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風痹」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風痹是中醫古代疾病,又稱為「痹症」,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阻塞、氣血不通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活動受限。
風痹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外邪侵襲: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阻塞、氣血不通。
- 內生痰濕:脾失健運,水濕內生,阻遏經絡,導致風痹。
- 肝腎陰虛: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筋脈失養,導致風痹。
- 氣血虛弱:氣血虛弱,不能濡養筋骨,導致風痹。
風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關節疼痛:關節疼痛是風痹最常見的症狀,疼痛部位多見於四肢、腰背等處。
- 關節腫脹:關節腫脹是風痹的另一常見症狀,腫脹部位多見於四肢、腰背等處。
- 關節僵硬:關節僵硬是風痹的典型症狀,患者關節活動受限,甚至不能活動。
- 肌肉萎縮:風痹患者長期關節疼痛、腫脹,會導致肌肉萎縮。
- 其他症狀:風痹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惡寒、頭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
風痹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中藥治療:中藥治療是風痹的主要治療方法,常用中藥包括羌活、防風、獨活、白芷、蒼朮、甘草等。
-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是治療風痹的有效方法。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是治療風痹的有效方法。
- 理療治療:理療治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是治療風痹的有效方法。
風痹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受涼,同時要注意飲食調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委中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委中曲膕里,動脈偃中央,腰重不能舉,沉沉壓脊梁,風痹髀樞痛,病熱不能涼,兩膝難伸屈,針下必安康。」
- 2.《針灸易學》:「其五,委中曲䐐里,橫紋脈中央。腰疼不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針五分,禁灸)」
- 3.《針灸聚英》:「喉痹從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骨痛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委中曲瞅里。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疼筋莫展。風痹發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承山名魚腹。」
- 4.《神應經》:「風痹:天井,尺澤,少海,委中,陽輔」
- 5.《針灸神書》:「委中曲踿里,動脈膕中央,腰重不能舉,沉沉來脊梁,風痹髀樞病,熱病不能涼,膝頭難屈曲,遺尿不得安。」
- 6.《普濟方·針灸》:「治腰腳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痢疾皆愈。又云。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穴委中」

尺澤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尺澤,為合水。在肘中紋上動脈,臂屈伸橫紋筋骨罅中。禁灸。治五般腰疼,手臂風痹。肘疼筋急,咳嗽上氣,口乾痛,癲癇。」
- 2.《針經節要》:「○尺澤二穴水也在肘中約上動脈中,手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口乾,咳嗽,唾濁,四支暴腫,臂寒,短氣,針入三分,灸五壯。」
- 3.《神應經》:「風痹:天井,尺澤,少海,委中,陽輔」
- 4.《神應經》:「風痹:尺澤,陽輔」
- 5.《神應經》:「風痹肘攣不舉:尺澤,曲池,合谷」
- 6.《針灸資生經》:「(銅見風痹。)天窗、(明下同。)治喉痛。水突、主喉咽腫。前谷、照海、中封、主嗌偏腫。不可咽。(千)中封等、主喉腫。(見陰痿縮。)然谷、大溪、主嗌內腫。氣走咽喉。不能言。喉腫。胸脅支滿。灸尺澤百壯。人迎、治咽喉癰腫。(見咳逆上氣)大溪、(見唾血。」
- 7.《普濟方·針灸》:「肺。尺澤肺合在肘中。手攣風痹氣衝胸。咳嗽口舌乾喉痛。五子建元法中尋。」
- 8.《普濟方·針灸》:「治風痹手臂不舉。穴尺澤,肩貞」


陽陵泉
- 1.《針灸聚英》:「陽關(一名陽陵),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銅人。針五分。禁灸。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 2.《針灸資生經》:「陽陵泉、治膝伸不得屈。冷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京骨、治膝痛不得屈伸。梁丘、治寒痹。膝不能屈伸。陽關、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犢鼻、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腫。不潰可治。潰者不治。三陰交、治膝股內痛。(見痃癖。)交信、治膝脛內廉痛。」
- 3.《針灸問答》:「答:陽關陵上犢鼻外,禁灸五分何病針,主治風痹不仁症,腿膝疼痛難屈伸。(注:陽關穴,一名陽陵,在陽陵泉上二寸,犢鼻外廉陷中。禁灸,五分。主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等症。)」
- 4.《針方六集》:「陽陵泉二穴,主腰膝腫痛,風痹不仁,筋緊拘攣,不得屈伸,半身不遂,足冷無血色。」

犢鼻
- 1.《針灸聚英》:「陽關(一名陽陵),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銅人。針五分。禁灸。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 2.《針灸聚英》:「膝關,犢鼻下二寸傍陷中。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風痹。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 3.《針灸甲乙經》:「風痹注(《靈樞》作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肢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怒,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闔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針發而間之,針大如犛,刺膝無疑。」
- 4.《金針秘傳》:「7.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中。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喉咽中痛。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 5.《針灸資生經》:「陽陵泉、治膝伸不得屈。冷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京骨、治膝痛不得屈伸。梁丘、治寒痹。膝不能屈伸。陽關、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犢鼻、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腫。不潰可治。潰者不治。三陰交、治膝股內痛。(見痃癖。)交信、治膝脛內廉痛。」
- 6.《普濟方·針灸》:「_膝關二穴_,在犢鼻下二寸陷中。針四分。灸五壯(犢鼻在足陽明)。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咽中痛(銅人經)。」
- 7.《針灸問答》:「答:陽關陵上犢鼻外,禁灸五分何病針,主治風痹不仁症,腿膝疼痛難屈伸。(注:陽關穴,一名陽陵,在陽陵泉上二寸,犢鼻外廉陷中。禁灸,五分。主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等症。)」
- 8.《針灸問答》:「答:膝關犢下二寸容,五壯四分主治同,風痹膝內廉疼痛,膝臏不舉咽喉癰。(注:膝關穴,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五壯,四分。主治風痹膝內臁痛,引臏不能屈伸,咽喉中癰痛等症。)」
- 9.《經脈圖考》:「膝關:在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刺四分,灸五壯。主治風痹,膝內腫痛引臏,不可屈伸,及寒濕走注,白虎厲節風痛,不能舉動,咽喉中痛。)」

膝關
- 1.《針灸聚英》:「膝關,犢鼻下二寸傍陷中。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風痹。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 2.《金針秘傳》:「7.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中。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喉咽中痛。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 3.《普濟方·針灸》:「_膝關二穴_,在犢鼻下二寸陷中。針四分。灸五壯(犢鼻在足陽明)。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咽中痛(銅人經)。」
- 4.《針灸問答》:「答:膝關犢下二寸容,五壯四分主治同,風痹膝內廉疼痛,膝臏不舉咽喉癰。(注:膝關穴,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五壯,四分。主治風痹膝內臁痛,引臏不能屈伸,咽喉中癰痛等症。)」
- 5.《經脈圖考》:「膝關:在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刺四分,灸五壯。主治風痹,膝內腫痛引臏,不可屈伸,及寒濕走注,白虎厲節風痛,不能舉動,咽喉中痛。)」
- 6.《針方六集》:「膝關二穴,主風痹,膝內痛不可屈伸,膝大紅腫,咽喉痛。」








天井
- 1.《神應經》:「風痹:天井,尺澤,少海,委中,陽輔」
- 2.《針灸資生經》:「陰郄、間使、(見心痛。)二間、厲兌、治多驚。明下云、間使、療驚悸。(見傷寒無汗。)五里、治驚恐。(見風勞。)京骨、(見瘧。)大鐘、(見淋。)太陵、治喜驚恐。百會、(見風癇。)神道、(見頭痛。)天井、(見風痹。)液門、(見狂。)治驚悸。通谷、(見目眩。」
- 3.《針灸資生經》:「瘛瘲。目戴上不識人。巨髎、治瘛瘲口喎。(明同。)上關、治瘛瘲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少澤、治臂痛瘛瘲。咳嗽。頸項急。不可顧。付陽、(見風痹。)天井、治瘛瘲。(千見風痹。)腕骨、治驚風瘛瘲。五指掣。帶脈、治婦人裡急瘛瘲。(見小腹痛。)大椎、療癲病瘛瘲。」
- 4.《普濟方·針灸》:「治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穴天井」
- 5.《勉學堂針灸集成》:「_天井_,在肘微後些正中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針一分。主治咳嗽上氣,胸痛不得言,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痎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痛,頰腫,肘臂痛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治咳嗽上氣,風痹肘疼,可灸七壯。(《神農經》)」
- 6.《針方六集》:「天井二穴,主心胸痛,咳嗽上氣,短氣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癲癇瘛瘲,風痹肘臂痛不能屈伸,耳聾嗌腫,喉痹,目銳眥痛,頰腫,耳後痛,瘰癧腫痛。」






京骨
- 1.《針灸資生經》:「陰郄、間使、(見心痛。)二間、厲兌、治多驚。明下云、間使、療驚悸。(見傷寒無汗。)五里、治驚恐。(見風勞。)京骨、(見瘧。)大鐘、(見淋。)太陵、治喜驚恐。百會、(見風癇。)神道、(見頭痛。)天井、(見風痹。)液門、(見狂。)治驚悸。通谷、(見目眩。」
- 2.《針灸資生經》:「陽陵泉、治膝伸不得屈。冷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京骨、治膝痛不得屈伸。梁丘、治寒痹。膝不能屈伸。陽關、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犢鼻、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腫。不潰可治。潰者不治。三陰交、治膝股內痛。(見痃癖。)交信、治膝脛內廉痛。」
- 3.《針灸資生經》:「腕骨、陽谷、治頸項腫。寒熱。(銅)丘墟、治頸腫。(見腋腫。)大迎、治寒熱頸痛。瘰癧。消濼、(見風痹。)竅陰、治項痛。(見癰疽。)風門、治傷寒頸項強。(見傷寒雜病。)京骨、(見足麻)。大杼、治頸項強。不可俯仰。(見瘧明同。)魄戶、(見勞瘵。)肩井、治頸項不得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