏藥、半夏、大黃、附子、吳茱萸、桂枝、紅花、羌活、獨活、防風、黨參、黃耆、白朮、山茱萸、白芷、細辛、荊芥、秦艽、厚朴、青皮、陳皮、枳實、蘇木、香附、延胡索、蒲黃、莪朮、三稜、薑黃、威靈仙、草果、山楂、麥芽、神麴、檳榔、天南星、杏仁、桃仁、菟蕬子、蛇牀子、杜仲、續斷、川牛膝、車前子、澤瀉、木通、甘遂、葶藶子、牽牛子、巴豆、益智仁、茴香、烏頭、五味子、高良薑、遠志、黃連、穿山甲、木鱉子、蓖麻、柴胡、滑石、血餘炭、皁莢、生薑、蔥白、韭菜、大蒜、槐枝、柳枝、桑枝、水菖蒲、乾薑、白芥子、花椒、胡椒、大棗、烏梅等多種中藥組成。

其中,當歸、川芎、蒼朮、熟地黃、烏藥、半夏、大黃、附子、吳茱萸、桂枝、紅花、羌活、獨活、防風、黨參、黃耆、白朮、山茱萸、白芷、細辛、荊芥、秦艽、厚朴、青皮、陳皮、枳實、蘇木、香附、延胡索、蒲黃、莪朮、三稜、薑黃、威靈仙、草果、山楂、麥芽、神麴、檳榔、天南星、杏仁、桃仁、菟蕬子、蛇牀子、杜仲、續斷、川牛膝、車前子、澤瀉、木通、甘遂、葶藶子、牽牛子、巴豆、益智仁、茴香、烏頭、五味子、高良薑、遠志、黃連、穿山甲、木鱉子、蓖麻、柴胡、滑石、血餘炭、皁莢、生薑、蔥白、韭菜、大蒜、槐枝、柳枝、桑枝、水菖蒲、乾薑、白芥子、花椒、胡椒、大棗、烏梅等多種中藥均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

因此,通經膏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經膏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月經量過多、經期延長等。因此,在使用通經膏前,應諮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貧血陰道炎白帶胃及十二指腸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下垂子宮頸炎

相同名稱方劑


通經膏, 出處:《理瀹》。 組成:全當歸5兩,酒川芎2兩,蒼朮2兩,熟地2兩,烏藥2兩,半夏2兩,大黃2兩,酒芍2兩,附子2兩,吳萸2兩,桂枝2兩,紅花2兩,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黨參1兩,黃耆1兩,白朮1兩,萸肉1兩,白芷1兩,細辛1兩,荊芥穗1兩,秦艽1兩,制厚朴1兩,青皮(醋炒)1兩,陳皮1兩,枳實1兩,蘇木1兩,生香附1兩,炒香附1兩,生靈脂1兩,炒靈脂1兩,生延胡1兩,炒延胡1兩,生蒲黃1兩,炒蒲黃1兩,莪朮(醋炒)1兩,三棱(醋炒)1兩,薑黃1兩,靈仙1兩,草果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神曲1兩,檳榔1兩,南星1兩,杏仁1兩,桃仁1兩,菟絲餅1兩,蛇床子1兩,杜仲1兩,續斷1兩,熟牛膝1兩,車前子1兩,澤瀉1兩,木通1兩,炙草1兩,甘遂(煨)1兩,葶藶1兩,黑醜(炒黑)1兩,巴仁1兩,益智仁1兩,大茴1兩,川烏1兩,五味子1兩,良薑1兩,遠志肉(炒)1兩,黃連1兩,炮山甲1兩,木鱉仁1兩,蓖麻仁1兩,柴胡1兩,炒蠶砂4兩,飛滑石4兩,發團2兩,皂角1兩6錢,生薑2兩,蔥白1兩,韭白1兩,大蒜頭4兩,桃枝4兩,槐枝8兩,柳枝8兩,桑枝8兩,鳳仙(全株)1兩,菖蒲1兩,乾薑1兩,炮薑1兩,白芥子1兩,艾1兩,川椒1兩,胡椒1兩,大棗1兩,烏梅5錢。 主治:溫經通經。主治:血虛有寒,月經後期;或腹中積冷,臨經作痛;或兼寒濕帶下;或經團,久成痞滿腫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