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寒濕病證

寒濕是一種病證,指的是因為感受寒濕而導致的疾病。

《素問.調經論》中描述了寒濕的病情:受寒濕之邪的人,皮膚無法緊縮,肌肉變得堅緊,營血泣淚而衛氣消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也提到:寒濕之氣滯留於氣交之處,造成人們患上寒濕病,表現為肌肉鬆弛、腿部無力,出現濡瀉、血溢等症狀。

同樣,感受寒濕之邪的人還可能出現身體沉重、四肢水腫、胸腹疼痛等症狀。

《傷寒指掌》提到,寒濕病的脈搏會變慢而有濡潤的感覺,身體並沒有發燒,但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口不渴,小便清利,身體疼痛,手腳痛等症狀。此時,應以分散潤滲和補脾溫中為治療原則,可使用胃苓湯加炮薑、木瓜,如症狀嚴重可加附子。

寒濕的病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 外邪感受:外界的寒濕之邪進入體內,人體正氣不足,無法抵禦外邪,寒濕之邪通過皮膚、口鼻等途徑進入體內,積聚在經絡和臟腑中,形成內源性的寒濕。

  2. 飲食不節:飲食不清淡,過度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水濕滯留,形成寒濕內生。

寒濕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身體沉重,四肢冰冷:由於寒濕阻滯氣血運行,造成氣血循環不暢,四肢無法保持溫暖。

  2. 頭痛、頭暈、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大便稀薄:由於寒濕阻滯脾胃功能,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化食物,水濕停滯。

  3. 舌苔白膩、脈搏沉緩濡:由於寒濕內生,寒濕凝聚,舌苔會變得白膩,脈搏沉緩且有濡滑感。

寒濕的治療主要以溫化寒濕、健脾利濕為主。常用的方劑有:

  1. 麻黃附子細辛湯:由麻黃、附子、細辛、桂枝、白芍、甘草組成。具有發汗解表、溫裏散寒、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寒濕外侵,表裡都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四肢痠痛,小便不順暢,大便稀薄等症狀。

  2. 桂枝加附子湯:由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附子組成。具有溫經散寒、解表祛濕的作用。適用於寒濕內侵,表裡都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四肢痠痛,小便不順暢,大便稀薄等症狀。

  3. 五苓散:由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組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作用。適用於寒濕內生,脾胃虛弱,水濕停滯,小便不順暢,大便稀薄等症狀。

寒濕的預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宜清淡,不宜過度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

  3. 適度運動,增強體質。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寒濕是一種常見的病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寒濕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