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與靈素經旨。不合。)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節者。即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以穴腧為言也。)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臟氣已絕於內。陰虛也。反實其外。誤益陽也。益陽則愈損其陰是重竭也。陰竭必死死則靜也)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腋與膺皆臟脈所出。

氣絕於內而復取之。則致氣於外。而陰愈竭矣。)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臟氣已絕於外陽虛也反實其內。誤補陰也助陰則陽氣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厥必死死必躁也。)治之者。反取四末。(四末為諸陽之本。氣絕於外。

而取其本。則陰氣至而陽愈陷矣)

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故凡井滎俞原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也。十二原者。本篇言肺原太淵。心原即心主俞太陵。肝原太衝脾原太白。腎原太谿左右各二穴。並膏之原鳩尾。肓之原脖胦。共為十二原穴。

而臟腑表裡之氣。皆通於此。故可以治五臟之疾。及考六十六難。又有心原神門。膽原丘墟。胃原衝陽三焦原陽池。膀胱原京骨大陽原合谷小腸原腕骨。合共肺心主肝脾腎之原總為十二原。而膏之原肓之原。不在其中。)脹取三陽。(胃膽膀胱)飧泄取三陰。(脾。肝。腎)

白話文: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經絡的走向如同水流的匯合與歸宿,這與《靈樞‧素問》的旨意相符。經絡在關節處交會,共有三百六十五個交會點(指絡脈在各個關節處滲透灌注)。這裡說的「節」,是指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並不是指皮膚、肌肉、筋骨。「節」也就是神氣運行出入的部位,以穴位來表示。

凡是用針灸治療,必須先診脈,觀察病人的氣息盛衰,才能進行治療。如果五臟的氣已經衰竭於內,而針灸卻加強其外在的氣,這叫做「重竭」,重竭則必死,死時安靜。 (五臟之氣衰竭於內,屬於陰虛;針灸卻加強外在的氣,錯誤地增強了陽氣,增強陽氣反而更加損傷陰氣,這就是重竭。陰氣衰竭必死,死則安靜。)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相反地調整其氣,取穴於腋下和胸部。(腋下和胸部都是臟腑經脈循行的地方,氣已經衰竭於內,反而取這些穴位,就會把氣引向體表,陰氣更加衰竭。)

如果五臟的氣已經衰竭於外,而針灸卻加強其內在的氣,這叫做「逆厥」,逆厥則必死,死時躁動。(五臟之氣衰竭於外,屬於陽虛;針灸卻加強內在的氣,錯誤地補益了陰氣,補益陰氣反而使陽氣更加衰竭,導致四肢厥冷,這就是逆厥。逆厥必死,死時躁動。)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相反地取穴於四肢末端。(四肢末端是諸陽之氣的根本,氣已經衰竭於外,反而取其根本,則陰氣盛而陽氣更衰。)

四關穴主治五臟,五臟有病,應該取十二原穴治療。(四關穴,指兩個肘關節和兩個膝關節,是周身骨節的主要關節。所以,所有井、滎、俞、原、經、合穴,手的穴位都不超過肘部,腳的穴位都不超過膝部。十二原穴,本文中提到肺原(太淵)、心原(心俞、太陵)、肝原(太衝)、脾原(太白)、腎原(太谿),左右各二穴,再加上膏肓穴的原穴(鳩尾)、肓穴的原穴(脖胦),共十二個原穴。臟腑表裡的氣都通於此,所以可以用來治療五臟的疾病。根據《難經六十六難》的記載,還有心原(神門)、膽原(丘墟)、胃原(衝陽)、三焦原(陽池)、膀胱原(京骨)、大陽原(合谷)、小腸原(腕骨),合共肺、心、肝、脾、腎的原穴總共為十二原穴,而膏肓穴的原穴則不在其中。)腹部脹滿取三陽經穴(胃、膽、膀胱經);腸胃泄瀉取三陰經穴(脾、肝、腎經)。

2. 靈樞本輸篇

(輸、腧、俞,占通用。)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閒者淺取之。(春以少陽之令,將升未升,其氣在中,故刺可深可淺。絡脈十二經之大絡,如列缺之類。諸榮,如魚際之類。)

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夏以老陽之令,陽盛於仲,故宜淺刺諸腧,如太淵之類。孫絡詳在後經脈篇中。)

秋取諸合。(如尺澤之類。)餘如春法。(秋以少陰之令,將降未降,其氣在中,故亦宜中取於大經分肉之間,可淺可深也。)

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冬以老陰之令,陽氣伏藏。諸井如少商之類。諸腧,謂臟腑之腧,如肺腧之類。其氣深皆主冬氣,故曰欲深而留之也。)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此節言經絡淺深,兼諸腧而分主四時也。宜與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參其義。)

白話文:

(輸、腧、俞這三個字可以通用。)

春天適合取絡脈,以及各經脈的滎穴,還有大經脈在肌肉間分開的地方。如果病比較嚴重,就深刺,病比較輕微,就淺刺。(春天是少陽的時令,陽氣將升未升,氣在身體中間,所以針刺可以深也可以淺。絡脈是十二經的大絡,就像列缺穴那一類的穴位。滎穴,就像魚際穴那一類的穴位。)

夏天適合取各經脈的腧穴,以及孫絡,也就是肌肉皮膚表面的絡脈。(夏天是老陽的時令,陽氣在中間最旺盛,所以適合淺刺各經脈的腧穴,就像太淵穴那一類的穴位。孫絡的詳細內容在後面的經脈篇會說明。)

秋天適合取各經脈的合穴。(就像尺澤穴那一類的穴位。)其他方面就像春天一樣的方法。(秋天是少陰的時令,陰氣將降未降,氣在身體中間,所以也適合取大經脈在肌肉間分開的地方,可以淺刺也可以深刺。)

冬天適合取各經脈的井穴,以及各經脈腧穴分佈的地方,針刺要深而且留針時間要長。(冬天是老陰的時令,陽氣潛藏在內。井穴就像少商穴那一類的穴位。腧穴指的是臟腑的腧穴,就像肺腧穴那一類的穴位。這些穴位的氣都比較深,而且主宰冬天的氣,所以說要深刺而且留針時間要長。)

以上是四個季節的順序,氣在哪裡,病在哪裡,以及臟腑的氣應該怎麼調養。(這一節說明經絡的深淺,也說明了各經脈的腧穴如何分屬四個季節。這段內容應該和《素問》中關於四時刺逆的理論一起參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