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靈樞壽天剛柔篇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陰病在陰分)刺陰之滎輸。(如手太陰經魚際大淵也)病在陽之陽者。

白話文: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

在陰分中還有陰。在陽分中還有陽。審慎地認識陰陽。刺針的方法就有依據。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探求疾病的根源。刺針的方法就合理。

謹度病端。與時相應。

謹慎地推斷疾病的症狀。與時令相適應。

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

內在的病理變化符合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外在的病理變化符合筋骨皮膚的生理解剖特點。

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

所以內在有陰陽,外在也有陰陽。

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

在內臟中。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在外體中。筋骨屬陰。皮膚屬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陰病在陰分)刺陰之滎輸。(如手太陰經魚際大淵也)病在陽之陽者。

所以說陰分屬陰的病,要刺陰經的滎輸穴。(如手太陰經的魚際、大淵穴)陽分屬陽的病,

(陽病在陽分)刺陽之合(如手陽明經曲池也)病在陽之陰者。(陽病在陰分。)刺陰之經。(如手太陰經經渠。其氣正盛。即陰中之陽也)病在陰之陽者。(陰病在陽分)刺絡脈。(如手陽明偏歷也)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病陰陽俱病。命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

白話文:

如果陽證在陽經,就刺陽經的合穴(比如手陽明經的曲池穴),病情在陽經的陰分。如果陽證在陰經,就刺陰經的經穴(比如手太陰經的經渠穴)。其氣正盛,就是陰中的陽。病情在陰經的陽分。如果陰證在陽經,就刺絡脈(比如手陽明的偏歷穴),所以說病情在陽經的叫做風,病情在陰經的叫痹,陰陽兩經都有病,就叫風痹。有的病情有形而沒有疼痛的。

陽之類也。(病淺在外。)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病深在內。)無形而痛者。其陽完(固也)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凡表裡虛實其治皆然)陰陽俱動。(表裡皆病)乍有形。乍無形。(往來不常)加以煩心。

白話文:

陽性疾病的種類。(疾病淺顯在外。)無形而疼痛的屬於陰性疾病的種類。(疾病深藏在內。)無形而疼痛的。(陽氣充足)而陰氣傷了它。趕緊治療陰氣,不要攻伐陽氣。有形而不疼痛的,陰氣充足而陽氣傷了它。趕緊治療陽氣,不要攻伐陰氣。(凡是表裡虛實的治療方法都是如此)陰陽同時受損。(表裡俱病。)時而有形,時而無形。(往來不常)再加上煩躁的心。

命曰陰勝其陽。(陰病甚於陽也。)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若求其在表。而里亦病求其在裡。而表亦病。此以陰陽並傷故曰不表不里治之為難。形將不久矣。)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病九日者。

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哀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白話文:

我們稱之為陰勝於陽。(陰證比陽證嚴重。)這是指病症既不在體表,也不在體內。這種情況維持不久。(如果認為病症在外,體內也有病;如果認為病症在內,體表也有病。這是因為陰陽都受傷了,所以說既不在體表,也不在體內。治療起來很困難,情況危急。)感受風寒會損傷形體。憂愁恐懼憤怒會損傷氣。氣傷臟腑,於是臟腑生病。感受寒邪會損傷形體,於是形體生病。感受風邪會損傷筋脈,於是筋脈生病。這是形氣內外相互影響的結果。病程九天的。

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寒痹之留於經者。刺後使內熱也)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音凱)賁響。(腸胃雷鳴。)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此明上文刺寒痹者內爇之法)

白話文:

刺營使營出血。刺衛使衛出氣。刺患寒痹的人,身體會發熱。(寒痹留在經絡中,刺後使內熱)營生病的狀況是,寒熱少氣,血氣上下運行。衛生病的狀況是,氣痛來來去去。怫愾賁響。(腸胃雷鳴)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發病時,停留不走,時而疼痛,皮膚不仁。

2. 靈樞官針篇

(官者,任也,任九針之所宜也)

白話文:

(管理者,就是承擔責任的意思,承擔使用九種針具的適宜責任)

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鍉針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

白話文:

九種針各有適宜的用途,長短大小不一,施用部位也有差異。皮膚無常處的疾病,用鑱針在患處刺入。皮膚白嫩的部位,不要針刺。疾病在肌肉間,用圓針在患處刺入。經絡痼痹的疾病,用鋒針刺入。脈氣不足,需要補益的疾病,用鍉針在井滎分輸穴位刺入。大膿瘡的疾病,用鈹針刺入。痹氣暴發的疾病,用圓利針刺入。痹氣疼痛不癒的疾病,用圓針刺入,並向患處周圍刺入。

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病在五臟固痹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前言病在經絡痼痹。取以鋒針者。止取經絡。此則瀉其井滎與俞也四時義見本輸篇)

白話文:

  1. 取以毫針。病在中者:使用毫針治療。針對於身體中間部位的疾病。

  2. 取以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使用長針治療。針對於患有水腫且關節不靈活的疾病。

  3. 取以大針。病在五臟固痹者:使用大針治療。針對於患有五臟實證痹症的疾病。

  4. 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使用鋒針治療。針對於需要瀉井穴、滎穴、輸穴的疾病。選擇合適的季節治療。

(前言病在經絡痼痹。取以鋒針者。止取經絡。此則瀉其井滎與俞也四時義見本輸篇)

前言:如果疾病在經絡且痹症頑固,使用鋒針治療。只是針對經絡進行治療。這裡瀉井穴、滎穴和俞穴的治療方法,在《本輸篇》中有詳細的說明。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曰報刺。(重刺也。)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曰懨刺懨刺者。刺傍之舉之前後。懨筋急。

白話文:

用來治療筋痹。(懨懨廓也。筋急者。必定在旁邊刺數下。抬起針。有時在前、有時在後。這樣才能使氣血運行通暢,那麼筋痹就可以舒緩了。)第四種是齊刺。齊刺是垂直刺入一針。旁邊刺入兩針(三針同時使用)。用來治療寒氣較淺的病症。還有人說三刺。三刺是治療痹氣較淺的病症。第五種是揚刺。揚刺是正中間刺入一針,旁邊刺入四針。並且讓針淺刺。用來治療寒氣較大、較廣泛的病症。(揚散的意思。

以治筋痹也。(懨懨廓也。筋急者。必刺其傍數。舉其針。或前或後。以懨其氣則筋痹可舒也。)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三針齊用也。)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揚散也。

中傍共五針。而用在浮泛以祛散寒氣。)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直入不深。)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輸瀉其邪。用其銳也。)稀髮針而深之。(留之久也。)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人之漸也。

白話文:

中傍共有五種針術。而用在患者的浮泛部位,以祛散寒氣。六曰直針刺:直針刺的具體做法是:先拉開患者的皮膚,然後刺入。(針刺要直接刺入,但不可刺入太深。)用以治療表淺的寒氣。七曰輸刺:輸刺的具體做法是:直接刺入,並直接拔出。(抽瀉患者體內的邪氣,並用針具的尖銳來治療患者。)針刺要稀疏並深入。(針刺後在患者體內停留時間要長。)用以治療氣血旺盛、導致發熱的患者。八曰短刺。短刺的具體做法是:刺入患者患有骨痹的部位,並慢慢擺動針具,然後刺入更深的地方。(這是因為患者的疾病是逐漸發展的。)

)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摩迫切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統也)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刺)足踝後少陰也。(刺陰邪也。)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正刺其經。

白話文:

第九種針法,叫做浮刺。浮刺是指針刺入皮膚,但又不深入,只在表層浮動。這種針法用來治療因寒冷引起的肌肉緊張和疼痛。

第十種針法,叫做陰刺。陰刺是指在身體的左右兩側對稱的部位進行針刺。這種針法用來治療寒厥和中寒厥。寒厥是因為寒氣侵襲身體而引起的,而中寒厥則是因為寒氣侵入身體的中心部位而引起的。陰刺可以通過刺激足踝後方的少陰穴 來治療寒厥和中寒厥。

第十一種針法,叫做傍針刺。傍針刺是指在同一個穴位上,既進行直刺,又進行傍刺。這種針法用來治療留痹久居的人。留痹久居是指痹症在某一部位停留較久,難以治癒。傍針刺可以通過刺激經絡來治療留痹久居。

傍刺其絡。)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為治癰腫也。(贊助也。數髮針而淺之。以後助前可使之出血。)

白話文:

傍刺其絡。)十二天是贊刺。贊刺是指,直接刺入然後又直接拔出來,刺入的數目要少,而且刺得要淺,可以出血。這是用來治療癰腫的。(贊助的意思是幫助,針刺次數要少而且要淺。這樣可以幫助前面進行治療的部分。才能出血。)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含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白話文:

刺針的方式共有五種,用來對應五臟。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言其多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血以養筋也。

第一種叫「半刺」。先刺針入皮膚,旋即迅速刺入,不傷到肉,就像拔頭髮一樣的方式,使皮膚產生刺激。這是肺臟所對應的刺法。

第二種叫「豹文刺」。像豹文的斑點一樣分佈,刺針位於左右前後的經脈,主要目的是取經絡之血。這是心臟所對應的刺法。

第三種叫「關刺」。是直刺左右穿入肌肉,最後拔出來,用來去除肌肉麻痹的症狀。這個刺法要注意不要出血,因為血可以滋養肌肉。這是肝臟所對應的刺法。

白話文:

古代針灸有三种刺法:第一种叫「半刺」,针尖只刺入皮肤,不深入肌肉,像拔头发一样,刺激皮肤,对应肺脏。第二种叫「豹文刺」,针尖像豹纹一样点刺左右前后经脉,取经络之血,对应心脏。第三种叫「關刺」,直刺肌肉,然后拔出,去除肌肉麻痹,注意不要出血,因为血可以滋养肌肉,对应肝脏。

)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淵刺。豈刺。皆古名。)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合谷刺者。言三四攢合如雞足刺之。邪在肉間。所以應脾。)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義見前)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白話文:

)這是肝臟對針灸的反應。有人稱之為「淵刺」。另有人稱之為「豈刺」(「淵刺」和「豈刺」都是古時的稱法)。四是「合谷刺」。「合谷刺」的做法是用左右兩根雞足針刺入肌肉和皮肉之間的部位,用來治療肌肉的痹症。這是脾臟對針灸的反應。(「合谷刺」是指三、四根針攢合一起,就像雞足針一樣。邪氣在肌肉和皮肉之間,所以對應脾臟。)五是「輸刺」。「輸刺」的做法是針直接刺入,再直接拔出。(具體操作見前文)深刺到骨頭的部位,用來治療骨痹症。這是腎臟對針灸的反應。

3. 靈樞終始篇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此陰陽以表裡言。正氣在中。故當補陰。邪自外入。故當瀉陽。陽邪去而真氣復。故音氣益彰。耳目聰明也。)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瀉者欲其虛也。既瀉之後。

白話文:

針灸要適可而止,補陰瀉陽,這樣聲音和氣色就會更響亮,耳聰目明。(陰陽指表裡而言,正氣在內,所以要補陰;邪氣從外侵入,所以要瀉陽。陽邪去了,真氣恢復,所以聲音和氣色就會更響亮,耳聰目明。) 違反這個原則,血氣不能運行,所謂針到病除,瀉反而使虛症更虛。虛證的患者,脈搏大而無力,而且不堅固。(瀉的目的就是使虛證更虛,瀉之後)

雖其脈大如舊。但得和軟不堅。即其效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脈堅如舊。雖言病去復舊。而病實未除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補者欲其實實則脈堅。)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既補之後。而脈之大小如舊。雖言身體已快。

白話文:

雖然脈搏還是和以前一樣大,但變得柔軟不堅硬,就是有效的治療。脈搏像以前一樣堅硬,雖然說身體恢復了以前,但病還沒痊癒。補藥只能增加實邪,實邪越多脈搏就越大,而且更加堅硬。補藥應該讓虛弱的地方變實,讓實邪的地方變虛,脈搏就柔軟了。所以脈搏和以前一樣大,但卻不堅硬,雖然說身體已經好了,但病還沒痊癒。

病未除也。二節云大者。概指脈體進退而言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補則脈堅。瀉則脈不堅者。若或有痛。雖未隨針即愈。亦必以漸而去矣。)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必治其病所從生。而後可得終始之義。終始。即本末之謂。

白話文:

病還沒去除。第二節所說的「大者」,是指脈象的增減。所以補虛的話,脈象就實;瀉的話,脈象就虛。疼痛雖然無法馬上治癒,但病情肯定會減輕。一定要先通十二經脈所致生的病,然後才能把其始末找出來(一定要治療疾病產生的原因,然後才能獲得始終的意義。始終,就是本末的意思)。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或陰或陽。無所改易。不相移也。虛者自虛。實者自實。亦不相傷。此則無所從生。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經而取之。)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義如下文)邪辟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六句言病變也。

白話文:

因此,陰陽不互相改變,虛實不互相侵犯。從經絡上取穴。(不論是陰經或陽經,都不改變針刺的規律,所以不互相改變。虛弱的地方本來就虛弱,強盛的地方本來就強盛,也不互相侵犯,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以生出來,各病其病只不過取其經絡罷了)凡是針刺的方法,三刺到穀氣。(意義如後文)邪氣熾盛妄合,陰陽容易錯亂,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時令遭擾,長期淹留,淫漫不息。

凡此者。皆須用針。治以三刺之法。則諸病可去也。)故一刺則陽邪出。(初刺之在於淺近。故可出陽分之邪。)再刺則陰邪出。(再刺之在於深遠故可出陰分之邪。)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為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三刺之在侯穀氣。

白話文:

上述這些疾病,都需要使用針灸治療,採用三刺之法治療,就可以治好這些疾病。所以,第一次針刺,可以排出體表的邪氣。(初次針刺的部位在淺表,所以能夠排出體表的邪氣。)第二次針刺,可以排出體內的邪氣。(第二次針刺的部位較深,所以能夠排出體內的邪氣。)第三次針刺,穀氣就會到達。穀氣到達後就停止針刺。所謂穀氣到達,就是已經補充虛弱的部分,已經宣洩壅滯的部分。所以,可以知道穀氣已經到達了。(第三次針刺的時候,要觀察穀氣是否已經到達。)

即元氣也。止。出針也。蓋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必邪氣去而後穀氣至。故已補而實。則虛者堅已瀉而虛。則堅者軟是以知穀氣之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穀氣。至者。知邪氣之去也。

雖陰陽經氣未見即調而病則已愈故上文曰補則實寫則虛病必衰去。)

白話文:

「元氣」也就是「穀氣」,針灸除了治療外,還可以讓邪氣停止。「穀氣」先出,接著針才拔出。邪氣來得急迫而猛烈,穀氣則溫和而緩慢。邪氣必須先離開,穀氣才能進入。因此,針灸治療後,虛弱的部位會變得強壯,強壯的部位會變得柔軟。由此,可以知道穀氣已經到達。如果邪氣單獨離開,表示陰陽還沒有調和,但病人會感覺病情好轉。因此,針灸可以使虛弱的部位強壯,強壯的部位柔軟,疼痛雖然不會立即消失,但病情一定會減輕。穀氣到達後,就知道邪氣已經離開了。

陰盛而陽虛。(脈口盛也。)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人迎盛也。)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治病皆宜先顧正氣。後治邪氣),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三脈謂陽明經屬兌至衝陽。厥陰經大敦至太衝。少陰經自湧泉以上太谿。三者皆在足大指之後也。

白話文:

陰氣盛而陽氣虛弱。(脈口很盛。)先補益陽氣。然後瀉除陰氣,使之平和。陰氣虛弱而陽氣盛。(人迎穴很盛。)先補益陰氣,然後瀉除陽氣,使之平和。(治療疾病都應該先顧護正氣,然後再治療邪氣。)

三條經脈動於足大拇指之間。(三條經脈是指陽明經屬兌穴至衝陽穴,厥陰經屬大敦穴至太沖穴,少陰經屬湧泉穴至太谿穴。這三條經脈都在足大拇指的後面。)

)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為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在足跗上也。)厥陰在內。(在足跗內也。)少陰在下。(湧泉穴起於足心在足跗下也)

白話文:

  1. 必須先確切地診斷出是實證還是虛證。虛證而瀉之,就是雪上加霜,重虛之病會更嚴重。

  2. 所有針刺治療此種疾病的,用手指按壓穴位,脈搏跳動有力且急促的,應該瀉之。脈搏跳動微弱且緩慢的,則應該補之。如果做反了,病情會更加嚴重。

  3. 經脈的運行規律是:陽明經在上(位於足背的上方)。厥陰經在內(位於足背的內側)。少陰經在下(湧泉穴起於足心,位於足背的下方)。

補(當作刺)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刺法惟二。則補瀉而已。一者因其方實。故深刺勿按其痏。以出其邪氣。此瀉法也。)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一者。因其方虛。故淺刺以養血脈。疾按其穴。以拒邪氣此補法也。

白話文:

  • 補(當作刺)須一方實纔可。需要深刺它,少按壓它的患處,以徹底拿出它的邪氣。(刺法只有兩種,就是補和瀉而已。一種是根據它的患處是實證,所以要深刺,不要按壓它的患處,以排出它的邪氣。這就是瀉法。)

  • 一方虛纔可。淺刺它,以保養它的脈絡,快速按壓它的患處,不讓邪氣得以進入。(一種是根據它的患處是虛證,所以要淺刺以保養它的氣血,快速按壓穴道以抵抗邪氣。這就是補法。)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此雖言針下之氣。然脈氣之至亦如此。)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其脈皆實。

上重舌。刺舌柱(舌下之筋如柱者。)以鈹針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白話文:

邪氣來得快而急促。穀氣來得緩和而平和。(雖然這裡說的是針灸的氣,但脈氣的到來也是如此。)脈搏實的人,要刺得深一點,以洩除其氣。脈搏虛的人,要刺得淺一點,讓精氣不要外出,以養護脈搏,只讓邪氣外出。刺那些疼痛的地方,其脈搏都實。

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此言病氣之中人。隨時氣而為淺深也。)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同劑。針曰砭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白話文:

病症發生在頭部的人,會感到頭重。病症發生在手部的人,會感到手臂沉重。病症發生在腳部的人,會感到腿腳沉重。治療疾病,要先針刺病症的起源部位。春天,病氣在皮膚的毛孔。夏天,病氣在皮膚。秋天,病氣在肌肉。冬天,病氣在筋骨。(這句話說的是病氣侵襲人體,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深淺不同。)針對不同的病症,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來選擇針灸的穴位。(針灸的劑量要相同。針灸的針叫做砭齊。)因此,針灸肥胖的人,要用秋冬的劑量。針灸瘦弱的人,要用春夏的劑量。

癢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

白話文:

搔癢疼痛是陰症。疼痛但用手按壓卻感覺不到疼痛是陰症,應深刺。病在上面是陽症。病在下是陰症。搔癢是陽症。應淺刺。(邪氣在表面的,其氣向外發散。或氣來往流動則流而為搔癢。)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補陰經二次。瀉陽經一次。)刺寒厥者。二陽一陰。(補陽經二次。瀉陰經一次。)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

白話文:

讓散亂的真氣聚合起來,凝聚的邪氣可以疏散。若病邪少,然而身體並未康復,其脈搏躁急,病情躁動而抵觸,那麼是由於真氣在內虛弱,邪氣在經絡中凝聚。在脈絡絡穴上針刺,用針法輕緩淺刺,虛弱的真氣就能夠匯聚起來,凝聚的邪氣就能夠疏散。深居在安靜的居室,靜觀神思的往來,將門窗閉緊,魂魄不散,專心一意地凝聚神思。真氣的發散是由於聽到別人的聲音,必然要收斂精神,使意念集中在針刺上。

散氣可收。聚氣可布。(痏少氣而形肉未脫。其脈躁急。其病躁而厥逆者。氣虛於內。邪實於經也。所刺在絡。其用輕淺。則精氣之散者可收。邪氣之聚者可散也。)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母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

(言刺此者。必清必靜。聚精會神。詳察秋毫。令志在針。庶於虛實疑似之間無誤也。)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言氣虛邪熱之病。用針宜從容以移其神耳。)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既刺之後。尤當戒慎男子忌內。女子忌外。忌外者。

白話文:

當你進行針灸時,必須要心神清淨,集中精神,仔細觀察,將注意力集中在針上,這樣才能在虛實疑似之間做出正確的判斷。淺刺並留針,輕微刺入並浮刺,以移動病人的神氣,直到氣至病除為止。如果是氣虛邪熱的疾病,用針應從容不迫,以移動病人的神氣。男子忌諱針刺內側,女子忌諱針刺外側,堅決拒絕針刺內側、謹慎守住外側,這就是所謂的「得氣」。針刺之後,尤其要戒慎恐懼。男子忌諱針刺內側,女子忌諱針刺外側。忌諱針刺外側的原因是,

堅拒勿出忌內者。謹守勿內。則其邪氣必去。正氣必復。是為得氣。)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

白話文:

抵禦邪氣,不要讓它進入體內。嚴格把守,不要讓邪氣再進來。這樣,邪氣一定會離開,正氣一定會恢復。這就是得到正氣。)凡是針灸的禁忌。剛進食不要針灸。剛針灸不要進食。喝醉酒不要針灸。剛針灸不要喝醉酒。剛發怒不要針灸。剛針灸不要發怒。剛勞累不要針灸。剛針灸不要勞累。剛吃飽不要針灸。剛針灸不要吃飽。剛飢餓不要針灸。剛針灸不要飢餓。剛口渴不要針灸。剛針灸不要口渴。受到大驚大恐時,一定要等平復纔可針灸。乘坐車輛來的人。

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𭎸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為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為失氣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十二禁

  1. 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臥著休息一會兒。像吃飯那樣短的時間內再針刺它。

  2. 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步行而來的病人,讓他坐下休息一會兒。像走了十里路那樣短的時間再針刺它。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為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為失氣也。凡是這十二條禁忌,脈絡混亂,元氣流散,陰陽失調,經絡氣血運行不正常,這時針刺它,陽病就會轉入陰位,陰病則表現為陽症。邪氣又會復生。粗糙的醫生不加察覺,這就叫做損害身體,形體精氣淫蕩,以致銷蝕腦髓。體液沒有轉化,失去五味。這就是喪失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