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寒濕,病證名。指傷於寒濕而致的病證。

《素問[1].調經論》:「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2]堅緊,營血泣,衛氣[3]去。」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4]》則謂:「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5]不收,濡瀉,血溢[6]。」

又:「感於寒濕,則民病身重胕腫,胸腹痛。」

傷寒指掌》卷四「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疼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薑、木瓜、重者,加附子。」

寒濕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感受外邪。外界寒濕之邪侵襲人體,人體正氣不足,不能抵禦外邪,寒濕之邪由皮毛、口鼻等途徑侵入人體,內郁於經絡臟腑,導致寒濕內生。

二是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寒涼之物,損傷脾胃陽氣,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寒濕內生。

寒濕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身體沉重,四肢不溫。這是由於寒濕阻遏氣血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四肢失溫所致。

二是頭痛,頭昏,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這是由於寒濕阻遏脾胃運化,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水濕內停所致。

三是舌苔白膩,脈沉濡。這是由於寒濕內生,寒濕凝聚,導致舌苔白膩,脈沉濡。

寒濕的治療,以溫化寒濕、健脾利濕為主。常用方有:

  1. 麻黃附子細辛湯。本方由麻黃、附子、細辛桂枝白芍甘草組成。具有發汗解表、溫里散寒、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寒濕外侵,表里俱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四肢酸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症。

  2. 桂枝加附子湯。本方由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附子組成。具有溫經散寒、解表祛濕的功效。適用於寒濕內侵,表里俱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四肢酸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症。

  3. 五苓散。本方由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組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適用於寒濕內生,脾胃虛弱,水濕內停,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症。

寒濕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二是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生冷寒涼之物。

三是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四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寒濕是一種常見的病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寒濕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資訊


  1. 素問 - A+醫學百科

  2. 肌肉(汉语词语)_百度百科

  3. 衛氣 - A+醫學百科

  4. 六元正纪大论 - 百度百科

  5. 足痿 - 医学百科

  6. 血溢_血溢的治疗_医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