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靈樞經脈篇

(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目黃口乾。⿰鼻丸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敵目黃。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不易溫也。)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人迎主陽。故手陽明脈候在人迎。)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其脈左右互交。頞鼻根也。)旁納太陽之脈。(納入也。)下循鼻外。(即承泣四白巨髎之分。)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任脈穴名。)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由地倉以下大迎也。)循頰車。上耳前。(下關穴也。)過客主人。

(足少陽經穴名。)循髮際。(頭維穴也。)至額顱。(髮際前督脈之神庭穴也。)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太經穴名。)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此支自缺盆穴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於胃與脾為表裡也。)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直下而外行者。

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下挾臍。(天樞等穴。)入氣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也。)其支者起於胃口。(下脘之分。)下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下至氣街中而合。(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

下足跗。入中指內間。(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自此由陰市諸穴。○。犢鼻巨虛沖陽等穴之次乃循內庭。入中指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此。)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自豐隆穴。別行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又其支自跗上衝陽穴次。

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足太陰經也),是動則病洒洒振寒。(風之勝也。)善呻數欠。(胃之郁也。)顏黑。(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於顏面)病至則惡人與火。(邪客陽明。則熱甚也。)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土惡。木也。)心欲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陰陽相薄。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而處也。)甚則欲上高而歌。(陽盛則四肢實也。)棄衣而走。(熱盛於身也。)賁響。(腸胃雷鳴)腹脹。是為骭厥。(骭足脛也。陽明之脈所及。故為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中焦受谷。變化而赤為血。故陽明之經主血所生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陽明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泆。則汗出鼽衄。口喎等症胗。瘡也。)大腹水腫。(土病則不能制水也。)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皆陽明經脈之所及。)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

白話文:

靈樞經脈篇

禾髎穴與迎香穴相連,若此經脈活動異常,則會導致牙痛、頸部腫脹。此經脈主管津液,若津液失調,則會出現諸多疾病。例如大腸洩瀉或便秘,都是津液失調引起的。其他症狀還包括眼睛發黃、口乾、鼻出血、鼻塞、咽喉腫痛、肩前臂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且無法活動。這是手陽明經的別脈,與宗脈相合,會導致眼睛發黃,其他疾病皆屬本經脈所影響的範圍。氣血充盛則經脈循行處會發熱腫脹,氣血虛弱則會寒慄無力,不易溫暖。治療這些疾病,氣血充盛者應瀉,氣血虛弱者應補;發熱者應速治,寒冷者應緩治,下陷者則灸治。若不盛不虛,則應循經絡取穴治療。判斷氣血盛衰的方法是:人迎脈搏跳動的幅度,若比寸口脈大三倍則為盛,反之則為虛。人迎脈主陽氣,所以手陽明經的脈象變化,可以從人迎脈觀察。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樑與額頭交界處,左右經脈互相交錯,沿著鼻外側向下循行,經過承泣、四白、巨髎等穴位,進入上齒內,然後出來環繞嘴唇,向下到達承漿穴,再沿著下巴後方向下,經過大迎穴,循行頰車穴,向上經過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向上至額頭。其中一支經脈從大迎穴前下方,經過人迎穴,循行喉嚨,進入鎖骨上窩,下行至橫膈膜,屬於胃經,並與脾經相連。另一支經脈則從鎖骨上窩直下,經過乳房內側,向下經過腹部,到達氣街。另有一支經脈起於胃脘部,沿著腹腔內側下行,到達氣街與前一支經脈匯合,繼續向下經過髀關、伏兔、膝蓋內側,沿著脛骨外側向下,到達足部,進入中指內側。又有一支經脈從膝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中指外側。還有一支經脈,從足背上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然後從大拇指末端出來。

若此經脈活動異常,則會導致全身發冷、發抖、容易嘆氣、呼吸急促、面色發黑、厭惡人群和火光、聽到木頭聲就害怕、想要獨處、甚至想要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腸胃鳴響、腹部脹滿,這些都是陽明經脈氣血不調的表現。此經脈主管血液,若血液運行失調,則會導致狂躁、瘧疾、溫病、多汗、鼻出血、口角歪斜、嘴唇腫脹、頸部腫脹、咽喉腫痛、腹部膨脹、水腫、膝蓋腫痛,以及胸部、乳房、腹部、大腿內側、膝蓋、小腿外側、足背、中指等部位疼痛,中指活動不便。這是陽明經脈所經過的部位出現的症狀。若陽氣過盛,則身體前部會發熱,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於胃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