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靈樞周痹篇

眾痹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各在其處,謂隨聚而發,也不能周遍上下,但或左或右,更發更休,患無定所,故曰眾痹。)

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此言必刺其原痛之處也。)

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能上能下,但隨血脈而周遍於身,故曰周痹。)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過者去之,之謂先去其標也。脫者拔絕之謂後拔其本也。)

此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邪氣客於肌表,漸入分肉之間,則迫切津液而為汁沫。沫得寒,則聚而不散,故排裂肉理為痛。)

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痛則心注其處,故神歸之。神歸即氣歸,故熱。熱則寒散而痛暫解。其氣尚逆而為厥。厥則三氣隨血脈以上下者,或痛從上而下,或痛從下而上,則彼之為痹,發於血脈之中,非若眾痹之左右移易也。)

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即一身之痛症)故命曰周痹。(周身氣閉也。)

故刺痹者,必先切侑其下之六經。(足六經也。)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宜瀉之)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宜補之。)熨而通之。(寒凝而氣不周者宜之。)其瘛堅轉。(瘛急轉筋之謂)引而行之(針引其氣而行之也。)

白話文:

各種痹症發作的部位都不固定,會反覆發作、停止,會在不同地方出現或消失,會從右邊轉移到左邊,也會從左邊轉移到右邊,並不是能在全身循環的痹症。這種病症會反覆發作、休息。(之所以說部位不固定,是因為它會隨著身體的狀況而發作,也不能在身體上下循環,只是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反覆發作、休息,病痛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才說是各種痹症。)

治療這種病症,即使疼痛已經停止,也必須在原先疼痛的部位下針,防止它再次發作。(這說明一定要在最初疼痛的地方下針治療。)

周痹這種病症,是在血脈之中,會隨著血脈向上向下流動,無法固定在左右兩邊的位置。(它能向上也能向下,但會隨著血脈在全身循環,所以稱為周痹。)如果疼痛是從上面向下傳導的,就要先在下面下針,使其病氣通過,再在上面下針,使其病氣脫離。如果疼痛是從下面向上傳導的,就要先在上面下針,使其病氣通過,再在下面下針,使其病氣脫離。(「通過」是指先去除病症的表面,「脫離」是指最後去除病症的根本。)

這是因為風、寒、濕等邪氣侵入體表,停留在肌肉之間,迫使體內液體形成泡沫。泡沫遇到寒氣就會凝結,凝結後就會擠壓肌肉,導致肌肉分離,肌肉分離就會產生疼痛。(邪氣侵入肌膚表面,逐漸進入肌肉之間,就會迫使體內津液形成泡沫。泡沫遇到寒氣,就會凝結不散,所以會擠壓肌肉,造成疼痛。)

疼痛時,精神會集中到疼痛的部位。精神集中,就會發熱。發熱後疼痛就會減輕。疼痛減輕後,氣血會逆亂。氣血逆亂後,其他部位的痹症又會發作,然後又會重複這個過程。(疼痛時,心神會專注於疼痛的部位,所以精神會集中。精神集中,氣也會跟著集中,所以會發熱。發熱後,寒氣就會消散,疼痛會暫時減輕。但是體內的氣血仍然不順暢,會導致逆亂。氣血逆亂後,三種邪氣會隨著血脈上下流動,有的疼痛會從上向下,有的疼痛會從下向上,這種痹症是發作在血脈之中,不像其他痹症那樣左右轉移不定。)

這種病症,病邪不在臟腑內部,也沒有發在皮膚表面,只是停留在肌肉之間,使真氣無法在全身順暢運行。(指的是全身的疼痛症狀。)所以才稱為周痹。(就是全身氣血閉塞的意思。)

所以,治療痹症,必須先檢查腳部六條經脈的情況(腳上的六條經脈),以及大的經絡是否有血瘀阻塞不通。(有血瘀要瀉血)如果經脈虛弱、脈象沉陷,就要進行調補。(經脈虛弱要補氣)寒氣凝結導致氣血不通暢的,要用溫熱的方法疏通。(寒氣凝結導致氣血不通暢,要用溫熱方法治療。)如果出現抽搐、肌肉僵硬、轉筋等症狀(肌肉抽搐、痙攣),要用針灸引導氣血運行。(用針灸引導氣血運行。)

2. 靈樞海論

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四海者百川之宗)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水穀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其胃氣運行之輸上者在氣衝,下者在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此即血海也,衝脈起於胞中,

其前行者,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後行者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故其輸,上在於足太陽之大杼,下在於足陽明之巨虛上下廉。○水穀之海者,言水穀盛貯於此,營衛由之而化生也。血海者,言受納諸經之灌注,精血於此而蓄藏也。)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

前在於人迎。(膻中胸中也,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故膻中謂之氣海。氣海,運行之輸一在頏顙之後,即柱骨之上下謂督脈之喑門大椎也。一在頏顙之前,謂足陽明之人迎也。)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諸髓皆屬於腦,腦為髓之海,蓋腦蓋骨也,

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病在血者徐而不顯,故茫然不覺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留滯於中,故腹為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胃虛則不能納,故雖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骨髓充足之徵。)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髓為精類,精衰則氣去而諸症見矣。)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凡此四海,俱有順逆,順者,知所養者也,不知所養則逆矣,故審察其俞穴,如上文無犯其害,無盛盛,無虛虛也。)

白話文:

人體也有四個重要的「海」。十二經脈的水液,都流注到這些「海」。(這四個「海」是所有河流的源頭。)

胃是水穀之海,它輸布營養的通道,向上在氣街,向下到足三里。(食物和水進入口中,儲存在胃裡以滋養五臟之氣。胃氣運行的通道,向上在氣衝穴,向下在足三里穴。)

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它輸布氣血的通道,向上在大杼穴,向下到巨虛穴的上廉和下廉。(這裡指的就是血海。衝脈起始於胞中,它向前走的經脈,與足少陰腎經並行,沿著肚臍向上到胸中而分散;它向後走的經脈,沿著背部內側向上,成為經絡之海。所以它輸布的通道,向上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向下在足陽明胃經的巨虛穴上廉和下廉。水穀之海是指水穀充盛儲存在這裡,營氣和衛氣由此產生。血海是指接受各經脈的灌注,精血在這裡儲藏。)

膻中是氣之海,它輸布氣的通道,向上在頸椎骨的上下,向前在人迎穴。(膻中指的是胸腔中間的位置,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發出,貫穿心脈,進行呼吸,所以說膻中是氣之海。氣海運行的通道,一個在咽喉後方,也就是頸椎骨的上下,指的是督脈的啞門穴和大椎穴;一個在咽喉前方,指的是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

腦是髓之海,它輸布髓的通道,向上在頭頂,向下在風府穴。(各個髓都歸屬於腦,腦是髓之海。頭頂是指腦蓋骨,也就是督脈的囟會穴,風府穴,這些都是髓海上下輸布的通道。)

氣海如果氣太盛,就會感到胸悶氣短,臉色發紅。(這是邪氣旺盛的表現。)氣海如果氣不足,就會氣少,說話沒力氣。(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

血海如果血太盛,就會常常覺得身體變大,煩悶不安,卻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煩悶,是身體沉重、不舒服的樣子。)血海如果血不足,也常常覺得身體變小,萎靡不振,卻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萎靡,是身體狹隘、不舒展的樣子。病在血的人,病症緩慢不明顯,所以茫然不知自己得了什麼病。)

水穀之海如果太盛,就會腹脹。(這是水穀停留在體內,所以腹部脹滿。)水穀之海如果不足,就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這是胃虛弱,不能容納食物,所以即使感到飢餓,也吃不下東西。)

髓海如果髓液充足,就會身體輕盈有力,而且超過正常限度。(這是骨髓充足的徵象。)髓海如果髓液不足,就會頭暈、耳鳴、小腿痠痛、眼花、精神萎靡、只想躺著休息。(髓液屬於精,精衰弱就會導致氣虛,出現各種病症。)

要仔細觀察這些通道,並調節它們的虛實,不要犯它們的禁忌,順應它們的運行就會恢復健康,違背它們的運行就一定會失敗。(這四個「海」,都有順逆之分,順應它們,就是懂得如何保養;不順應它們,就是不懂得保養。所以要仔細觀察這些俞穴,就像上面說的,不要犯它們的禁忌,不要讓旺盛的更加旺盛,虛弱的更加虛弱。)

3. 靈樞五亂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清氣屬陽而升在陰則亂,濁氣屬陰而降在陽則亂,營氣陰性精專,行常順脈,衛氣陽性剽悍,晝當行陽,夜當行陰,若衛氣逆行,則陰陽相犯,亂於胸中而為悗悶,總由衛氣之為亂耳。)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取手少陰心主之腧。(神門、大陵)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取手太陰滎,足少陰腧。(魚際、太谿)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取足太陰陽明。(太白、陷谷)不下者,取之三里。(氣亂於內者,上則在心肺,下則在腸胃也。)亂於臂脛,則為四厥,取之先去血脈。(臂足之有血絡者,刺去其血。)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腧。(在臂取二間、三間、液門、中渚,在足取內庭、陷谷、俠谿、臨泣。)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取之天柱、大杼。(足太陽經穴。)不知,取足太陽滎輸。(通谷、束骨。○氣亂於外者,下則在四肢,上則在頭也。)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凡行針補瀉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導氣復元而已。然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故曰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言此非為有餘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宜導治之如是耳。)

白話文:

清氣應該在下方,濁氣應該在上方。營氣順著脈絡運行,衛氣則反向運行。清濁二氣互相干擾,在胸中紊亂,就叫做大悶。(清氣屬陽,應該上升卻在下方就亂了;濁氣屬陰,應該下降卻在上方也亂了。營氣屬陰,性質精專,通常順著脈絡運行;衛氣屬陽,性質剽悍,白天應該運行於陽,夜晚應該運行於陰。如果衛氣反向運行,就會陰陽互相干擾,在胸中紊亂而產生悶悶不舒服的感覺,總的來說都是衛氣紊亂造成的。)

所以,氣在心中紊亂,就會心煩意亂,沉默不語,低著頭靜靜地趴著,要取用手少陰心經和心包經上的穴位(神門穴、大陵穴)。氣在肺中紊亂,就會氣喘吁吁,手要摀著胸口來呼吸,要取用手太陰肺經的滎穴和足少陰腎經的腧穴(魚際穴、太谿穴)。氣在腸胃中紊亂,就會發生霍亂,要取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太白穴、陷谷穴)。如果無法止瀉,就取用足三里穴。(氣在體內紊亂,向上則在心肺,向下則在腸胃。)氣在手臂和小腿中紊亂,就會四肢厥冷,要先將有血絡的地方刺破放血,然後取用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滎穴和腧穴(在手臂取二間穴、三間穴、液門穴、中渚穴,在足部取內庭穴、陷谷穴、俠谿穴、臨泣穴)。氣在頭部紊亂,就會厥逆,頭部感覺沉重、眩暈並跌倒,要取用天柱穴和大杼穴(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如果不知道要取哪些穴位,就取用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和腧穴(通谷穴、束骨穴)。(氣在體外紊亂,向下則在四肢,向上則在頭部。)

慢慢地將針刺入,慢慢地將針拔出,這種手法叫做導氣。補和瀉沒有固定的形式,關鍵在於達到同樣的精氣復原效果。(所有針灸補瀉手法都講求平和緩慢,所以要慢慢地將針刺入,慢慢地將針拔出,引導氣機恢復正常。然而,補法是引導正氣,瀉法是引導邪氣,總的目標都是在保護精氣,所以說補和瀉沒有固定的形式,關鍵在於達到同樣的精氣復原效果。)這不是因為身體有餘或不足,而是因為紊亂的氣機互相衝突導致的。(說這些並不是針對身體有餘或不足的情況,而是特別指出氣機紊亂相互衝突時,應該如何引導治療。)

4. 靈樞逆順肥瘦

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之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氣血正盛故與肥壯之人同其法)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唇厚質濁之謂)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為人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久留針)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

(薄也)薄唇輕言。(肉瘦氣少)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刺常人。視其白黑。各為調之。(白者同瘦人。黑者同肥人當調其深淺之數也)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即常人之度)刺此者。無失常數也。(如經水篇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之類)

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若邪有未盡寧日加再刺)

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上行者輸於大杼。故出於頏顙滲灌諸陽之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䯒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

(自少陰以滲及肝脾二經所以下行也。)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足掌屬也。)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皆衝脈之氣也。)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若衝脈之絡因邪而結。則跗上之經不動而為厥寒矣。足三陰脈從足走腹。而獨有足少陰腎脈繞而下行者以衝脈與之並行故耳。

白話文:

體格壯碩的人,通常氣血旺盛,皮膚肌肉也較為緊實。如果他們受到外邪侵襲,針刺時要深刺久留,這是針對體型肥胖的人的治療方式。(因為氣血正盛,所以治療方法和體型壯碩的人相同。)

肩膀寬厚、腋下和脖子肉薄、皮膚較黑、嘴唇厚實的人,他們的血液黏稠且顏色較深,氣流動較慢。這種人通常比較貪婪,對於他們針刺時要深刺久留,並增加針刺的次數。(要久留針。)

體型瘦弱的人,皮膚薄且顏色較淡,肌肉瘦削。他們的嘴唇薄且說話輕聲細語,血液清稀,氣容易散失,容易耗損氣血。針刺時要淺刺快速出針。

針刺一般人時,要觀察他們的膚色,根據膚色來調整針刺的深淺。(膚色偏白的人,針刺方法與體型瘦弱的人相同;膚色偏黑的人,針刺方法與體型肥胖的人相同,要調整針刺的深淺次數。)

體態端正、敦厚的人,他們的氣血調和。(這是指一般健康的人。)針刺時不需要改變一般的針刺次數。(就像《經水篇》所說,針刺足陽明經要深刺六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

嬰兒的肌肉很脆弱,血少氣弱,針刺時要用細針淺刺,快速出針。一天可以針刺兩次。(如果外邪還沒有完全消除,可以每天增加針刺的次數。)

少陰經脈為什麼獨自向下行走呢?衝脈是五臟六腑氣血匯聚的海洋,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從這裡稟受。向上走的,會從頭部的上齶出來,滲入陽經,灌溉各處的精華(向上走的,會輸送到大杼穴,所以會從上齶出來,滲透灌溉各陽經的精華),向下走的,則注入少陰經的大絡,從氣街出來,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膝蓋後方,再沿著脛骨內側向下走到內踝後方,然後分開。向下走的脈絡,會和少陰經脈一同滲透到足三陰經。(從少陰經滲透到肝經和脾經,所以向下行走。)它前面走的脈絡,會伏行至足背,往下到達腳背(腳掌)。沿著腳背進入大拇指的間隙,滲透到各個絡脈,溫養肌肉。(這些都是衝脈的氣。)如果衝脈的支絡阻塞不通,就會導致腳背活動不靈活。不活動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氣血不通就會感到寒冷。(如果衝脈的絡脈因為外邪而阻塞,就會導致腳背上的經脈不通而產生厥寒症狀。足三陰脈從足部走向腹部,唯獨足少陰腎經是繞行向下,這是因為衝脈與它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