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腫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腫脹為中醫病證名詞,乃"腫"與"脹"兩種徵候之合稱。水液泛溢肌表者謂之腫,氣機壅塞腹中者謂之脹。《黃帝內經》有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揭示其病機與脾失運化密切相關。
一、名詞源流考辨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明言:"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歷代醫家論述頗詳:
- 張仲景《金匱要略》分"水氣"與"脹滿"兩門,創立越婢湯、實脾飲等治法
- 朱丹溪提出"陽水"、"陰水"之辨,謂:"陽水先腫上體,陰水先腫下體"
- 張景岳《景嶽全書》強調:"腫脹之病,多有氣虛者"
二、病因病機探微 (一)水腫機制
- 肺失通調:風邪襲表,肺氣不宣,水液泛溢肌膚
- 脾失轉輸:濕困中焦,運化失司,水濕停聚
- 腎失開闔:命門火衰,氣化無權,水液內停
(二)脹滿機轉
- 氣機鬱滯:七情內傷,肝氣橫逆,克犯脾土
- 血行瘀阻:脈絡不利,隧道壅塞,遂成血鼓
- 痰濕中阻:三焦壅滯,津液不歸正化
三、證候分類精要 (一)水腫三型
- 風水相搏:眼瞼先腫,骨節疼痛,惡風脈浮
- 脾虛濕困:四肢浮腫,脘悶納呆,舌淡苔膩
- 腎陽衰微:腰下腫甚,怯寒肢冷,脈沉遲
(二)脹滿三候
- 氣脹:腹脹時減,按之無形,噯氣得舒
- 水脹:腹大如鼓,移動濁音,小便短少
- 血脹:青筋暴露,面頸血縷,舌質紫暗
四、古籍論述精華 《醫學入門》指出:"脹在臟腑之外,腫在肌肉之間";《醫門法律》強調:"凡治腫脹,當辨其有形無形"。李東垣《脾胃論》創立"中滿分消"之法,以昇陽除濕見長。這些理論至今仍是臨證指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