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靈樞經脈篇

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臟之辨也。)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此陽屬虛寒在經在臟之辨也。)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脈之盛衰見於人迎。)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行大都太白等穴。)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自漏谷上行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股。大腿也。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入腹。屬脾絡胃。(自衝門穴人腹內行。

當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腹脹善噫(噫噯嘆聲。)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脾氣通也。)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太陰脈支者。上膈注心中。故為煩心心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脾寒。則為溏泄。脾滯則為癥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泄。

為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皆足太陰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僅小於人迎。(脈之盛衰候於氣口。)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必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下膈絡小腸。(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具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

合於內眥。)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經之正脈也。此自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下循臑內後廉(青靈穴也)行太陰心主之後。(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靈道等穴。

)抵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也。)入掌內後廉。(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手少陰經止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手太陽經也。)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本經支者從心系上挾咽也。)渴而欲飲(心火炎則心液耗也。)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少陰之脈系目系。

白話文:

靈樞經脈篇

消化良好,容易飢餓,小便顏色發黃。(這是陽明經實熱,在經脈和臟腑的辨別。)氣不足,則身體前面都發冷,胃裡寒冷,則腹部脹滿。這些都是因為上述疾病。(這是陽屬虛寒,在經脈和臟腑的辨別。)病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速治,寒則緩治,下陷則灸之;病情不盛不虛,則按經脈取穴治療。(意思如同前文。)脈象盛者,人迎脈的搏動幅度是寸口脈的三倍;脈象虛者,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脈象的盛衰可從人迎脈觀察。)

脾經(足太陰脾經)的經脈,起始於大腳趾的末端(隱白穴),沿著大腳趾內側的白肉際,經過拇趾骨後方,上行至內踝前方。(經過大都、太白等穴位。)上行至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上行,經過厥陰經之前。(從漏谷穴上行至地機、陰陵泉等穴。)上行至膝蓋內側前方。(股,大腿也;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等穴位附近。)進入腹部,屬於脾臟,並與胃經相絡。(從衝門穴進入腹內,經過中脘、下脘之間,屬於脾臟並與胃經相絡。)上行至膈肌,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從胃脘上行至咽喉,連接舌根並散佈於舌下而終止。)它的分支從胃部另行上行至膈肌,注入心臟。(足太陰經外行的分支,由腹部上行至府舍、腹結等穴位,散佈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的分支,從胃脘另行上行至膈肌,注入心臟,並與手少陰經相接。)因此,活動就會導致舌根強硬,飲食則會引起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且容易打嗝(噫,噯嘆的聲音),得到後天之氣則舒暢如同衰弱時。(脾氣通暢的表現。)全身沉重,這是脾臟生病的表現。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彈,飲食不進,煩躁不安,心下急痛。(太陰經分支上行至膈肌注入心臟,所以會煩躁不安、心痛。)大便溏瀉、腹部腫塊、腹瀉、水腫、黃疸,不能平臥。(脾寒則導致大便溏瀉;脾臟氣滯則導致腹部腫塊;脾臟病變不能制水則導致腹瀉、水腫、黃疸,不能平臥。)強行站立,大腿內側和膝蓋腫脹,大腳趾不能活動,這些都是上述疾病。(都是足太陰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病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速治,寒則緩治,下陷則灸之;病情不盛不虛,則按經脈取穴治療。(意思如同前文。)脈象盛者,寸口脈的搏動幅度是人迎脈的三倍;脈象虛者,寸口脈僅略小於人迎脈。(脈象的盛衰可從寸口脈觀察。)

心經(手少陰心經)的經脈,起始於心臟,然後屬於心系。(必定在第五胸椎之下,心系有五個,上系連接肺臟,肺臟下系連接心臟,心臟下有三個心系,連接脾臟、肝臟、腎臟,所以心臟統攝五臟之氣而成為主宰。)下行通過膈肌,與小腸相絡。(在肚臍上二寸,下脘的分支與小腸相絡。)它的分支從心系上行,經過咽喉,連接目系。(分支從心系走出任脈之外,上行經過咽喉,連接目系,會合於內眼角。)它的正脈,又從心系上行至肺臟,下行至腋下。(正脈是經脈的正行路線,這條經脈從心系上行至肺臟,從足少陽經的淵腋(腋窩)附近穿出腋下,上行至極泉穴,手少陰經外行的路線從這裡開始。)下行沿著上臂內側後緣(青靈穴),經過太陰經(手太陰肺經)和心主之後。(手三陰經,少陰經位於太陰經和厥陰經之後。)下行至肘部內側,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少海、靈道等穴位。)到達手掌後銳骨的末端(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後緣。(少府穴。)沿著小指內側,從小指末端出來。(少衝穴,手少陰經到這裡終止,然後與小指外側的手太陽小腸經相接。)因此,活動就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本經分支從心系上行經過咽喉);口渴想要喝水(心火旺盛則心液耗損);這就是臂厥;這是心臟生病的表現,眼睛發黃、脅肋疼痛。(少陰經的經脈連接目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