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賊風邪氣之中人。高而在上。)濁氣在中。(小針寧曰。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獨溜於腸胃。若寒溫不適。飲食不節。病生於腸胃之間。此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言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在下而從足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諸經孔穴多在陷者之中。

白話文:

人的脈搏中,邪氣位居於上方,(病邪風氣侵犯人體,高居於上。)濁氣在中間,(《小針經》上說:「水穀都進入胃中,精氣上升灌注於肺,而糟粕則沿胃腸滑走。如果寒溫不適,飲食無節,就會發生腸胃疾病。這就是濁氣在中間的緣故。」)清氣位居於下方,(指清濕之氣侵犯人體,必定居於下,並從足部開始。)所以針刺陷脈,則邪氣就會排除。(諸經孔穴多在陷中。)

故刺各經陷脈。則經氣行而邪氣出。乃所以針陽邪之在上者。)針中脈。則濁氣出。(小針解曰。取之陽明合也。足三里穴刺之。可以清腸胃之留滯。○此下缺清氣在下之義。或有所失。)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言淺病深刺之。則邪氣從之入反沉。病益深也。)故曰皮肉筋脈。

白話文:

將各經絡的陷脈刺出針眼,那麼經絡的氣血就會運行,邪氣就會被排出體外。這就是用針刺法治療上焦陽邪的方法。)針刺中脈,那麼濁氣就會排出。(《小針解》中說:取足三里穴,因為該穴與陽明經相合,針刺該穴可以清除腸胃中的積滯。○此處缺少「清氣在下」的意思,可能有所遺失。)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會沉積下去,病情會加重。(意思是說,如果淺表的疾病而針刺太深,那麼邪氣就會跟著針刺進入體內而沉積下來,病情就會加重。)所以說,針刺只應該在皮肉、筋脈之間進行。

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經絡疾病各有所處)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言九針各不同形。故其任用亦各有所宜也。)無實無虛。(無實實無虛虛也)損不足而益有餘。是為甚病。病益甚。(反而為之。適所以增病。)取五脈者死。(五脈。五臟五腧也。病在中氣。不足而復盡寫其諸陰之脈。

白話文:

經絡疾病各有所處。治療疾病各有適合的方法。九種針具,形狀各不相同,因此針具的應用也有所不同。沒有說一定實症或虛症。減少不足(針刺取穴)而增加有餘(溫補)。這樣反而弄巧成拙,反而加劇了病情。採用五脈會導致死亡。五脈是指五臟五腧。治療中氣不足的疾病時,已經不足了,反而使用了洩瀉諸陰的脈。

虛虛故必死。)取三脈者恇。(三脈。手足三陽六腑脈也。若不知虛實而盡寫之。令人羸敗。恇衰殘也。)奪陰者死。(本輸篇曰。尺脈動在五里。五腧之禁也。言取尺之五里五往以奪之。則五臟之腧氣皆竭也。故曰奪陰者死。)奪陽者狂。(如上文取三陽之謂)針害畢矣。

白話文:

虛弱了就會死亡。)取得三脈就衰敗了。(三脈。是指手足三陽六腑的脈搏。如果不知道虛弱的狀態而全部放血,就會讓人羸弱衰敗。衰敗:衰弱殘敗。)奪取陰精就會死亡。(《本輸篇》說。尺脈動在五里。是對五腧的禁忌。說取尺脈的五里五往去奪取它。那麼五臟之腧穴的氣都會竭盡。所以說奪取陰精就會死亡。)奪取陽氣就會發狂。(和上文取三陽的含義相同)針灸的危害就到此結束了。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必以氣至為度也。)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氣至勿復針。恐其真氣脫也。)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皮肉筋骨。病各有處。用針各有所宜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刺以氣為要以效為信。

促其要則效。如風之吹雲。邪氣去。則正氣見。故明乎若見蒼天也。)

白話文:

  1. 刺針時,如果氣沒有達到,就不必問數目(必須以氣到達為準則)。

  2. 刺針時,如果氣已經到達,就應該停止,不要再針灸(氣到達後,不要再針灸,以免真氣耗盡)。

  3. 針灸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針具的形狀也不相同,各有專職(皮肉筋骨,疾病的部位各不相同,使用的針灸方法也不相同)。

  4. 刺針時,要以氣到達並有明顯的效果為標準,就像風吹動雲朵,清晰得彷彿看見了藍天,如此,刺針的方法就圓滿了(刺針以氣為關鍵,以效果為依據)。

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腧穴之總名。五腧。即各經井滎俞經合穴也。六腑復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臟有五。腑有六。而復有手厥陰心主一經。是為十二經。十二經各有絡脈。如手太陰別絡在列缺之類。

白話文:

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腧穴的總稱。五腧,即各經井、滎、俞、經合穴也。六腑多一原穴。所以各有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總共二十七氣以上下。(臟有五,腑有六。另外還有手厥陰心主一經。這是十二經。十二經各有絡脈。像手太陰別絡在列缺穴之類。)

又有任脈之絡曰屏翳督脈之絡曰長強。脾之大絡曰大包。共為十五絡。總二十七氣以通周身上下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急流曰溜。)所注為腧。(注灌溉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按張景岳解井滎俞經合云。井如水源出井。其氣正深。

白話文:

任脈的絡脈叫屏翳,督脈的絡脈叫長強。脾臟的大絡脈叫大包。總共十五條絡脈。它們總共貫通身體上下二十七個部位的氣血。在五臟六腑的經絡中,有源泉叫井穴,有匯聚處叫滎穴(急流叫溜),有注入口叫腧穴(注是灌溉的意思),有運行路線叫經穴,有匯合處叫合穴。這二十七個氣血運行要點,都位於五臟六腑的經絡上。(解釋:張景嶽解釋經絡的井、滎、俞、經、合,井就像水源出於井中,氣流從深層流出;滎穴是氣血匯聚處,如同急流;腧穴是氣血注入口,就像灌溉;經穴是氣血運行路線,如同經脈;合穴是氣血匯合處,如同匯合。)

北方水也。滎小水也。脈氣尚微。東方春也。腧。輸運也。脈由此而輸。彼其氣方盛。南方夏也。經者。脈氣大行。正盛於此應長夏也。合者。脈氣由此內行。歸合於腑臟西方金也。合於本輸水熱穴等篇之旨。余如六十五難曰。井主春。合主冬。項氏曰井象水之泉滎象水之陂俞象水之窬。

白話文:

北方是水,滎穴是水穴,脈氣仍然微弱。東方是春天,腧穴是輸運穴,脈氣由此而輸,恰好脈氣正旺盛。南方是夏天,經穴,脈氣大行,正是盛極之時,應當是長夏。合穴,脈氣由此內行,歸合於腑臟。西方是金,合穴的意義與本輸、水熱、腧穴等篇的旨意相合。其餘如《六十五難》說,井穴主春,合穴主冬。項氏說,井穴象徵水的泉源,滎穴象徵水的陂塘,俞穴象徵水的深潭。

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與靈素經旨。不合。)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節者。即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以穴腧為言也。)

白話文:

經穴之象如水之相合流,又似水之匯歸。這與《靈素經》的宗旨不符。十二節點之間會合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是絡脈散佈貫通各個節點的意思)。所說的節點,是指神氣出入遊行的部位,而不是皮肉筋骨(節點是指神氣出入遊行的部位,以穴位為代表)。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臟氣已絕於內。陰虛也。反實其外。誤益陽也。益陽則愈損其陰是重竭也。陰竭必死死則靜也)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腋與膺皆臟脈所出。

白話文:

凡是使用針灸,首先必須診脈。觀察氣息的難易,然後纔能夠判斷是否可以治療。如果五臟之氣已經絕斷於內,而針灸者反而實益其外,這是所謂的「重竭」。「重竭」必然會死亡,其死亡是安靜的。(臟氣已經絕斷於內,是陰虛。反而實益其外,是誤益陽。益陽則愈損其陰,這是「重竭」。陰竭必然會死亡,死亡則安靜。)治療這種情況的人,應該立即反轉其氣,取腋與膺進行針灸。(腋與膺都是臟脈所出之處。)

氣絕於內而復取之。則致氣於外。而陰愈竭矣。)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臟氣已絕於外陽虛也反實其內。誤補陰也助陰則陽氣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厥必死死必躁也。)治之者。反取四末。(四末為諸陽之本。氣絕於外。

而取其本。則陰氣至而陽愈陷矣)

白話文:

當臟腑之氣已經極度虛衰,又用灸法來溫補其臟腑之氣,那麼反而會使臟腑之氣更加虛弱。五臟之氣(陽氣)已經衰竭,而用針刺法補虛,即是逆亂厥逆之證。逆亂厥逆之證必定會死亡,且死亡時會煩躁不安。因而,治療厥逆之證,應該相反地取四肢末端(四末為諸陽之本),當臟腑之氣虛衰殆盡時,

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故凡井滎俞原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也。十二原者。本篇言肺原太淵。心原即心主俞太陵。肝原太衝脾原太白。腎原太谿左右各二穴。並膏之原鳩尾。肓之原脖胦。共為十二原穴。

白話文:

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病,當取之十二原穴。四關是指兩個肘部和兩個膝部,它們是周身骨節的大關節,所以凡井穴、滎穴、俞穴、原穴、經合穴,手部都不超過肘部,足部都不超過膝部。十二原穴是指肺原穴太淵,心原穴即心主俞太陵,肝原穴太衝,脾原穴太白,腎原穴太谿,左右各二穴,加上膏之原鳩尾,肓之原肚胦,共計十二個原穴。

而臟腑表裡之氣。皆通於此。故可以治五臟之疾。及考六十六難。又有心原神門。膽原丘墟。胃原衝陽三焦原陽池。膀胱原京骨大陽原合谷小腸原腕骨。合共肺心主肝脾腎之原總為十二原。而膏之原肓之原。不在其中。)脹取三陽。(胃膽膀胱)飧泄取三陰。(脾。肝。腎)

白話文:

五臟六腑表裏的氣,都通於中焦,因此可以治療五臟疾病。

根據《六十六難》的記載,心原神門,膽原丘墟,胃原衝陽,三焦原陽池,膀胱原京骨,大陽原合谷,小腸原腕骨,共計十二原。

膏和肓的原點不在其中。

脹病取三陽(胃、膽、膀胱)。

飧泄病取三陰(脾、肝、腎)。

2. 靈樞本輸篇

(輸。腧。俞。占通用。)

白話文:

(輸穴、腧穴、俞穴,這些詞彙可以通用。)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閒者淺取之。(春以少陽之令。將升未升。其氣在中。故刺可深可淺。絡脈十二經之大絡。如列缺之類。諸榮。如魚際之類)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夏以老陽之令。陽盛於仲。故宜淺刺諸腧。如太淵之類。孫絡詳在後經脈篇中。

白話文:

春季去治療絡脈、諸滎和十二大經的極其深陷的部位,要深刺;對於深陷不嚴重的部位,則施行淺刺。(春季屬少陽令,將升未升,其氣在中,所以針刺的深度可以深可以淺。絡脈是十二經的大絡,像列缺穴之類。諸滎穴,像魚際穴之類) 夏季去治療諸腧穴和絡脈,都取在肌肉、皮膚之上。(夏季屬老陽令,陽氣盛於仲夏,所以應淺刺諸腧穴,像太淵穴之類。絡脈詳見後面的經脈篇。

)秋取諸合。(如尺澤之類)余如春法(秋以少陰之令。將降未降。其氣在中。故亦宜中取於大經分肉之間。可淺可深也。)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冬以老陰之令。陽氣伏藏。諸井如少商之類諸腧。謂臟腑之腧。如肺腧之類。其氣深皆主冬氣。故曰欲深而留之也。

白話文:

秋季在諸合穴取穴。(如尺澤穴等)其他的和春季的取穴法相同。(秋季是以少陰之令,才剛入秋,氣候還未轉冷,所以氣候還算溫和,因此也適合在大經分肉之間取穴,可以淺取,也可以深取。)冬季在諸井穴和諸腧穴的分野取穴,並且要深刺、久留。(冬季是以老陰之令,陽氣閉藏,諸井穴如少商穴等,諸腧穴是指臟腑的腧穴,如肺腧穴等,其氣都深主持冬季的氣候,所以說要深刺、久留。)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此節言經絡淺深。兼諸腧而分主四時也。宜與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參其義。)

白話文:

四季時序的氣候變化所處置的疾病,以及各種疾病的收藏之所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