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風痹」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以疼痛游走不定為特征痹證。見《靈樞.壽天剛柔》。又名行痹、筋痹。《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雜病證治準繩》:「風痹者,游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症因脈治》卷三:「風痹之症,走註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風寒攻痛者,防風湯;表裡有邪者,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濕之邪,蒼防二妙湯。亦可用虎骨散加減。一說風痹即痛風,如《景岳全書.雜證謨》:「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中醫古代典籍中記載相關穴道如下:

尺澤

尺澤

1.《子午流注說難》:「證治: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舌乾。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


委中

委中

1.《子午流注說難》:「證治:膝痛。腰挾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凡傷寒熱汗不出。取其經血立愈。委中者。血郄也。大風發眉墮落。可刺之出血。」


天井

天井

1.《子午流注說難》:「證治:咳嗽上氣。胸滿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瘲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頰肘痛腫。臂腕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疹。」


大杼

大杼

1.《針灸易學》:「風痹痿厥:大杼、曲泉。」


曲泉

曲泉

1.《針灸易學》:「風痹痿厥:大杼、曲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