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一 (7)
卷一 (7)
1. 靈樞厥病篇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逆也。邪逆於經。上幹頭腦而為厥頭痛也。足陽明之脈上行於面。其悍氣上衝頭者。循眼系入絡腦。足太陰支者注心中。故以頭痛而兼面腫煩心者。當取足陽明之解谿。太陰之公孫也。)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
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以肝脈會於巔也。○可刺曲泉穴。)厥頭痛。貞貞(堅固貌。)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如上星至後頂及五處至玉枕臨泣至腦空詳在素問水熱穴論)先取手少陰(神門)後取足少陰。(復溜穴。○此即瀉南方以去火補北方以壯水也)厥頭痛。
意善忘。按之不得。(陽邪在頭。無定所也。)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大都)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申脈。委中)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耳之前後足少陽經也。○有熱一本作有動脈)真頭痛。
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本。若頭痛甚而遍盡於腦手足寒至節者則元陽敗竭。陰邪直淖髓海。故不可。治。)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此非大經之病。但可刺去其痛處之血。
不可遠取滎俞)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風寒濕三氣雜至。合成惡患。令人頭痛不可刺也。)日作者。(猶有間止。)可令少愈。不可已。(不能全已。)頭半寒痛。(偏頭冷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刺絲竹空。中渚。合谷。)後取足少陽陽明(刺頭臨泣。足臨泣。頭維。
)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音記狂也。)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陰邪上衝。)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五臟道氣上干於心而為痛者。謂之厥心痛。下仿此。)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多由停滯。)取之大都太白。(胃與脾為表裡。
故當取此。)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寒逆中焦。)取之然谷太谿。(脾之支脈注於心中。若脾不能運而逆氣攻心。其痛必甚有如錐刺者。是為脾心痛也。何以取足少陰之滎俞蓋濕因寒滯則相挾乘心須泄腎邪。當刺此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
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取之行間太衝。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徒空也。臥若徒居無倚傍也。間或動作則益甚者。氣逆不舒。畏於動也。色不變不在血也。是皆病在氣分。故曰肺心痛也)真心痛。
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邪氣正犯心主也。)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或積或血。停聚於中。病在臟而不在經。)腸中有蟲瘕。(結聚也。)及蛟蛕。(音回。蛔也。蛟即蛕屬。)皆不可取以小針。(謂力小不能制也。)心腸痛憹作痛。
(難忍之狀。)腫聚往來上下行。(肚腹腫起。或行無定處。)痛有休止。(蟲動則痛。靜則不痛。)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此皆蟲瘕在腸胃中。為心腹痛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此即治蟲瘕蛟蛕之法),蘵腹憹痛。
形中上者。(此重言症之如此。其形自中自上而漸升者即當以蟲治之也○蘵音烹滿也。)
耳聾無聞取耳中。(即手太陽經聽宮穴。○又取手少陽經關衝穴及足少陽經竅陰穴)耳鳴。取耳前動脈。(即手少陽經耳門穴。○又取手厥陰經中衝穴及足少陽經竅陰穴)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閤中。(足少陽環跳穴)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以肝不能納血。故當刺此。)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邪氣消爍。病難得愈。)足如履冰。(寒)時如入湯中。(熱)股脛淫濼。(似乎痠痛而無力也。)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已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2. 靈樞雜病篇
厥。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腫起貌)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可刺解谿衝陽陷谷)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可刺湧泉。太谿交信。)厥而腹響響然(寒氣滯於脾也)多寒氣。
腹中谷谷(音斛水穀不分之聲也)便溲難。取足太陰。(可刺大都太白三陰交陰陵泉府舍等穴。)
痿厥為四未束悗。乃疾解之日二(當刺四支之穴。每日二次。)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此節連在後噦以草刺鼻之上。今從類。經分列。)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刺復溜穴。補腎水則火衰也。)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間。非止一次也。)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重者。當瀉其下。刺三里。下廉。豐隆內庭厲兌。)能言。取手陽明。(輕者。但刺之上如合谷。陽谿。偏歷溫溜扶突禾髎等穴。
)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可刺陷谷。內庭。厲兌。○刺瘧論曰。刺足太陽。)渴而日作。取手陽明。(可刺商陽。三間合谷。陽谿大迎等穴。)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內庭厲兌。)惡清飲。取手陽明。(商陽三間。合谷偏歷。)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客主人。
)聾而痛者。取手陽明。(偏歷。)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委中。)衃血。取手太陽。(宛骨。)不已。刺宛骨下。(手少陰通里陰郄神門)不已。刺膕中出血。(即委中。鼻中出血曰衄。敗血凝聚色紫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其去多也。下云衃血。其聚而不流者也)中熱而喘。
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刺復溜穴。又刺足太陽)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取足太陰。(宜刺公孫穴。)怒而多言。刺足少陰。(復溜穴。滋水以制火也○一作刺足少陽)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頰車)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人迎穴淺刺之○顑與頷同此節本在後)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痛在項後。刺天柱。束骨。)不可以顧。刺手太陽。(痛在頸側。刺少澤。後谿天窗。)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太中。)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太谿)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太白)心痛引腰脊。欲嘔。(腎邪上逆)取足少陰。(太谿)心痛腹脹。嗇嗇然。
(澀滯貌。)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太白)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足少陰之脈貫脊故痛引於背當刺大鐘穴。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故不得息。當刺支溝穴。)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定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太衝)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尺澤太淵。)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此總言刺心痛之法也九節指督脈之筋縮穴。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後覆按之其痛當立已。如不已。則上而手經下而足經。求得其故而刺之。則立已也。)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膺窗)與下胸動脈。(膻中。)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如足陽明之天樞。足少陰之肓俞皆主腹痛)不已刺氣街。(即氣衝)已刺。按之立已。
噦(即呃逆也。)以草刺鼻。嚏。嚏而已。(嚏則氣達)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勿令上逆。)大驚之。亦可已。(言以他事驚之,則亦可已○噦舊本歲馬注歲疑作歲今從類經作噦。)
白話文:
厥症
- 脊椎兩側疼痛向上延伸至頭頂,頭部昏沉沉的,眼睛模糊不清,腰背僵硬,應取足太陽經的膕窩處血絡放血。
- 胸悶、臉腫、嘴唇腫脹,說話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言語,應取足陽明經穴位(可針刺解谿、衝陽、陷谷等穴)。
- 氣上衝咽喉,導致無法言語,手腳冰冷,大便不順暢,應取足少陰經穴位(可針刺湧泉、太谿、交信等穴)。
- 腹部咕嚕作響(寒氣滯留在脾胃),多有寒氣,腹中發出水穀不分之聲,大小便困難,應取足太陰經穴位(可針刺大都、太白、三陰交、陰陵泉、府舍等穴)。
肢體痿弱、厥冷
- 四肢末梢麻木無力,應每日針刺四肢穴位兩次,病情會逐漸好轉。
- 如果出現肢體麻木不仁,需連續治療十日才能感覺到知覺,不要停止治療,直到病症痊癒。(這部分文字接在後面的「噦」的治療方法之後,這裡依照經文分開排列。)
咽喉乾燥
- 咽喉乾燥,口中像有熱膠一樣黏膩,應取足少陰經穴位(針刺復溜穴,補腎水可以抑制火氣)。
- 膝蓋疼痛,應取犢鼻穴,用圓利針刺入,間歇性治療(間歇性指不只一次)。
- 喉嚨腫痛不能說話,應取足陽明經穴位(病情嚴重者,應疏通腸道,可針刺足三里、下廉、豐隆、內庭、厲兌等穴)。
- 如果可以說話,應取手陽明經穴位(病情較輕者,只需針刺上部穴位,如合谷、陽谿、偏歷、溫溜、扶突、禾髎等穴)。
瘧疾
- 瘧疾發作時不覺得口渴,隔日發作,應取足陽明經穴位(可針刺陷谷、內庭、厲兌等穴,另有瘧疾論提到,可針刺足太陽經)。
- 瘧疾發作時口渴,每日發作,應取手陽明經穴位(可針刺商陽、三間、合谷、陽谿、大迎等穴)。
- 牙痛但不討厭喝涼水,應取足陽明經穴位(內庭、厲兌)。
- 牙痛且討厭喝涼水,應取手陽明經穴位(商陽、三間、合谷、偏歷)。
- 耳聾但不痛,應取足少陽經穴位(客主人穴)。
- 耳聾且痛,應取手陽明經穴位(偏歷穴)。
鼻出血
- 鼻出血不止,且流出紫黑色血塊,應取足太陽經穴位(委中穴)。
- 流出紫黑色血塊,應取手太陽經穴位(腕骨穴)。
- 如果仍不止血,可針刺腕骨穴下方(手少陰經的通里、陰郄、神門穴),或在膕窩處放血(即委中穴)。鼻中出血稱為「衄」,瘀血凝聚呈紫黑色稱為「衃」,若衃血流出,表示出血量較多,下文中的衃血指的是聚而不流的瘀血。
其他病症
- 身體內熱並伴有喘息,應取足少陰經膕窩處血絡放血(針刺復溜穴,也可針刺足太陽經)。
- 情緒喜怒無常,食慾不振,說話聲音越來越小,應取足太陰經穴位(宜針刺公孫穴)。
- 容易發怒且多言,應針刺足少陰經穴位(復溜穴,滋養腎水以抑制火氣,另有說法是針刺足少陽經)。
- 臉頰疼痛,應針刺足陽明經曲周動脈(頰車穴),見血後疼痛立即緩解,如未緩解,則按壓人迎穴,疼痛即可緩解(人迎穴需淺刺)。(臉頰與下巴同義,這段本來在後面)
- 頸部疼痛,無法低頭仰頭,應針刺足太陽經(疼痛在頸後,針刺天柱、束骨穴)。
- 頸部疼痛,無法左右轉頭,應針刺手太陽經(疼痛在頸側,針刺少澤、後谿、天窗穴)。
腹部相關病症
- 小腹脹滿,向上走竄至胃部、心部,身體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小便不暢,應取足厥陰經穴位(太中穴)。
- 腹部脹滿,大便不暢,腹部脹大,向上竄至胸部、咽喉,呼吸急促,應取足少陰經穴位(太谿穴)。
- 腹部脹滿,食物不消化,腹部咕嚕作響,無法大便,應取足太陰經穴位(太白穴)。
- 心痛牽引腰背,想嘔吐(腎邪上逆),應取足少陰經穴位(太谿穴)。
- 心痛、腹脹,感覺澀滯,大便不暢,應取足太陰經穴位(太白穴)。
- 心痛牽引背部,呼吸困難,應針刺足少陰經穴位,若未緩解,則取手少陽經穴位(足少陰經脈絡貫穿脊椎,所以疼痛會牽引到背部,應針刺大鐘穴;手少陽經脈絡分布於胸部,所以呼吸困難,應針刺支溝穴)。
- 心痛牽引小腹脹滿,疼痛位置不定,大小便困難,應針刺足厥陰經穴位(太衝穴)。
- 心痛,僅僅感到氣短,呼吸不足,應針刺手太陰經穴位(尺澤、太淵穴)。
- 心痛,應在九節穴位上針刺,按壓後疼痛立即緩解,若未緩解,則應在上下的經絡中尋找病因,找出原因後針刺,疼痛即可緩解。(這裡總結了針刺心痛的方法,九節穴位指的是督脈的筋縮穴,應該先按壓,按壓後再針刺,針刺後再按壓,疼痛應該立即緩解。如果未緩解,則應在手足經絡中尋找原因,找到病因後針刺,疼痛即可緩解。)
其他病症
- 氣逆上衝,應針刺胸部的凹陷處(膺窗穴)和下胸部的動脈(膻中穴)。
- 腹痛,應針刺肚臍左右的動脈,針刺後按壓,疼痛立即緩解(如足陽明經的天樞穴,足少陰經的肓俞穴都主治腹痛)。若未緩解,則針刺氣街穴(即氣衝穴),針刺後按壓,疼痛立即緩解。
呃逆
- 用草刺激鼻孔,使之打噴嚏,呃逆便會停止(打噴嚏則氣機通暢)。
- 如果無法打噴嚏,應閉住口鼻,使之無法呼吸,然後順其氣機而引導散開,不要使其上逆,呃逆即可停止。
- 用驚嚇的方法也可以使呃逆停止。(用其他的事情驚嚇他,呃逆也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