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一 (6)
卷一 (6)
1. 靈樞終始篇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此陰陽以表裡言。正氣在中。故當補陰。邪自外入。故當瀉陽。陽邪去而真氣復。故音氣益彰。耳目聰明也。)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瀉者欲其虛也。既瀉之後。
雖其脈大如舊。但得和軟不堅。即其效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脈堅如舊。雖言病去復舊。而病實未除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補者欲其實實則脈堅。)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既補之後。而脈之大小如舊。雖言身體已快。
病未除也。二節云大者。概指脈體進退而言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補則脈堅。瀉則脈不堅者。若或有痛。雖未隨針即愈。亦必以漸而去矣。)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必治其病所從生。而後可得終始之義。終始。即本末之謂。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或陰或陽。無所改易。不相移也。虛者自虛。實者自實。亦不相傷。此則無所從生。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經而取之。)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義如下文)邪辟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六句言病變也。
凡此者。皆須用針。治以三刺之法。則諸病可去也。)故一刺則陽邪出。(初刺之在於淺近。故可出陽分之邪。)再刺則陰邪出。(再刺之在於深遠故可出陰分之邪。)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為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三刺之在侯穀氣。
即元氣也。止。出針也。蓋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必邪氣去而後穀氣至。故已補而實。則虛者堅已瀉而虛。則堅者軟是以知穀氣之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穀氣。至者。知邪氣之去也。
雖陰陽經氣未見即調而病則已愈故上文曰補則實寫則虛病必衰去。)
陰盛而陽虛。(脈口盛也。)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人迎盛也。)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治病皆宜先顧正氣。後治邪氣),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三脈謂陽明經屬兌至衝陽。厥陰經大敦至太衝。少陰經自湧泉以上太谿。三者皆在足大指之後也。
)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為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在足跗上也。)厥陰在內。(在足跗內也。)少陰在下。(湧泉穴起於足心在足跗下也)
白話文:
靈樞終始篇
針灸的原則,在氣機調和後停止。治療上,要補益陰氣,瀉泄陽氣。如此,聲音氣息就會更加洪亮,耳目也會更加聰明。(這裡的陰陽指的是表裡關係。正氣在內,所以要補益陰氣;邪氣從外入侵,所以要瀉泄陽氣。陽邪去除,真氣恢復,所以聲音氣息洪亮,耳目聰明。)反之,如果血氣運行不暢,所謂氣至而有效的治療,瀉法反而會加重虛弱,虛弱的脈象雖然大小如舊,但卻不堅實。(瀉法目的是使其虛弱,瀉法之後,雖然脈象大小如舊,但只要變得柔和不堅實,就說明有效。)脈象仍然堅實如舊,雖然表面上說病好了,但實際上病還沒好。(脈象仍然堅實,即使說病已痊癒恢復原狀,但實際上病並沒有去除。)補法反而會加重實症,實症的脈象雖然大小如舊,卻更加堅實。(補法目的是使其充實,實則脈堅。)如果脈象如舊但不堅實,雖然表面上覺得舒服了,但病其實還沒好。(補法之後,脈象大小如舊,雖然說身體舒服了,但病實際上沒有去除。文中提到的「大」,是指脈象的盛衰進退而言。)所以,補法則使身體充實,瀉法則使身體虛弱。即使疼痛沒有隨著針灸立刻消失,病情也必定會逐漸減輕。(補法使脈堅,瀉法使脈不堅,如果還有疼痛,即使沒有隨著針灸立刻痊癒,也必定會逐漸減輕。)必須先疏通十二經脈受病的部位,然後才能達到治療的根本目的。(必須先治療疾病的根源,然後才能達到治病的根本目的。終始,就是本末的意思。)因此,陰陽不能互相轉變,虛實不能互相傾倒,取穴應在經脈上。(陰陽各有其位,不能互相轉換;虛者自虛,實者自實,互相也不影響,如此則無病從何而生,針對各個病症,只要在相應的經脈上取穴即可。)凡是針灸,都要刺三次到元氣到達的程度。(其義詳見下文)邪氣偏盛妄行,陰陽錯位,逆順相反,沉浮各異,錯亂四季的運行規律,久留不散。(這六句話描述了病理變化。凡此種種,都必須使用針灸,用三刺法治療,就能夠去除諸多疾病。)所以,第一次刺針,陽邪就排出。(第一次刺針在淺表部位,所以可以排出陽分之邪。)第二次刺針,陰邪就排出。(第二次刺針在深部,所以可以排出陰分之邪。)第三次刺針,元氣就到達。元氣到達後就停止針刺。所謂元氣到達,就是已經補益而充實,已經瀉泄而虛弱,所以可以知道元氣到達了。(三次針刺,目的是等待元氣到達,也就是元氣。停止,是指拔針。邪氣來勢急猛,元氣來勢緩和。必須邪氣去除後,元氣才能到達。所以,已經補益而充實,則虛弱的變得堅實;已經瀉泄而虛弱,則堅實的變得柔軟,因此可以知道元氣到達了。)如果只有邪氣去除,陰陽氣血還未調和,但病症卻已經痊癒。所以說,補法則使身體充實,瀉法則使身體虛弱,即使疼痛沒有隨著針灸立刻消失,病情也必定會逐漸減輕。(元氣到達,就知道邪氣已經去除,即使陰陽經氣還未調和,病症卻已經痊癒,所以上文說補法則使身體充實,瀉法則使身體虛弱,病情必定會逐漸減輕。)
陰盛而陽虛(脈象在寸口處盛滿),先補益陽氣,然後瀉泄陰氣而使之調和。陰虛而陽盛(人迎脈盛),先補益陰氣,然後瀉泄陽氣而使之調和。(治療疾病,都應該先顧護正氣,然後再治療邪氣。)足大拇指之間有三條經脈。(三條經脈指的是陽明經的兌穴到衝陽穴,厥陰經的大敦穴到太衝穴,少陰經的湧泉穴到太谿穴,這三條經脈都在足大拇指之後。)必須仔細辨別其虛實。如果虛弱而瀉之,則會加重虛弱,疾病會更加嚴重。凡是針刺此處,用手指按壓,脈象搏動而堅實有力者,要迅速瀉之;脈象虛弱而緩慢者,則要補之。反之,疾病會更加嚴重。其搏動的情況是:陽明在上(在足跗上),厥陰在內(在足跗內),少陰在下(湧泉穴在足心,在足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