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通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通經
通經為中醫治療閉經的重要治法,旨在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月經恢復正常運行。根據中醫理論,閉經多因氣血不足、氣滯血瘀、寒凝胞宮或肝腎虧虛所致,臨床需辨證施治,以下為常見證型及對應治法:
1. 氣血兩虛證
表現:月經閉止,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舌質淡,脈沉細弱。
病機:氣血生化不足,衝任失養,血海空虛而經閉。
治法:益氣養血,調補衝任。
常用方藥:
- 八珍湯加減: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補血和血;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可加丹參、雞血藤以活血通經。
- 若兼脾陽不振,可加黃耆、肉桂溫補脾腎。
2. 氣滯血瘀證
表現:經閉不行,胸脅脹滿,小腹刺痛拒按,情緒抑鬱或煩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病機: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滯則血瘀,胞脈阻滯而經閉。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常用方藥:
- 血府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當歸、川芎、赤芍活血調經;桃仁、紅花破血逐瘀;香附、延胡索、柴胡疏肝行氣;若瘀重可加三稜、莪朮增強破血之力。
3. 寒凝血瘀證
表現:經閉,小腹冷痛,得熱則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緊。
病機:寒邪客於胞宮,血脈凝滯,經血不得下行。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經。
常用方藥:
- 溫經湯加減: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當歸、川芎、芍藥養血活血;丹皮、牛膝引血下行。
4. 肝腎不足證
表現:經閉日久,腰膝痠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肝腎精血虧虛,衝任失充,血海不能按時滿溢。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調經。
常用方藥:
- 歸腎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補益肝腎;山藥、茯苓健脾助化;杜仲、菟絲子補腎填精;可加龜板、阿膠滋陰養血。
其他療法
- 針灸:取關元、三陰交、血海等穴,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寒證加灸。
- 食療:氣血虛者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血瘀者可飲用山楂紅糖水。
通經之治,首重辨明虛實。虛者補而通之,實者瀉而通之,寒者溫而通之,務使氣血調達,則月事自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