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一、靈樞素問論臟腑經絡表裡相應,詳列腧穴針法,開醫道之原。第全經浩繁,近有素靈類纂、醫經原旨等讀本,皆刪就簡要。茲集靈素經文,揭針灸之要,以便讀者。而註解從王氏、馬氏、吳氏及張景岳類經參較而約取之。

一、明堂針灸圖三卷,論人身腧穴及灼灸禁忌,傳自黃帝之書。至宋仁宗詔王維德考訂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十二經主治。有銅人針灸圖三卷,王叔雅資生經取三百六十穴,背面顛末,行分類別,以穴屬病,並千金外臺之法,合而為一。滑伯仁十四經發揮,詳具開闔流注交別之要,通考六百五十有七穴。今較正十二經左右六百一十八穴,任督二脈五十二穴,共計六百七十穴。凡穴名三百六十一,又奇腧九十六穴,凡穴名三十有五。

一、針灸大成刻本,其辭繁雜,法有舛誤,學者難為考據。茲集首錄靈素,兼採諸家,較正銅人經穴,參詳論證治法,編次為六卷。較諸針灸大成,略同而異。

一、小兒體脆神怯,腸胃柔弱,針灸未可遽試。湯液或不能投,故贅推拿一法,以資所不逮。

一、茲集針灸證治,悉本前書,錄就簡要,參合指歸,以期臨症無誤,病情無乖古法。集中節目章句,不盡詳書名姓氏者,省文也。間有附意處,用按字別之。第識見淺陋,惟。

高明正教之

鄧尉山人李學川識

白話文:

一、本書主要根據《靈樞》、《素問》兩部醫書,詳細闡述臟腑經絡之間的表裡相應關係,並列出各個穴位的針灸方法,闡明了醫學的根源。雖然這兩部醫書內容浩繁,但市面上已有《素靈類纂》、《醫經原旨》等簡要讀本。本書則匯集了《靈樞》、《素問》中的重要經文,著重闡述針灸的要點,方便讀者學習。註解部分則參考了王氏、馬氏、吳氏及張景岳等醫家的相關著作,並加以簡化。

二、《明堂針灸圖》共三卷,記載了人體穴位以及灼灸禁忌,據說是黃帝所傳。到了宋仁宗時期,王維德奉詔考訂針灸之法,並鑄造銅人模型作為範例,詳細標明十二經脈的主治功能。《銅人針灸圖》也有三卷。王叔雅的《資生經》則選取了三百六十個穴位,詳細描述了穴位的背面位置,並進行分類,將穴位與疾病相對應,同時還整合了《千金要方》、《外臺秘要》中的相關內容。滑伯仁的《十四經發揮》則詳細闡述了經脈的開合、流注、交會等重要概念,並考證了六百五十七個穴位。本書校正了十二經脈左右共六百一十八個穴位,以及任督二脈的五十二個穴位,總計六百七十個穴位。其中,三百六十一個穴位有名稱,另外還有九十六個奇穴,共計三十五個穴位名稱。

三、《針灸大成》的版本內容繁雜,且部分方法有誤,學者難以考證。本書則首錄《靈樞》、《素問》中的內容,並參考各家學說,校正了《銅人經穴》中的穴位,詳細考證了相關的治療方法,編纂成六卷,與《針灸大成》略有相同但也有差異。

四、由於小兒身體虛弱、神氣不足,腸胃功能也比較柔弱,不宜輕易嘗試針灸。如果湯藥效果不佳,因此特別增加了推拿手法,以彌補針灸的不足。

五、本書所收錄的針灸治療方法,均以先前醫書為基礎,內容簡明扼要,並參考了《針灸指歸》,力求臨床應用時不會出現錯誤,病情發展也能符合古法。書中部分章節目錄,沒有詳細列出書名或作者姓氏,是為了簡化篇幅。偶爾有補充說明的,則會用「按」字加以區別。但由於作者本人學識淺薄,還請各位高明人士指教。

鄧尉山人 李學川 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