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中氣穴。則針遊於巷。(巷。街也。氣脈相通之義)中肉節。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白話文:

治療中氣穴,針灸需在穴位周圍遊走(「巷」指穴位周圍的經絡區域,氣脈在此相通)。如果針刺到肌肉組織(「肉節」指肌肉的結節部位),則會引起皮膚疼痛。補瀉方法運用錯誤,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針刺到筋,則筋會鬆弛,邪氣無法排出,反而與正氣相互糾纏,無法去除,邪氣還會反覆內侵。這是因為用針方法不當,將順行的經絡誤認為逆行所致。

2. 靈樞根結篇

太陽為開。(謂陽氣發於外,為三陽之表也。)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折,損傷也。)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消瘦干苦之謂。)陽明為闔。(謂陽氣蓄於內,為三陽之裡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謂胃氣不行。)邪氣居之矣。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裡之間,可出可入,如樞機也。)樞折,即骨徭而不安於地。骨徭者,節緩而不收也。太陰為開。(居陰分之表也。)開折,則倉廩無所輸。(不運行也。)膈洞。(膈,隔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也。)厥陰為闔。(居陰分之裡也。)闔折,即氣絕而喜悲。(肝傷,則肺氣乘之也。)少陰為樞。(居陰分之中也。)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下焦不通也。○素問,陰陽離合篇與此略同。)

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剽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者,氣滑則出疾(言其出針宜速),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剽悍滑利也。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正氣衰也),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

調其虛實(既刺之後,防其驟虛,故宜調之也。)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補瀉反施,乃為之逆,不知逆順,則真氣與邪氣相搏,病必甚也),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闢,皮膚薄者,毛腠夭膲,子之死期。(㒤醜涉切,畏怯也。辟邪,澼不正也。薄著,瘦而澀也。夭,短折也。)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白話文:

太陽經脈主導身體的開合(指陽氣向外發散,是三陽經脈的表層)。如果這個開合功能受損,就會導致肌肉關節鬆弛,然後突然生病(損傷的意思)。鬆弛是指皮膚肌肉消瘦乾枯。(陽明經脈)主導身體的關閉(指陽氣蓄積在內,是三陽經脈的內層)。如果這個關閉功能受損,就會導致氣息無法停留在體內,產生痿軟無力的疾病。無法停留在體內,是因為真氣積滯,胃氣無法正常運行,而讓邪氣入侵。少陽經脈主導身體的樞紐(指陽氣在表層和內層之間,可以出也可以入,像門軸一樣)。如果這個樞紐功能受損,就會導致骨骼搖晃而不穩固。骨骼搖晃是指關節鬆弛而無法收縮。太陰經脈主導身體的開合(位在陰經的表層)。如果這個開合功能受損,就會導致身體無法正常運送營養物質,產生胸腹脹滿,以及飲食無法消化,吃進去又從喉嚨吐出來的症狀。厥陰經脈主導身體的關閉(位在陰經的內層)。如果這個關閉功能受損,就會導致氣息衰竭而感到悲傷(肝臟受損,肺氣就會趁虛而入)。少陰經脈主導身體的樞紐(位在陰經的中間)。如果這個樞紐功能受損,就會導致脈搏結滯而不順暢(下焦不通暢)。

達官貴人,這些享有豐厚俸祿的人,通常身體嬌嫩脆弱,肌肉軟弱無力,但是血液循環快速且流動順暢。為他們針灸時,出針的速度快慢、針刺的深淺、用針的粗細大小,必須依照他們體內的氣息狀況來判斷。如果氣息流動快速,出針速度就要快;如果氣息流動緩慢,出針速度就要慢。如果氣息強盛,針就要用細的並且刺入淺;如果氣息流動緩慢,針就要用粗的並且刺入深。刺入深的要留針久一點,刺入淺的要迅速出針。由此看來,替平民百姓針灸,可以刺入深一點並留針久一點,替達官貴人針灸,則要輕微刺入並慢慢出針,這些都是因為他們體內的氣息流動快速且強盛。如果身體的精氣不足,但病邪之氣卻很強盛,這是邪氣佔上風,要趕快把邪氣洩掉。如果身體的精氣很充足,但病邪之氣卻不強盛(是正氣衰弱),要趕快把正氣補足。如果身體的精氣不足,病邪之氣也不足,這是陰陽兩虛的狀況,不可針刺。如果針刺,會讓身體更加虛弱。更加虛弱的話,陰陽兩氣都會耗竭,氣血也會耗盡,五臟也會變得空虛,筋骨骨髓也會乾枯,年老的人會因此喪命,年輕力壯的人也會無法復原。如果身體的精氣充足,病邪之氣也很強盛,這是陰陽兩氣都過盛,要趕快把邪氣洩掉。

要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況(針刺之後,要預防身體突然虛弱,所以要調整)。所以說:有多餘的就要洩掉,不足的就要補足,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如果針刺時不了解順逆的道理,真氣和邪氣就會相互衝擊(補瀉的方式相反,就是逆,如果不了解順逆,真氣就會和邪氣相互衝擊,病情一定會加重)。如果病邪已經滿溢了,卻還用補的方法,就會導致陰陽兩氣四處散溢,腸胃也會脹滿腫大,肝臟肺臟會腫脹堵塞在體內,陰陽之氣錯亂。如果身體虛弱,卻還用洩的方法,就會導致經脈空虛,氣血耗盡,腸胃虛弱畏縮,皮膚薄弱的人,皮膚上的毛孔就會乾澀收縮,距離死亡就不遠了。所以說,用針的重點,在於了解如何調整陰陽。調整好陰陽,身體的精氣就會充沛發亮。結合身體的形狀和氣息,讓精神內斂穩藏。所以說:高明的醫生能調和氣息,中等的醫生會擾亂脈象,下等的醫生會使氣息斷絕而危及生命。所以說:下等的醫生,不可以不謹慎小心。一定要詳細了解五臟變化的疾病,五脈的反應,經絡的虛實狀況,皮膚的柔軟和粗糙,然後再進行針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