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靈樞癲狂篇

癲疾始生。先不樂。(神志將亂。)頭重痛。視舉目赤。(厥氣上行。)甚作極。已而煩心。(躁急不寧。癲疾將作之兆。)候之於顏。(顏天庭也邪色必見於此。)取手太陽(支正小海)陽明(偏歷溫溜)太陰。(太淵列缺)血變而止。(瀉去邪血必得其血色變而後止針)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

白話文:

癲癇發作的初期。病人先有不快樂的現象。(神志將要錯亂。)頭部沉重疼痛。看東西時,眼睛充血發紅。(邪氣向上運行。)癲疾即將發作。之後,心裡煩躁。(急躁不安。癲疾即將發作的徵兆。)從病人的臉部觀察病症。(臉部是天庭,邪氣會在此處顯現。)針刺手太陽經(支正、小海穴)、陽明經(偏歷、溫溜穴)、太陰經(太淵、列缺穴)。瀉出血後,癲疾停止。(將邪血瀉出,一定會讓血色產生變化,然後癲疾才能停止。要針灸。)癲癇初起發作,並且出現張口呼叫、喘息、心跳加快的症狀。

候之手陽明太陽。(穴如前)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強堅強左右牽引。病多在絡。故用繆刺之法。)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取委陽飛揚僕參金門)陽明(三里解谿)太陰。(隱白公孫)手太陽。(支正小海)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居。

白話文:

觀察太陽經手陽明。取穴和上面一樣。左側症狀嚴重就做右側針刺。右側症狀嚴重就做左側針刺。血液變紅即可停止針刺。體健者可以左右交替牽引,該病症多在經絡中,所以應用轉刺治療法。癲病發作開始。先反張僵直連帶出現脊背疼痛症狀,觀察太陽經足陽明,取委陽穴,飛揚穴,僕參穴和金門穴。陽明經,取三里穴和解谿穴。太陰經,取隱白穴和公孫穴。手太陽經,取支正穴和小海穴。血液變紅即可停止針刺。治療癲病的醫生,要經常和病人住在一起。

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刺出其血)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瓠壺。瓠盧也。若前病發而瓠中之血不動者。乃可灸之)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病深在骨其頭齒諸穴分。

白話文:

觀察應該取血的位置。患者到了就立即觀察。如果有超出正常的,就放他的血。(刺破皮膚,放出他的血)把他的血放在葫蘆器皿中,直到他發病的時候,血就會自己動。如果不動的話,就可以在骶骨灸二十次。(葫蘆器皿,就是葫蘆做的器皿。如果患者發病前,葫蘆器皿中的血不動,那就可以灸了。)患有骨癲癇的人,頸項、牙齒等穴位的肌肉都很飽滿,而骨骼卻很突出,患處會出汗,煩躁不安,嘔吐很多帶泡沫的液體,氣向下泄,治療也不見效。(病入骨髓很深,從他的頭或者牙齒的各個穴位就可以分辨出來。)

肉之間。皆邪氣壅閉故為脹滿。形則尫羸惟骨獨居汗出於外。煩悶於內。以為危證。若嘔多沃沫氣泄於下者脾腎俱敗必不可治)筋癲疾者。身蜷攣。(脈)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弛縱也。)脈滿盡刺之出血。

白話文:

肌肉之間。都是邪氣瘀阻,所以會脹滿。外形消瘦羸弱,只剩下一身骨頭露在外面,外表非常虛弱,內心煩悶。這是一種危險的病症。如果嘔吐出很多泡沫,氣從下方泄出,脾腎都已經衰敗,必定無法治癒。筋癲癇的病症是:身體蜷縮痙攣。(脈象)又急促又強勁。針刺手少陽三焦經的大杼穴。脈象嘔吐出大量泡沫。真氣從下方泄出,無法治癒。脈癲癇的病症是:突然昏厥。四肢的脈搏都鼓脹而且鬆弛。(鬆弛是指脈搏鬆緩無力。)脈搏盈滿,全部針刺出血。

(脈滿脹。當刺之)不滿灸之。挾項太陽。(天柱大杼)灸帶脈於腰(少陽經穴。)諸分肉本輸。(諸經分肉之間及四肢之俞凡脹縱之所皆當取也)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癲疾發於陰。狂病發於陽陽多有餘故狂發無時其狀疾而暴陰多不足故癲發有時其狀靜而徐此癲狂之辨也。

今以癲疾而如狂者。陽邪盛極而陰之竭也。故死不治。○以上皆言癲病)

白話文:

(脈搏)滿而脹,宜針刺。不滿的,則宜灸。挾項太陽穴(即天柱、大杼穴),灸帶脈穴於腰部(少陽經穴)。各個部位的肌肉本經絡通達(各經絡交會的分肉之間及四肢的俞穴,凡是肌肉腫脹的部位,都應當取穴治療)。很多嘔吐後,吐出大量的黏液。氣隨泄出,無法治癒。癲狂症患者,發病時像發狂一樣的,多半會死亡而無法救治。(癲狂的病因是陰,發病較緩慢,狂病的病因是陽,發病較快,陽氣過盛,所以狂病發作無一定時間,發作時狀若疾風暴雨;陰氣不足,所以癲病發作有時間,發作時狀若靜謐溫和。這是癲狂的區別)。

狂始生。先自悲也。(神不足)喜忘(志傷)苦怒(肝乘脾)善恐(血不足)者得之憂飢。(致傷臟氣)治之取手足太陰陽明。(肺經太淵列缺脾經隱白公孫大腸經偏歷溫溜。胃經三里解谿。)血變而止。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

白話文:

狂躁症在發作初期,是由於患者感到悲傷憂鬱(神不充足所致);記憶力衰退(意志受到傷害);表現出煩躁、急躁(肝火犯脾);容易產生恐懼感(血液不足)的情緒。治療時,應採用針灸的方式,取手足太陰、陽明經的太淵、列缺、隱白、公孫、偏歷、溫溜、三里、解谿穴位,以調和血液,使之正常。

狂躁症在早期發作時,患者很少睡覺也不感到飢餓。患者自認為高貴、聰明、尊貴,會不斷辱罵他人,日夜都不停止。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各經穴如前)舌下(廉泉)少陰。(心經神門)視之盛者皆取之。(其血脈盛。)不盛摶之也。(諸治皆然。)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恐傷志故病如上。)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各經穴如前。)狂。目妄見。耳妄聞。

白話文:

治療時,取手陽明、太陽、太陰(各經穴如前)。舌下(廉泉),少陰(心經神門),視其症狀之盛者,皆取之(其血脈充盛)。如果不盛,就要用摶法治療(諸多治療方法皆如此)。(患者)狂言驚叫,喜歡笑,喜歡唱歌作樂,妄行不休的,是由於受到極大的恐懼(恐傷志,因此發病如上)。治療時,取手陽明、太陽、太陰(各經穴如前)。(患者)狂妄,眼見幻影,耳聞幻聲的。

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氣衰則神恍。故妄見妄聞而驚呼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各經穴如前。)頭兩顑。(義如骨癲疾者。)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見鬼善暗笑。皆傷神所致。)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白話文:

  1. 善於高聲呼叫的人,是少氣所造成的。(氣衰弱,則神志恍惚。所以,胡亂看見、胡亂聽見,而驚叫起來。)治療時,取手太陽經、太陰經、陽明經、足太陰經。(各經穴道同前。)頭部兩側的顳部。(意義同「骨癲疾」患者。)

  2. 癲狂的人大多吃得很多。容易看見鬼神。經常笑,但笑而不露出聲音的人,是受到很大喜悅所致。(看見鬼怪,很容易偷偷的笑。都是因為傷神所引起。)治療時,取足太陰經、太陽經、陽明經。後來取手太陰經、太陽經、陽明經。

(各經穴如前。)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若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節之見症。宜先取足厥陰經曲泉穴左右。皆刺之及諸經之脈有盛者。皆出其血。病當自已。如不已。則當照前五節求法以取之。

仍灸骨脈之長強穴。以上皆言狂病。)

白話文:

(所有穴位,均如前所述。)狂亂的病症剛剛發作,不是應發作的時候發作了,應該先取曲泉穴左右的動脈,並將其刺傷,直到流出鮮血,しばらく後,病症還沒緩解,就依照法則來取之,並在骨骶上灸二十壯。(如果狂症才剛發作,還沒有如同前面五節所述的徵象,就應當先取足厥陰經的曲泉穴,左右兩側的穴道,都應該刺破,以及其他經絡中的動脈有強盛的,都應放出血液,病症應當會自行緩解,如果還未緩解,那就應當依照前面的五節,尋求法則來取穴)。

風逆。(風感於外厥氣內逆。)暴四肢腫。身漯漯。(皮毛寒慄。)唏然時寒。(氣咽抽息而噤也。)飢則煩。飽則善變。(寒變也。俗云噯腹氣。)取手太陰表裡。(肺與大腸)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音倩。寒冷也。)取滎。(魚際二間。然谷內庭。)骨清取井經也。(少商經渠。

白話文:

風寒入體,導致四肢浮腫,皮膚寒冷,呼吸急促,飢餓時煩躁,飽食後容易嘔吐。治療時取肺經和大腸經的表裡穴,以及少陰經和陽明經的滎穴(魚際、二間、然谷、內庭)和井穴(少商、經渠)。

商陽陽谿湧泉復溜厲兌解谿。)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懊憹。痛楚也。)煩而不能食。(氣逆於中也。)暖(身體溫暖。)取足少陰。(馬注築實穴。)清(身體清冷。)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張景岳曰。足少陰則湧泉然谷。足陽明則厲兌內庭解谿豐隆。

白話文:

商陽、陽谿、湧泉、復溜、厲兌、解谿這些穴位。得了厥逆的病。雙腳冰涼。胸好像要裂開一樣。肚子好像用刀子切割一樣(煩悶不安。痛苦)。煩躁不能吃東西(氣逆於中)。身體溫暖。取足少陰穴(馬注築實穴)。身體清冷。取足陽明穴。身體清冷則補之。身體溫暖則瀉之。(張景嶽說。足少陰穴則湧泉、然谷。足陽明穴則厲兌、內庭、解谿、豐隆。

皆主厥逆。)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足厥陰之期門章門。)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又當取足大腸之肺俞膈俞○以上皆言厥逆之病。)內閉不得泄。(病在水臟。)刺足少陰(湧泉築實)太陽。(委陽飛揚僕參金門等穴。)與骶上以長針。

白話文:

這些都是主治厥逆的穴位。厥逆的症狀是腹部脹滿,腸鳴,胸口滿悶,呼吸困難。取穴時,應取下胸部的兩側肋骨,咳嗽時會移動手臂的穴位。(足厥陰經的期門和章門穴。)另外,還要取背部的腧穴,用手按壓時,立刻感到疼痛的穴位。(還可以取足大腸經的肺俞和膈俞穴。以上穴位都是治療厥逆的。)內閉不得泄。(這種病在水臟。)應針刺足少陰經的湧泉和築實穴,以及太陽經的委陽、飛揚、僕參和金門等穴位。另外,還可以取骶骨上的穴位,用長針刺入。

(督脈長強穴。長針。第八針也。義未詳)氣逆則取其太陰(脾經隱白公孫。)陽明(胃經三里解谿。)厥陰。(肝經期門章門。)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謂察其所病之經而刺之也。)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氣怯)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此皆精虛不能化氣當刺復溜穴。

白話文:

督脈長強穴。採用長針。是第八個穴位。 具體功能意義未做詳細說明。

當出現氣逆症狀時,取太陰(脾經上的隱白、公孫穴)、陽明(胃經上的三里、解谿穴)、厥陰(肝經上的期門、章門穴)三個經絡上的穴位進行針刺。症狀嚴重時,取少陰、陽明兩條經絡的動脈處針刺。(意思是觀察病人的患病經絡,然後進行針灸治療。)

少氣時身體疲軟乏力。說的就是這種氣虛的情況。(呼吸短促)骨頭痠痛,身體沉重。懶惰疲倦,不能活動。補足少陰。(出現以上症狀都是由於精氣虛弱,不能化生氣血,應該針刺復溜穴。)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刺亦如上。但察有血絡。則當去之。○以上皆言厥逆兼症也。後二節皆屬氣虛。不補手太陰而補足少陰者。陽根於陰氣。化於精也治必求本。於此可見用針用藥。其道皆然)

白話文:

呼吸短促。氣息短促而連續不止。動作時感到氣喘。補益少陰之氣。放出瘀血。(針灸的方法也與以上相同。只是要觀察是否有瘀血。如果有,就應該放出瘀血。○以上都屬於厥逆的兼症。後兩節都屬於氣虛。不補手太陰而補少陰,這是因為陽根於陰氣,化生於精。治療疾病一定要探究本源。從這裏可以看出針灸和用藥的方法都是如此。)

2. 靈樞熱病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痱亦風屬猶言廢也。上節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此偏枯。痱病之辨也。○痱。肥沸二音。)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白話文:

半身不遂的人,身體麻痺不用而疼痛。說話不流利。意志不專一。病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用大針刺取穴位。幫助不足之處。損害有餘之處。那麼就可以康復了。痱子的病症是,全身沒有疼痛的地方。四肢僵硬不能活動。(痱子也屬於風引起的疾病。上文說半身不遂的人,身體某側麻痺不用而疼痛。這裡說全身沒有疼痛的地方,而四肢僵硬不能活動。這是偏枯和痱子的區別。)痱子的病症,理智混亂而不嚴重。說話微弱,知道可以治。

(其言微有知者。神氣未為全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神失則無能為矣。)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當刺其表也。若病始於陰直中臟也。多不可治。故不復言之。)

白話文:

他說的這些話,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神氣還沒完全離去,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就無法言語了,也無法治療了(神失常的話就無能為力了)。疾病最先起於陽,後來進入陰,那麼就要先治療陽,然後再治療陰。浮在表面的疾病就要先治療表症(應該刺它的表)。如果疾病一開始就在陰,直接中臟腑,多數無法治療,所以就不再提它。

風痙。(強直也。)身反折。(反張向後此風症在膀胱經也。)先取足太陽及膕中。(京骨束骨。及委中。)及血絡出血。(又刺浮淺之絡。皆出其血。)中有寒。取三里(若中氣有寒。當取足陽明之三里溫補胃氣而風寒可除也。○此節本在後。)

白話文:

風痙(痙攣,身體僵硬。)身體向後彎曲(反張向後,這是膀胱經的風症。)首先取足陽明經和膕中(京骨束骨和委中穴)。及血絡出血(再刺浮淺的經絡,放出它的血)。(因為)體內有寒氣。取三里穴(如果中氣有寒。應該取足陽明經的三里穴,溫補胃氣,風寒就可以消除。○本段文字應該在後面。)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病在三陽。)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瀉陽邪之實。仍補三陰之不足也。五十九刺法如下文。)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陽症得陰脈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

白話文:

發熱的病症,到了第三天卻發現氣口脈搏已靜止,人迎脈搏卻很浮躁。(病在三陽,即: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依照諸陽五十九刺的位置來針刺,以瀉去陽熱,並讓汗液排出。補充陰液,以補足不足的部位。(瀉陽邪的實,同時補三陰的不足。)如果病人感到全身酷熱,但陰陽脈搏都微弱的狀態,則不要針刺。值得針刺的要趕快針刺。不發汗就讓其腹瀉。所謂不要針刺的,就是有死徵的症狀。(陽症出現了陰脈,所以不應針刺,但觀察後認為可以針刺的,則趕快針刺。)

當急取之。雖不汗出。則邪亦從而泄矣。此言勿刺者。以其脈症相反有死徵也。下文皆然)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少商穴○弦一本作短。)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正氣虛也。)病者溲血。口中乾。(傷其陰也。)一日半而死。

白話文:

當緊急取穴治療。即使不出汗,邪氣也會從而宣洩出去。這裡說不要針刺,是因為脈搏症狀相反,有死亡徵兆。(下文都是這樣)熱病七到八天,脈搏浮動喘息,而且弦緊,要緊急針刺。汗水將會自動流出來。淺刺手的大拇指之間(少商穴。○弦原版本寫成短)。熱病七到八天,脈搏微小。(正氣虛弱。)病人尿血,口中乾燥。(傷及陰液。)一天半就死亡。

脈代者。一日死。(脈要精微論吳氏注。五來一止。七來一止。曰代脈)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氣)喘。且復熱。勿刺其膚。(刺則重傷其氣)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脈躁盛。為將汗之兆。

白話文:

脈搏一個接一個相連不斷,一日就會死。(吳氏注:脈搏五次間斷一次,七次間斷一次,叫做代脈。)熱病已經出汗,但是脈搏仍然急躁,呼吸急促,並且再次發熱。不要刺破他的皮膚。(刺破皮膚會加重他的氣喘。)呼吸急促非常嚴重的人會死亡。熱病經過七天或八天,脈搏不再急躁,急躁不散亂。在此之後的三天內會出汗。如果三天不出汗,四天後就會死亡。從未出汗的人,不要刺破他的皮膚。(脈搏急促、盛大,是將要出汗的徵兆。)

入熱病七日八日而脈猶不躁即有躁意。而力不散大。至不數疾皆正氣衰微。不能鼓動。故當再俟三日。庶得有汗若三日不汗。又逾四日。陰陽不應期當死也。凡若此者。既不得汗。其氣必虛故勿為膚腠之刺。)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邪在膚腠。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得了熱病,七天或八天後脈象仍然不躁,但有躁意,而且身體沒有散發熱氣,也沒有出現其他疾病的症狀,這就代表正氣衰微,無法驅動身體機能。因此,應該再等待三天,看看能否發汗。如果三天後仍然沒有出汗,又過了四天,陰陽失調,就可能要死了。

對於這種情況,即使沒有出汗,體內氣虛,也不要施以針灸。熱病初期,會出現皮膚疼痛、鼻塞、面部充血的症狀,這時候應該針刺皮膚,第一針應該刺入五十九分。因為邪氣還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需要針灸驅散。

肺經病也。當用鑱針以刺五十九穴之皮部。)苛疹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苛疥也軫當作疹鼻上生疹。皆屬於肺。求之於皮。即所以求於肺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火。○按舊釋為補心經火以制金則肺熱自退,然以上諸症。皆屬邪火爍金。治肺不應故瀉心火以泄熱。

白話文:

這是肺經的疾病。應該用鑱針來刺入皮下五十九個穴位。如果鼻子得了皮膚病,就要從肺部來尋找原因。不能從火裡尋找原因。火指的就是心臟。(皮膚病)皮膚病的發生,與肺部有關。所以要從皮部來尋找原因,這樣才能治療肺部疾病。如果刺入這些穴位後仍不見效,那麼就應該從心臟入手來治療。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干唇口嗌。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澀燥澀也。倚身無力也。兼之熱而煩悶唇口與嗌俱乾者。邪在血脈。心經病也。故當用鑱針以刺五十九穴之脈分。膚脹口乾令汗出。亦皆脈病。求之於脈即所以求於心也。

白話文:

熱病先全身麻木不適,且發熱。煩躁不安,口脣與咽喉乾燥。刺取脈分。用第一針刺五十九穴。皮膚浮腫,口乾。出現冷汗。在心中尋找脈象,沒有找到。在水髒中尋找脈象。水髒就是腎臟。

(注:澀燥是乾燥的意思,倚是身體無力。同時出現這種燥熱,煩悶,口脣與咽喉都乾燥的情形;邪氣在血脈中,是心經病變。所以應該用鑱針刺五十九穴的脈分。皮膚浮腫,口乾使汗出,亦都是脈病。如果在脈中尋找脈象,就是為了在心中尋找脈象。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水。水旺足以制火。而心熱自退矣。)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邪在膚肉脾經病也。當用員利針以刺五十九穴之肉。分也,若目眥青者。木氣乘土。亦為脾病。求之於肉即所以求於脾也。

白話文:

如果針刺這個部位沒有效果,就要考慮水旺來制火,那麼心裡的燥熱自然就會消退。)熱病咽喉乾燥,多喝水,容易受驚嚇,躺著起不來。屬於皮膚肌肉的疾病,以第五十九個穴位用圓利針刺入。眼白發青,是肝氣侵犯脾臟。找不到具體病因,就從肝臟找原因。

(疾病在皮膚肌肉,脾經有病,應使用圓利針刺入第五十九個穴位的肌肉中。如果眼白發青,是肝氣侵入脾臟,也是脾臟有病。在肌肉中找到病因,也就是在脾臟中找到病因。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補。其肝木。木能勝土而脾熱當自平矣。)熱病面青。(肝色。)腦痛。(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巔。)手足躁。(木病在四未。)取之筋間。(筋結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用鋒針瀉其四逆等症。)筋躄。(足不能行。)目浸。(淚出不收。)索筋於肝不得。

白話文:

如果扎針於這個部位而沒有效果。則當用補法。肝屬木。木能勝土。脾熱自然就會平息。熱病面青。(肝色。)腦痛。(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頭頂。)手足躁動。(肝病在四肢。)在筋結之間取穴。(用鋒針治療四逆等症狀。)筋躄。(足不能行走。)目浸。(淚流不止。)循肝經尋找筋結,但找不到。

索之金金者肺也。(此皆肝病。其合在筋。故但求之於筋。即所以求於肝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補其肺金。金能勝木。而肝熱可平矣。)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鋒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此皆心經病也。若陽極陰虛而病癲疾發為血餘。

白話文:

因肺主金,如果出現肺部疾病,可以直接找到筋脈。(肺和肝的病機相同,因此,肝病應該在筋脈上尋找病因,然後治療肝病。如果嘗試治療後,還是沒有效果,就需要補肺金,金可以抑制肝木,這樣肝熱就可以平息了。)發熱,驚厥不止,發出怪叫,瘋狂不休。治療時,在病人脈絡的第四個針孔刺入(鋒針),迅速瀉去多餘的熱,癲癇病症狀就能消除。拔取血於心臟沒有效果,(應該)拔取腎臟之水。(這些都是心經的疾病。陽盛陰虛導致癲癇病發作,並出現血液積聚。)

故毛髮亦去。心主血脈。求之於血即所以求於心也。如刺此而不得效。當補腎水以制火。真陰自復矣。)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腎經之病。故當用鋒針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其不食者。陰邪盛也。

白話文:

所以毛髮也會脫落。心臟主導血脈。從血氣上尋找病因,也就是從心臟上尋找病因。如果扎這個穴位沒有效果。應該滋補腎水以控制火氣。陰氣自然恢復。熱病時身體沉重,骨骼疼痛,耳聾,喜歡閉著眼睛。從骨骼取穴,用第四根針刺第五十九椎分。骨骼疾病不能飲食,牙齒呈黑色,從腎臟尋找病因,沒有找到。所以,索取土,土指脾臟。(腎經疾病。所以應該用鋒利的針刺第五十九椎分。不吃東西的人。陰邪之氣盛也。)

齧齒。耳青皆為腎病腎屬水。其合在骨。故但求之於骨。即所以求於腎也。如刺此而不得效當補。脾氣之肉分。則土能勝水。而腎邪可平矣。)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寒者。(陰勝之時)熱在髓死不可治,熱病頭痛顳顬目瘛脈痛。(足少陽脈連目脈抽掣而痛。

白話文:

  1. 齧齒(牙齒受到侵蝕)、耳青(耳朵發青)都是腎臟疾病的症狀,腎臟屬水,其精華在骨骼,所以只要治療骨骼疾病,就是治療腎臟疾病。如果針灸治療齒齦疾病無效,應該補脾氣的肌肉,因為脾胃屬土,土能克水,可以平息腎臟的燥熱。

  2. 熱病患者不知道疼痛,耳聾、不能自如地閉合嘴巴,乾燥,陽氣過盛、陰氣較寒,(陰氣旺盛的時候)熱氣侵入骨髓,無法治癒。

  3. 熱病頭痛、太陽穴和眉毛疼痛、脈搏疼痛(足少陽膽經與眼睛相連,脈搏抽搐而疼痛)。

)善衄。(鼻血)厥熱病也。(熱逆於上。)取之以第三針。(鍉針也)視有餘不足。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腧。(脾胃二經之俞太白陷谷)及下諸指間。(又如膀胱束骨。膽臨泣。詳在後。)索氣於胃胳得氣也。(胳當作絡。陽明之絡曰豐隆,別走太陰故取此可以得氣。

白話文:

  1. 鼻子經常出血是熱病引起的。熱逆於上,用第三針刺絡放血,以觀察血量的多少。

  2. 熱病病人身體沉重,腸中熱盛,用第四針刺絡放血,取穴在脾胃二經的俞穴太白和陷谷。

  3. 也可以在下肢諸指間刺絡放血。例如,膀胱經的束骨穴、膽經的臨泣穴等。

  4. 用豐隆穴來尋找胃經的氣血,因為陽明經的絡脈叫豐隆,它別走太陰經,所以刺豐隆穴可以搜求到胃絡之氣。

)熱病挾臍急痛。(腎經所行)胸脅滿。(脾經所行。)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裡。(少陰太陰之脈俱上絡咽嗌。即下支所謂廉泉也。)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三陰交。)以止之。

白話文:

  1. 熱病併發臍下的劇烈疼痛。(腎經經過之處)胸脅飽滿。(脾經經過之處)要在湧泉穴和陰陵泉穴用第四針刺入,並沿著喉嚨刺入。(少陰太陰之脈都向上聯絡咽喉,也就是下頜骨下方的廉泉穴。)

  2. 熱病且汗出,脈搏調順。可以發汗的取魚際穴、太淵穴、大都穴、太白穴。瀉出則熱退。補之則會汗出。汗出太多,取內踝上橫脈(三陰交穴)刺入以止汗。

(寒熱病篇。臂太陰可汗出一節當參看。)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汗不得出。面戴陽者。皆陰不足也。

白話文:

發熱的病症已經出汗,但脈搏依然躁動劇烈。這是陰脈極盛。如果出汗,脈搏平靜,則能活。發熱的病症,脈搏依然躁動劇烈,但是不出汗。這是陽脈極盛。如果脈搏躁動劇烈,出汗,脈搏平靜,則能活。發熱的病症中,有九種情況不能針刺。第一種是汗不出,顴骨發紅,嘔吐,這種情況會死。(汗不出、面部發紅,這些都是陰氣不足的緣故。)

歲屬邪犯陽明胃虛甚也)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脾衰)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目不明。臟腑之精氣竭也。熱不已。表裡之陰氣竭也。)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邪傷脾藏也。)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邪盛陰傷也。)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心肝脾腎之脈皆繫於舌本。

白話文:

一、年紀大的人,陽明胃氣虛弱,邪氣侵犯。二、泄瀉,腹部脹滿厲害的。會死(脾氣衰弱)。三、眼睛看不清楚,熱勢不退的。會死(眼睛看不清楚,是臟腑精氣耗竭;熱勢不退,是表裡陰氣耗竭)。四、老人和嬰兒,發熱且腹部脹滿的。會死(邪氣損傷脾臟)。五、汗不出,嘔吐下血的。會死(邪氣盛,陰氣受傷)。六、舌根腐爛,熱勢不退的。會死(心肝脾腎的經脈都繫於舌根)。

舌本爛。加之熱不已。三陰俱損也)七曰咳而衄。(邪在肺。)汗不出。(或)出不至足者死。(真陰潰竭也。)八曰髓熱者。死。(邪入最深。乃為髓熱腎氣敗竭也。)九曰熱而痙者死。(熱極生風)腰折瘛瘲。(抽掣)齒噤齘也。(牙關不開曰噤。切齒。曰齘。皆痙之謂也。

白話文:

舌頭根部糜爛。加上熱勢不退。三陰經虛損。七、咳嗽而鼻出血。(邪氣在肺。)汗不出。(或)汗出不到腳者死亡。(是真陰耗竭。)八、髓熱的,死亡。(邪氣侵入最深的地方。因而導致髓熱,腎氣衰竭。)九、發熱而痙攣的,死亡。(熱極則生風。)腰部彎曲,半身不遂。(抽搐。)牙關緊閉,切齒。(牙關緊閉叫噤。磨牙叫齘。都是痙攣證狀。)

○齘音解。)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六經井穴。)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此言。本節之後各一穴也。如手經則太陽之後谿。少陽之中渚。陽明之三間。少陰之少府。左右共八痏也。足亦如是者。太陽之束骨。少陽之臨泣。陽明之陷谷。

白話文:

齘音解:所謂五十九刺,就是兩手外側和內側各三個,總共有十二個穴位(六經井穴)。五個手指之間各一個,總共有八個穴位。腳也一樣。(在這裡,每個子節之後都是一個穴位,比如手經,太陽經之後是谿穴,少陽經之後是渚穴,陽明經之後是三間穴,少陰經之後是少府穴。左右兩側總共有八個穴位,腳也一樣。太陽經之後是束骨穴,少陽經之後是臨泣穴,陽明經之後是陷谷穴。

太陰之太白。左右又共八穴也)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五處承光通天。)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自上星之次向後。去中三寸兩邊各五。即足少陽之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共十穴也)耳前後。口下者各一。(聽會完骨承漿。共五穴)項中一。(啞門)凡六痏巔上一。

白話文:

太陰經的太白穴,左右加起來共有八個穴位。從髮際進入一寸,左右各三分,一共有三個穴位。總共有六個穴位。(五處承光通天。)再從髮際進入三寸,左右各五個穴位。總共有十個穴位。(從上星的穴位開始向後,距離中間三寸,兩側各五個穴位。也就是足少陽經的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共有十個穴位)耳朵前後,嘴巴下面的各一個穴位。(聽會、完骨、承漿。總共有五個穴位)頸項中間一個穴位。(啞門)總共有六個穴位,頭頂上一個穴位。

(百會)囟會一。髮際一。(前髮際神庭後髮際風府。凡二痏。)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按此篇熱病五十九俞。與素問水熱穴論熱病五十九俞惟十八穴相合。其餘皆異。然本篇所言者。多在四肢。蓋以瀉熱之本也。水熱穴論所言者。多隨邪之所在。蓋以瀉熱之標也當總求二篇之義。

各隨其宜而取用之。)

白話文:

百會穴在囟門的會合處,頭髮的前端。前髮際在神庭穴,後髮際在風府穴。共有兩個穴位。廉泉穴有一個穴位,風池穴有兩個穴位。天柱穴有兩個穴位。

(注意:本文中提到的「熱病五十九俞穴」與《素問》水熱穴論中的「熱病五十九俞穴」只有十八個穴位是相同的,其餘的穴位都不一樣。這是因為本文中提到的穴位大多在四肢,用於瀉熱的根本。而《素問》水熱穴論中提到的穴位大多是根據病邪所在而確定的,用於瀉熱的標誌。因此,需要綜合考慮兩篇文章的內容。)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隱白)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此二經有血絡者刺去其血。)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關衝)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照海穴)

白話文:

如果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取足太陰經大指之端(隱白穴)。血絡血絡如果寒,就留針。如果熱,就快速刺刺出血。氣下降了就停止針刺。如果心疝突然疼痛可以用還用足少陰經和足厥陰經。盡量刺入到血絡。(這兩個經脈有血絡的,刺出血。)在咽喉的腫痛,舌頭捲曲。口中乾燥煩躁,心中疼痛。手臂內側疼痛,疼痛難以達到頭部。可以用關衝穴。如果眼睛充血疼痛。從內眼角開始取足少陰經的陰蹺穴(照海穴)。

癃。取之陰蹺。及三毛上。(肝經大敦。)及血絡出血。(腎與膀胱為表裡肝經行於少腹故當取此二經。若其有血絡者皆刺出血。)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蠱。如犯蠱毒脹悶也。馬注怚。疑當作疽類經注怚當作胎。

白話文:

癃。治療部位在陰蹺穴和三毛穴上方。(肝經的大敦穴。)並刺破出血絡。(腎臟和膀胱為表裡,肝經在小腹運行,所以應該選擇這兩個經絡。如果有出血絡,都應刺出血。)男性的症狀像蠱毒,女性的症狀像胎動。身體腰脊像是分解開來,不想吃東西。首先取湧泉穴刺出血。觀察跗穴上,脹盛的地方。大都見到血。(蠱毒。就像染上了蠱毒,感到悶脹。馬注:怚這個字,懷疑應該寫成疽類經注:怚這個字應該寫成胎。)

如蠱如胎無是病而形相似也,身體腰脊如解。倦散不收也。跗上足面也。以陽明經為言。凡其盛者。皆當刺出其血。)

白話文:

如蠱如胎不屬於疾病,而是身體形狀相似的病症,身體和脊椎像分離一樣,倦怠散漫,不集中。跗:足背。上述記述,是指陽明經而言。凡是盛大的病症,都應該刺出其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