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寒邪

寒邪為中醫「六淫」邪氣之一,屬外感病因範疇,其性陰凝收引,易傷陽氣,致病多表現為寒冷、凝滯、疼痛等特徵。自然界寒氣過盛,侵襲人體而致病時,即稱為寒邪。寒邪致病有外寒與內寒之分:外寒指外界寒邪侵襲肌表或直中臟腑;內寒則因陽氣虛衰,陰寒內生,然二者常相互影響。

寒邪特性與致病特點

  1. 寒性凝滯,主痛
    寒邪侵襲人體,易使氣血津液運行遲緩,甚則凝結不通。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故寒邪致病多伴隨疼痛,如頭痛、關節冷痛、脘腹冷痛等,得溫則減,遇寒加劇。
  2. 寒性收引
    寒邪具有收縮、牽引之性,可致腠理閉塞、經脈攣急。臨床表現為無汗、四肢拘急、筋脈緊縮,或皮膚起粟(雞皮疙瘩),甚則氣機鬱遏而見惡寒、發熱。
  3. 寒易傷陽
    寒為陰邪,易損人體陽氣。若寒邪外襲肌表,衛陽被遏,則見惡寒、發熱;若直中脾胃,中焦陽虛,可致嘔吐清水、腹瀉清冷;若深入少陰,腎陽受損,則見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

寒邪致病類型

  1. 外寒

    • 傷寒:寒邪客於肌表,腠理閉塞,症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屬太陽表實證。
    • 中寒:寒邪直中臟腑,如寒犯胃脘則脘腹冷痛;寒滯肝脈可見少腹拘急、陰囊收縮;寒客胞宮則痛經、經血色暗。
  2. 內寒
    因陽氣虛弱,陰寒內生,多與脾腎陽虛相關,症見畏寒喜暖、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

寒邪與其他邪氣兼夾

寒邪常與風、濕、痰等邪氣結合致病:

  • 風寒:風邪與寒邪相合,症見惡風、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
  • 寒濕:寒與濕膠結,易阻滯氣機,如寒濕痹症之關節冷痛重著,或寒濕困脾之腹脹泄瀉。
  • 痰飲:陽虛寒盛,水液不化,聚而成痰飲,可見咳喘痰稀、胸脅脹滿。

寒邪的治療原則

中醫治寒以「溫散」為主,外寒宜辛溫解表(如麻黃湯),內寒需溫補陽氣(如附子理中湯),兼夾他邪者則配伍化濕、祛風等法。

寒邪為病廣泛,其辨證須結合部位、兼症及體質,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