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一 (11)
卷一 (11)
1. 靈樞經脈篇
出腋下也。)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皆手少陰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小指外側少澤穴。)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前谷後谿腕骨穴也)直上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小海穴也。)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俞天宗之處。)交肩上。
(秉風。曲垣等穴。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絡心。(行於內者。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也。)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抵頸中天窗穴。而上頰後天容穴。)至目銳眥。
卻入耳中(由顴髎入聽宮穴。手太陽經止此)。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銳眥。斜絡於顴。(又其發自顧肩穴交目內眥。而接足太陽經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肩臑之痛如拔如折。)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主沁別清濁。)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皆小腸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脈之盛衰候在人迎。)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由攢竹上額。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交於頂巔之百會穴。)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由百會旁行。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穴處。)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
入絡於腦中也。)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目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分四行而下此節言內兩行夾脊兩旁各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藏府諸。俞而抵腰中等穴也)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其支者。
從腰中下挾脊。(歷四髎穴。)貫臀入膕中。(貫醫之會陽穴下行承扶殷門浮卻委陽。人委中也。)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此支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膏肓等穴。下至秩邊而過脾樞也。)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
(過髀樞。會於足少陽之環跳。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以下貫腨內。(由合陽以下承筋承山等穴。)出外踝之後。(崑崙僕參等穴。)循京骨。(即穴名)至小指外側。(至陰穴也。足太陽經止此。乃交於小指之下。而接足少陰經也。
白話文:
靈樞經脈篇
手少陰經脈從腋下出來。手臂內側後方疼痛麻木,手掌發熱疼痛,都是這些病症。(都是手少陰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病情盛則瀉血,虛則補氣,熱則用寒涼之法,寒則用溫熱之法,疼痛下陷則用灸法。既不盛也不虛,則取其經脈上的穴位。(方法如前所述。)病情盛者,寸口脈大而超過人迎脈兩倍;病情虛者,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脈象的盛衰可以從寸口脈觀察。)
小腸手太陽經脈,起於小指末端,沿著小指外側上行,到達手腕,從腕骨後方經過,直向上循著手臂骨的下方,經過肘內側兩筋之間,向上循著上臂外側後方,經過肩部,繞過肩胛骨,到達肩上,與對側經脈在兩肩之上交會於督脈的大椎穴,進入鎖骨上窩,絡屬心臟。(內行的經脈從鎖骨上窩,經過胸下,到達膻中穴,絡屬心臟。)循咽喉向下,到達膈肌,抵達胃部,屬於小腸。(大約在肚臍上二寸處屬於小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循頸部上行至面頰。(外行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到達頸部的天窗穴,向上到達面頰後方的天容穴。)到達眼角,再進入耳中。(從顴髎穴進入聽宮穴,手太陽經在此結束。)它的分支從面頰上分支,到達鼻部,再到眼角,斜行絡於顴骨。(又一支從肩井穴出發,交會於目內眥,而與足太陽經相接。)如果這條經脈活動異常,就會導致咽喉疼痛,頷腫,不能轉動肩膀,好像肩部被拔,好像被折斷一樣。(肩部疼痛如被拔、被折斷一樣。)這是小腸經脈主管體液所引起的病症。(小腸主司液體的吸收,並分清濁。)因此會出現耳聾、目黃、面頰腫脹、頸部、頷部、肩部、上臂外側後方疼痛等症狀。
都是小腸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病情盛則瀉血,虛則補氣,熱則用寒涼之法,寒則用溫熱之法,疼痛下陷則用灸法。既不盛也不虛,則取其經脈上的穴位。(方法如前所述。)病情盛者,人迎脈大而超過寸口脈兩倍;病情虛者,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脈象的盛衰可以從人迎脈觀察。)
膀胱足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向上經過額部到達頭頂。(從攢竹穴經額部,經過曲差、五處等穴位,從絡卻穴左右斜行,交會於頂部的百會穴。)它的分支從頭頂到達耳上角。(從百會穴旁行,經過足少陽經的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等穴位。)它的主幹從頭頂進入,絡於腦。(從百會穴通天、絡卻、玉枕,進入腦部。)然後再出來,別下項部,循行於肩膊內側,挾脊柱到達腰部。(從腦部出來,別下項部,從天柱穴向下,會合於督脈的大椎、陶道穴,然後循行於肩膊內側,分成四行向下,這裏是指內側兩行,夾脊兩旁各去一寸半,從大杼穴行經風門、以及臟腑相關的俞穴,到達腰部等穴位。)進入膂部,絡屬腎臟,屬於膀胱。(從腰部進入膂部,絡屬腎臟,前面屬於膀胱。)它的分支從腰部向下,挾脊柱。(經過四髎穴。)穿過臀部進入膕窩。(經過醫會陽穴,向下經過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穴。)它的分支從肩膊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肩胛骨,挾脊柱內側。(這分支指肩膊內側大杼穴下方外側兩行,左右貫穿肩胛骨,離脊柱各三寸,分別經過附分、魄戶、膏肓等穴,向下到達秩邊,經過脾樞穴。)經過髀樞穴,循行於大腿外側後方,到達膕窩。(經過髀樞穴,會合於足少陽經的環跳穴,循行於大腿外側後方,離承扶穴一寸五分的地方向下走,再與前面進入膕窩的經脈相合。)向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踝後面出來,循行於京骨,到達小指外側。(到達至陰穴,足太陽經在此結束,與小指下方的足少陰經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