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一 (11)
卷一 (11)
1. 靈樞五音五味篇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髭不生。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經絡的匯集處。其中浮於體表且向外擴散的部分,則沿著腹部右上方行走,與咽喉交會,再分支連繫到嘴唇和口部。如果體內氣血旺盛,就會使皮膚充滿光澤且肌肉溫熱。如果只是血液過於旺盛,血液就會滲透到皮膚表面,導致皮膚濕潤,並長出細小的毛髮。婦女因為經常流失經血,所以氣較有餘而血較不足,以致於衝脈和任脈無法滋養口唇,所以不會長鬍鬚。
2. 靈樞行針篇
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營氣主沉。衛氣主浮。刺衛當淺。刺營當深。針入而氣逆者特以宜淺反深。宜深反淺也。)
白話文:
陰陽調和,則血液和氣會充沛且滑順,所以針一刺入,氣就出來,而且能迅速相遇。如果體內陰氣多而陽氣少,氣會往下沉,氣的運行會比較困難,因此要多次刺針才能感知到氣。如果刺針後氣反而逆行,或多次刺針後病情更加嚴重,這就不是陰陽之氣浮沉的關係,而是因為醫者技術粗糙所造成的失敗,是醫者沒有掌握要領。(營氣主沉,衛氣主浮,針刺衛氣應當淺刺,針刺營氣應當深刺。針刺後氣逆行的原因,是因為本來應該淺刺的反而深刺,本來應該深刺的反而淺刺。)
3. 靈樞上膈篇
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因於氣,則病在上,故食飲一入即時還出。夫氣有虛實,實而氣壅,則食無所容;虛而氣寒,則食不得化,皆令食入即出也。)
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因於蟲,則病在下,下文詳言之。)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
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脘同),則腸胃充廓,衛氣不營,邪氣居之。(凡瘍胃氣,則陽虛而寒汁流於腸中,蟲寒不行,則聚於下脘,而腸胃充滿也。衛氣脾氣也,脾氣不能營運,故邪得聚而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壅同)成;癰成則下管約。
(邪氣乘虛留聚,以致壅於下脘,要約不行,則亦因陽氣之虛於下,故食入周時復出也。)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深,癰上皮熱。(管之內外,即言下脘也。邪伏於中,故熱見於皮肉之上。)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察其氣所必由,以刺之也。)先淺刺其旁,
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先以泄其流行之邪,後刺其所病之正穴,以拔其積聚之本。但至再三而止,不可過也。)察其浮沉,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散也。)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幾食息起居,必參伍宜否。
守其禁以除內之再傷,又必恬憺無為以養其氣,則正氣乃行,而邪氣可散。蓋膈症最為難愈,故當切戒如此。)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鹹從水化,可以潤下軟堅;苦從火化,可以溫胃,故皆能下谷也。○下膈一症,有食入周日復出而不止晬時者,有不因蟲壅,而下焦不通者矣。
此篇特言蟲壅者,蓋亦下膈之一症耳。)
白話文:
如果食物和飲料進入胃部後馬上就吐出來,這是因為「氣」的問題。「氣」如果實證,會造成氣滯,食物沒有空間容納;「氣」如果虛寒,食物無法消化,都會導致食物一吃進去就吐出來。
「蟲」的問題則會造成「下膈」的疾病,食物需要經過一天才能排出。如果情緒不穩定、飲食不節制、沒有注意保暖,寒冷的液體就會流入腸道,導致腸道內的蟲也變得寒冷。
蟲受寒就會聚集在下脘(胃部下方),造成腸胃脹大,衛氣無法正常運行,邪氣就會停留在那裡。當人進食時,蟲會向上搶食,導致下脘虛弱;下脘虛弱,邪氣就會趁機作亂,積聚在那裡,形成腫塊。腫塊形成後,下脘會變得緊縮。
邪氣乘虛而入,聚集在下脘,導致下脘壅塞不通。這也是因為下焦陽氣虛弱所導致,所以食物才會在經過一天後又吐出來。如果腫塊在下脘內部,按壓時會感到深層的疼痛;如果腫塊在下脘外部,腫塊外表會發熱,按壓時也會感到深層的疼痛。輕輕按壓腫塊,觀察氣的運行方向。先在腫塊旁邊淺刺,然後慢慢深入,再反向刺入,不要超過三次。目的是先疏散流動的邪氣,再刺入病灶,拔除積聚的根源。針刺的深淺要根據氣的浮沉來決定。針刺後一定要用熱敷,讓熱力進入體內,每天熱敷,邪氣就會逐漸衰退,大的腫塊就會潰散。日常飲食起居也要注意,避免再次損傷身體,保持心平氣和,讓氣運行順暢。這樣才能使正氣運行,驅散邪氣。因為膈症很難治癒,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些方面。之後再使用鹹味和苦味的藥物來幫助消化,讓食物順利下行。鹹味可以滋潤軟化堅硬的積塊,苦味可以溫暖脾胃,幫助消化。下膈的疾病,有些食物進入後,一天後會吐出,但也有超過一天的。有些不是因為蟲的問題,而是因為下焦不通。這裡特別提到蟲的問題,只是下膈病症的其中一種情況。
4. 靈樞憂恚無言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硬者居前是謂喉嚨。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喉間是薄膜周關會合。上連懸壅。咽喉入息之道得以不亂者。賴其遮厭。故謂之會厭。能開能闔聲由以出故謂之戶。)
口唇者。音聲之扇也。(唇啟則聲揚。故謂之扇。)舌者。音聲之機也(舌動則音生故謂之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此即懸而下垂者。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喉間要會。故謂之關。)
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泄。)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橫骨。即喉上之軟骨。下連心肺。故為神氣所使。上連舌本。故主舉發舌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鼻洞者。涕液流泄於鼻也。頏顙之竅不開。則清氣不行。清氣不行。則濁液聚而下出。由於分氣之失職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速也。)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重言。言語謇澀之謂。)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不能也。)故無音。(寒氣客於會厭。則氣道不利。既不能發縱而高。又不能低抑而下。開闔俱有不便。故卒然失音。○此下言刺法。)
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刺兩足之太谿穴。)濁氣乃闢。(闢。開也。○觀此節之義。凡有虛勞而漸致失音者。亦屬腎經。其治當同此法。)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取治暴喑。)
白話文:
喉嚨是食物和水通過的地方,也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人有兩個喉,一個軟的一個硬的。軟的在後面,稱為咽喉;硬的在前面,稱為喉嚨。喉嚨主要負責吸入空氣,咽喉主要負責食物和水的通道。)
會厭,是聲音發出的門戶。(喉嚨裡有一層薄膜,周圍會合連接到懸雍垂,咽喉的呼吸通道之所以不會混亂,是依靠會厭的遮蔽,所以稱為會厭。它能打開也能關閉,聲音由此發出,所以稱為門戶。)
嘴唇,是發出聲音的扇子。(嘴唇張開,聲音就會發出來,所以稱為扇子。)舌頭,是發出聲音的機關。(舌頭動,聲音就會產生,所以稱為機關。)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懸掛在喉嚨下方,俗稱小舌頭,位於氣道的重要位置,是喉嚨的要害,所以稱為關卡。)
頏顙,是氣體分散排出的地方。(頏顙,指頸部的喉結,在咽喉上方、懸雍垂的後面,張開嘴巴可以看到。頏顙前面有孔竅,空氣可以通到鼻腔,所以是氣體分散排出的地方。)
橫骨,是神氣支配,控制舌頭運動的地方。(橫骨,指喉嚨上方的軟骨,下方連接心肺,所以是神氣支配的地方;上方連接舌根,所以控制舌頭的運動。)
所以,人的鼻涕不受控制地流出來,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氣體分散的功能失常。(鼻洞,指鼻涕從鼻孔流出。頏顙的孔竅沒有打開,清氣就無法正常運行,清氣不暢通,濁液就會積聚而向下排出,這是由於氣體分散的功能失常。)
因此,會厭如果小而薄,那麼發出的氣就快。(快的意思。)會厭的開闔順利,氣體就容易呼出;會厭如果大而厚,那麼開闔就困難,氣體呼出就遲緩,所以說話就會口齒不清。(口齒不清,指說話含糊、不流利。)
人突然發不出聲音,是因為寒氣侵襲會厭,導致會厭不能正常活動,無法上下移動,以至於開闔功能失調。(不能正常活動。)所以發不出聲音。(寒氣侵襲會厭,氣體通道就不暢通,既不能向上發出高音,又不能向下發出低音,開闔都有困難,所以突然失聲。以下說明針刺的方法。)
足少陰經脈,向上連接到舌頭,聯絡到橫骨,最終到達會厭,要在足部太谿穴放血。(針刺雙腳的太谿穴。)這樣濁氣就會消散。(消散,指散開。)從這裡來看,凡是因為虛勞而逐漸失聲的人,也屬於腎經的問題,治療方法應該與此相同。
會厭的經脈,向上聯絡到任脈,可以在天突穴取穴,這樣會厭就能恢復功能。(天突穴是陰維和任脈交會的地方,用來治療突然失聲。)
5. 靈樞寒熱篇
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此皆鼠瘻(有)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瘰癧。一名鼠瘻瘡。生於頸腋間。乃陽明少陽兩經之所屬)鼠瘻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從其本引其末。(此謂治法。去其致之之本。
則外見之末自可引而衰也)審按其道以子之。(予與之針也。)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脈者。(初起也。)一刺知。三刺而已。(骨空論日刺寒府)
白話文:
頸部和腋下出現的寒熱瘰癧,都是因為鼠瘻(也就是淋巴結腫大)的寒熱毒氣,停留在脈絡中無法散去所導致。(瘰癧,又名鼠瘻瘡,生長在頸部和腋下,是陽明經和少陽經所屬的範圍。)鼠瘻的根源,都在於體內深處,而末梢則會顯現在頸部和腋下之間。如果毒氣浮在脈絡中,還沒有深入肌肉,僅在外表形成膿血,就比較容易去除,只要從病根處引導,使其末梢衰退。(這是在說明治療方法,去除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外在的症狀自然會跟著消退。)要仔細檢查病灶的路線,用針刺的方式來處理。(用針刺來治療。)慢慢進針,慢慢出針,來去除那些像脈搏一樣小的病灶。(指的是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只要針刺一次就能知道效果,通常針刺三次就可以了。(《骨空論》說,針刺寒府。)
6. 靈樞邪客篇
持針縱舍奈何。(縱言從緩。舍言弗用也。)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此言病氣之盛。及元氣之虛者。皆難取速效。當從緩治。以漸除之者也。)陰陽如一者病難治。(表裡俱傷。血氣皆敗者。
是為陰陽如一。刺之必反甚。當舍而勿刺也。)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胸腹臟腑為本。經絡四肢為末。尚熱者。餘邪未蓋也。宜從緩治。)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可舍針也。)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小大滑澀。(脈形。)寒溫燥濕。(體氣)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
(目為五臟六腑之精。)視其血脈。(視陷下與否。)察其色。(察血脈之五色。)以知其寒熱痛痹。(如是可以行持針縱舍之法。)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指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裡。(針入必中其穴。故無與肉裡。)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
邪得淫泆。真氣得居。(此持針縱舍之道也)
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在肺則尺澤。在心則少海之次。○留。當作流下同。)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期門淵腋等穴之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筋。(脾與胃合。其脈皆自脛股上。出衝門氣衝之間故邪氣留於髀跨者。為脾經之病。)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腎與膀胱為表裡。
其經皆出膝後陰谷委中之間。故邪氣留於兩膕者。為腎經之病。)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疴攣也。(兩肘兩腋兩髀兩膕。皆筋骨之隙。氣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虛。正氣居之則為用。
邪氣居之則傷經絡機關。而屈伸不利。此八虛可候五臟也。機。樞機也。關。要會處也。室。猶房室也)
白話文:
如何使用針具,要縱放或捨棄?(縱放指的是緩慢進行,捨棄指的是不用針。)必須先清楚了解十二經脈的起始和末端,皮膚的寒熱狀況,以及脈搏的強弱、滑順或粗澀。如果脈搏滑順且強盛,表示病情正在加重;如果脈搏虛弱且細微,表示病情會持續很久;如果脈搏粗大且粗澀,表示有疼痛麻痹的症狀。(這裡說的是病氣強盛和元氣虛弱的情況,都難以快速見效,應當緩慢治療,逐漸去除病邪。)陰陽平衡狀態被破壞,病情就難以治療。(指的是內外都受損,氣血都衰敗的情況,這就是陰陽失衡。此時用針刺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應該捨棄不用針。)如果病患的起始和末端部位仍然發熱,表示疾病還在。(胸腹臟腑是起始,經絡四肢是末端。仍然發熱表示邪氣還未完全消退,應當緩慢治療。)如果發熱已經消退,表示疾病也快要好了。(這時就可以不用針了。)
觸摸病患的寸口脈,觀察肌肉的堅硬或鬆軟、大小、滑順或粗澀(觀察脈象),以及寒熱、乾燥或潮濕的狀況(觀察身體氣息)。還要觀察眼睛的五色,來了解五臟的狀況,並判斷生死。(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體現。)觀察血管(看是否有凹陷),觀察顏色(觀察血管的五色),藉此了解寒熱疼痛麻痹的情況。(這樣就可以運用用針、緩慢行針或捨棄不用針的方法。)
用針的方法,要端正、平穩、安靜,先了解虛實情況,再決定行針的快慢。左手固定骨頭,右手沿著針移動,不要碰到肌肉裡面。(針要準確地扎入穴位,所以不要扎到肌肉裡。)瀉法要端正平穩,補法要閉合針孔。輔助針刺來引導氣的運行,使邪氣得到疏洩,使真氣得以固守。(這就是使用針具,決定縱放或捨棄的道理。)
肺或心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肘。(肺經的邪氣會停留在尺澤穴,心經的邪氣會停留在少海穴附近。)肝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腋。(肝經的邪氣會停留在期門穴、淵腋穴附近。)脾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腿筋。(脾和胃相連,它們的經脈都從腿部向上,通過衝門穴和氣衝穴之間,所以邪氣停留在髖部表示是脾經的疾病。)腎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膝膕。(腎和膀胱互為表裡,它們的經脈都經過膝後陰谷穴和委中穴之間,所以邪氣停留在兩膝膕表示是腎經的疾病。)以上所說的八個虛處,都是氣血運行的重要關節部位,也是真氣所經過的地方。邪氣和淤血不應該停留在此處,如果停留就會損傷經絡、骨節和關節,導致肢體無法彎曲伸展,所以會發生痙攣的現象。(兩肘、兩腋、兩腿筋和兩膝膕,都是筋骨的間隙,氣血匯聚流動的地方,所以稱之為八虛。正氣停留於此就能發揮作用,邪氣停留於此就會損傷經絡關節,導致彎曲伸展不利。觀察八虛可以了解五臟的狀況。機,指的是樞紐。關,指的是重要交會處。室,如同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