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一 (5)
卷一 (5)
1. 靈樞經水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一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
白話文:
足陽明穴。是五臟六腑的精華聚集之處。它的經脈粗大,氣血飽盛,充滿熱力。針刺此穴,不取深就不會分散經氣,也不留針就能使經氣疏通。足陽明穴針刺的深度為六分,留針十分鐘。足太陰穴針刺的深度為五分,留針七分鐘。足少陽穴針刺的深度為四分,留針五分鐘。足太陰穴針刺的深度為一分,留針四分鐘。足少陰穴針刺的深度為二分,留針三分鐘。足厥陰穴針刺的深度為一分,留針二分鐘。手上的陰陽穴,接受氣的方式比較容易,氣的流動很快。
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一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白話文:
針刺的深度,都不超過二分;留針的時間,都不超過一次呼吸的時間。針刺的深淺、大小、肥瘦,用心地觀察,稱之為遵循自然的法則。灸法,灸燃一次就夠了。灸超過這個時間,就會產生惡火,導致骨頭乾枯,脈絡澀滯。針刺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傷及元氣。
2. 靈樞脈度
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
白話文:
手上的六條陽經,從手到頭,長五尺,五乘六為三十丈;手上的六條陰經,從手到胸中,長三尺五寸,三乘六為十八尺,五乘六為三十尺,合計為二丈一尺。
腳上的六條陽經,從腳上到頭,長八尺,六乘八為四十八尺;腳上的六條陰經,從腳到胸中,長六尺五寸,六乘六為三十六尺,五乘六為三十尺,合計為三丈九尺。
蹺脈從腳到眼睛,長七尺五寸,二乘七為十四尺。
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白話文:
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條加起來是九尺。總共加起來是一十六丈二尺。這是氣運行的大通道。經脈在內,分叉橫向走行的是絡脈。絡脈的分支是孫脈。邪氣盛而血運疾速,就要刺血治療。邪氣盛就瀉血,邪氣虛就要喝藥來補益。
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男子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女子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也。)
白話文:
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起於然谷骨之後。沿小腿內踝上緣向上,直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向上沿著胸腔內側,進入缺盆穴。向上走出人迎穴之前,進入頄穴。屬目內眥,合於太陽經的陽蹺脈而向上行。氣血互相交匯,則眼睛潤澤。氣血不能濡養,則眼睛閉合不全。男子多以外側為經,女子多以內側為經。當數的為經脈,不當數的為絡脈。(男子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女子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
3. 靈樞四時氣篇
飧泄(完穀不化也。)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凡手足之外廉。皆屬陽。經手足之內廉。皆屬陰經。)徒㽷(水同)先取環谷下三寸。(有水無風。故曰徒水。環谷。無所。考或即環跳穴。今曰環谷下三寸。
白話文:
飧泄(大便稀溏,且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治療時應滋補下焦三陰的精氣。選擇陰陵泉穴治療。留針時間長一點。熱症才能緩和停止。如果轉筋發生在陽經,就治療陽經;如果轉筋發生在陰經,就治療陰經。針刺時,下手要迅速果斷。(凡手足的外側面,都屬陽經。手足的內側面,都屬陰經。)徒㽷(水同)穴,先取環谷穴下三寸之處。(水壓強大,有其水勢,卻無風,所以稱之為徒水。環谷穴,要怎麼取呢?找不到。考證:環谷穴可能就是環跳穴。現在說環谷穴,是環跳穴下三寸)。
當作風市穴。)以鈹針針之。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飲閉藥。(小便閉。須飲通閉之藥以利其水。)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溫補胃氣。則寒濕散。)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言大便不通者。由於邪氣之盛。則瀉之。由於正氣之虛。則補之。)癘風者。
白話文:
當風市穴被當作治療中暑的穴位時。使用鈹針刺入穴位。每隔一天刺一次。把邪氣逼出來後才停止。飲用治療小便閉塞的藥物。(小便不通。必須服用治療小便閉塞的藥物來利尿。)患有痹症而沒辦法去除。因為是長期受寒而引起的。突然刺入三里穴。(溫補胃氣。那麼寒濕就會散去。)大腸中不通暢。刺入三里穴。如果邪氣盛行就瀉下。如果正氣虛弱就補益。(說的是大便不通的人。是因為邪氣旺盛。那就瀉下。是因為正氣虛弱。那就補益。)患有癘風的人。
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癘音癩即大風也。素問長刺節論骨空論皆有刺法。)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氣海)巨虛上廉三里。小腹控睪。(音皋)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
白話文:
直接刺患處的腫瘤。刺完後,再用銳針刺腫瘤處。將腫瘤內的膿血排出,腫瘤才會消失。 平時吃正常食物,不要吃別的食物。(癘,音同癩,指大風病。素問長刺節論、骨空論中都有刺法。)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息不能久立,邪氣在大腸。針刺肓之原(即氣海穴),巨虛穴上三寸、三里穴。小腹腫大,牽引腰脊,向上衝擊到心,邪氣在小腸。
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氣海。散臍腹之結。)刺太陰以予之。(補肺經之虛。)取厥陰以下之。(瀉肝經之實。)取巨虛下廉以去之。(下巨虛。小腸之所屬。)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善嘔。
白話文:
連睪系統屬脊部。貫穿肝肺,聯絡心臟系統。氣盛則會發生厥逆,向上衝擊腸胃,燻灼肝臟,散佈於肓部,聚集於臍部。所以取肓原穴來疏散氣結。(刺氣海穴,疏散臍腹部的氣結。)刺太陰經穴以補足之。(補充肺經的虛弱。)取厥陰經穴以下瀉之。(瀉出肝經的實熱。)取巨虛穴的下廉處來去除病邪。(巨虛穴在下腹部,是小腸所屬的部位。)按壓其經過的經絡以調整之。善於嘔吐。
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心虛貌)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側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閉止也。)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其指膽胃兩經。)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
白話文:
嘔吐有苦水,長長地嘆息,心中憂慮不安。(心虛的樣子)恐怕有人要來抓他,邪氣在膽。逆氣在胃。膽汁瀉下,就會口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苦水。所以說嘔吐是膽汁所致。取足三里以下穴位,使胃氣下行。側刺少陽膽經血脈,以阻止膽汁上逆。(阻止之意。)再調整身體的虛實,以消除邪氣。(其是指膽經和胃經。)飲食無法下嚥,膈膜堵塞不通。邪氣在胃脘,在上脘,就刺抑而下之。
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三焦下輸出於委陽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也。)取之太陽大絡。(飛揚)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白話文:
疼痛通常在腹部下方。則按摩該穴位,就能使疼痛散去。小腹腫痛,小便不通,是邪氣在三焦交結,三焦的下端與委陽穴及足太陽經的正中相連線,進入膀胱經,交結了下焦。取足太陽經的大絡治療(飛揚)。查看它的絡脈與厥陰經的絡脈相交結,而且有血滯的地方,腫脹到胃的部位,取三里穴治療。
4. 靈樞五邪篇
(此論五臟之邪)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臂。(一作背)取之膺中外俞。(雲門中府等穴。)背三節之旁。(肺俞○一本三節下有五節二字)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按其處覺快爽者是穴。)取之缺盆中(胃經穴。)以越之。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
白話文:
如果邪氣在肺部,則會出現皮膚疼痛、寒熱交替、上氣喘息、汗出、咳嗽時牽動肩背。治療時,應在膺中部位的外俞穴(如雲門、中府等穴)取穴,以及背部三節旁(肺俞穴)取穴。用手指快速按壓這些穴位,如果感覺到輕鬆爽快,則在此處刺針。另外,還可以在缺盆穴(胃經穴)取穴,以疏通經絡。
如果邪氣在肝部,則會出現兩脅部疼痛、寒中、惡心嘔血等症狀。
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刺肝經血絡外見者。)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音徹)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脾胃之邪氣皆盛。)若俱不足。
白話文:
做了好事還控制飲食。這時腳腫了。從腿部取血以引導到脅部以下。補益足三里穴以溫暖胃部。取血脈用以散除惡血。(刺肝經血絡外露者。)取耳朵之間的青脈以消除掣痛。(音徹)病邪在脾胃的話,就會出現肌肉疼痛。陽氣過多,陰氣不足,那麼就會感到中熱善飢。陽氣不足,陰氣過多,那麼就會感到中寒。腸鳴腹痛。陰陽都過多。(脾胃的病邪氣都很盛。)如果都不足。
(脾胃之正氣皆虛)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應補應瀉。皆當取手厥陰俞太陵少陰俞神門)
白話文:
脾胃的正氣虛弱了,就會出現既有寒證又有熱證的情況。這時,都可以用三里穴來調整。邪氣在腎,就會出現骨痛、陰痹的病症。陰痹就是按壓時沒有感覺。還會出現腹脹、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常頭暈的情況。治療時,取湧泉穴和崑崙穴。觀察有血色的地方,全部刺入針灸。邪氣在心,就會出現心痛、喜樂悲傷、時常頭暈目眩的情況。還要觀察有無餘氣或不足的跡象,然後根據情況來調整。應該補的時候就補,應該瀉的時候就瀉。都可以選擇手厥陰俞穴、太陵穴、少陰俞穴和神門穴。
5. 靈樞寒熱病篇
(此主外感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邪在外。故畏於近席。)毛髮焦。鼻槁臘。(音昔干也。)不得汗。取三陽之絡。(太陽經飛揚穴。)以補手太陰。(太淵),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俱刺絡穴。)補足太陰。以出其汗。(大都太白),骨寒熱者。
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少陰之絡。(大鐘)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寒而厥。)
白話文:
皮毛遇到寒邪而發熱的人,不可貼近席子。(邪氣在外,所以害怕靠近席子。)毛髮焦枯。鼻孔像臘塊一樣乾枯。(音同「夕」乾燥也。)不出汗。取太陽經的絡穴(飛揚穴),以補強手太陰經(太淵穴)。肌肉遇到寒邪而發熱的人,肌肉疼痛。毛髮焦枯而嘴脣像臘塊一樣乾枯。不出汗。取下肢三陽經的絡穴,以去除其淤血。(均刺絡穴。)補強手太陰經,以使其出汗。(大都、太白穴)。骨頭遇到寒邪而發熱的人,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白話文:
身體受到損傷,流了很多血。加上受到風寒,好像東西掉落身體裡面一樣,四肢無力無法收縮。這種情況稱為體惰。要取小腹臍下三指寬的地方,這裡是陽明太陰。臍下三寸的地方是關元。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迎逆也。陽邪逆於陽經而為頭痛胸滿者。當刺足陽明人迎穴。)暴喑氣梗。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癉(熱也)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總結上文五穴。
白話文:
-
頭痛,陽明經症狀。胸悶不能呼吸。取人迎穴。(迎逆也。陽邪逆於陽經而為頭痛胸滿者。當刺足陽明人迎穴。)
-
突然失聲,氣息堵塞。取扶突穴。讓舌根出血。
-
突然耳聾,頭昏眼花,耳目不明。取天牖穴。
-
突然抽搐頭暈,四肢無力。取天柱穴。
-
突然發燒,肝肺相互搏鬥,鼻口出血。取天府穴。
以上五種疾病,被統稱為「天牖五部」。
天牖五部者舉一穴以統前後上下而言也。)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商陽二間三間皆治齒痛。)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地倉巨髎等穴。
白話文:
天牖五部是指用一個穴位來統治前後上下。手臂陽明經有進入頄遍及牙齒的,名叫大迎穴。下牙齲齒,取之於手臂。(商陽穴和二間、三間穴都能治療牙痛。)惡寒時補之,不惡寒時瀉之。足太陽經有進入頄遍及牙齒的,名叫角孫穴。上牙齲齒,取穴在鼻與頄的前方。疾病剛發生時,脈象盛。脈盛則瀉之。脈虛則補之。另一種說法是取穴在鼻外。(地倉穴、巨髎穴等穴位。)
)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蓋不足。反者益甚。其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王枕穴)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
白話文:
足陽明經有從鼻子出發進入臉部的分支,叫做懸顱,它與嘴巴相通,屬於眼睛的本經。如果發現眼睛有問題,可以通過刺激懸顱來治療。如果眼睛有過多症狀,就減少刺激,如果眼睛症狀不足,就增加刺激,過度刺激會使症狀加重。足太陽經有從頭部穿過進入腦部的分支,叫做眼系,它是眼睛的本經。如果頭部和眼睛疼痛,可以通過刺激脖子後面的兩條肌肉之間的王枕穴來治療,這裏是眼系的出入口。陰蹺陽蹺經是陰陽交匯的地方,陽氣進入陰經,陰氣進入陽經,交匯於眼睛的銳眥。陽氣旺盛的時候,眼睛會睜大。
陰氣盛則瞑目。熱厥。(陽邪有餘陰氣不足)取足太陰(補)少陽。(瀉)皆留之。寒厥。(陰邪有餘陽氣不足。)取足陽明(補)少陰。(瀉)皆留之。(此言補脾胃二經以實四肢。瀉水火二經以泄邪氣。)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
白話文:
陰氣旺盛時閉著眼睛,熱氣衝腦,病邪有餘而正氣不足),強行取用太陰(補)、少陽(瀉)的經絡,都要讓氣血留在身體裡。
寒氣衝腦,病邪有餘而正氣不足),強行取用陽明(補)、少陰(瀉)的經絡,都要讓氣血留在身體裡。(這裡說的是補益脾胃二經以充實四肢。瀉出水火二經以宣洩邪氣。)
舌頭伸展,流口水,煩躁不安,取用少陰經的氣血。
發冷戰慄、鼓起腮幫子,汗出不暢,肚子脹。
煩悗。取手太陰。(此二節。皆兼寒熱二厥言。)刺虛者。刺其去也。(乘其氣之去而隨之如候呼內針也。)刺實者。刺其來也。(乘其氣之來而迎之。如候吸內針也。)
白話文:
煩悶、憂鬱症。取手太陰經。(這兩節中都兼指寒厥和熱厥。)刺虛症時,刺之於虛症消除時。(趁著其氣離去時,跟著它,就像候吸內針法一樣。)刺實症時,刺之於實症將要發作時。(趁著其氣將要發作時迎著它,就像候呼的內針法。)
五臟。身有五部。(言五臟在內要害繫於外者有五。)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此即刺癰之法)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面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此三節當與刺熱篇參看)臂太陰可汗出。
白話文:
五臟。身體有五種重要的部位。(意思是指五臟在內部,但與外部相連接的有五種部位。)伏兔是一個部位。腓二是兩個腓部位。(腓,指小腿。腓,指大腿後面。)背是第三個部位。五臟的腧穴是第四個部位。項是第五個部位。這五個部位如果有癰疽,就會死亡。(這是刺癰的方法。)疾病始於手臂,先取手陽明太陰穴,然後發汗。疾病始於頭面,先取項太陽穴,然後發汗。疾病始於足脛,先取足陽明穴,然後發汗。(這三節應與《刺熱篇》參看。)臂太陰穴可以發汗。
(取魚際太淵)足陽明可汗出(取內庭陷谷)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陰陽平而汗自止也。當與熱病篇熱病而汗且出一節參看。)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針已中病。即當去針。)不中而去則致氣。(針未中病而去針邪氣仍致。)精泄則病甚而恇。
(病益甚而恇羸也。)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白話文:
(取魚際太淵)足陽明經可以發汗(取內庭陷谷)所以取陰經而發汗嚴重的(針灸)止之於陽經(取陽經而發汗嚴重的(針灸)止之於陰經(陰陽平合.汗自止也可參考熱病篇熱病而汗且出這一節)。凡是針刺時造成傷害.針未刺到病竈而不除去.則精氣會泄漏(針已刺中病.就應該除去)。針未刺至病竈而去除,則會導致元氣(針未刺中病而去除邪氣仍會產生)。精氣泄漏則病情加重而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