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經脈圖考》一書,由清代醫學家陳惠疇所著,於光緒四年(1878年)付梓,是一部在針灸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專著。全書共分四卷,其內容涵蓋了從人體內景、骨度到經脈循行、經穴詳解乃至奇經八脈的全面論述,並輔以精細的圖解,旨在為醫學研習者,特別是針灸初學者,提供一套系統、精確且便於掌握的指引。
從陳惠疇先生的自序中,可見其學醫之路的淵源與治學理念。他早年科舉未成,轉而投身醫學,並非僅僅停留於辨識藥草的層面,而是將醫學視為一門參悟天地人關係的深邃學問。他認為人身是一個「小天地」,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天地有四時五行、風雨變化、山川起伏,人體亦有四肢五臟、精氣運行、氣血凝滯。天地的危沴、蒸否、贅瘤、癰疽、喘乏、枯焦,皆可在人體病變中找到對應。這種「人身一小天地」的觀點,是傳統中醫整體觀的體現,也奠定了陳氏理解疾病、探求病源的哲學基礎。他強調,疾病表現在外,而根源實發於內,治療必須深入「臟腑」、「經脈」、「周身部節」,「由外達內,窮及根蒡」,才能真正找到「受病之由」,施以「補救之術」。因此,他認為精確了解人體內在結構和經脈循行是醫學入門的首要任務。
《經脈圖考》的編排結構,正是圍繞著這一思想展開。卷一作為總綱,首先論述人體「內景」,亦即臟腑的概況。接著,詳細介紹「周身骨度」,這是精確定位經穴的基礎。最後,對經脈的循行要穴進行了總括性的介紹。這種安排體現了「由內及外」、「由骨度定穴」的邏輯順序。
卷二與卷三是全書的重點,集中闡述了中醫針灸體系中最重要的「十二正經」。對於每一條經脈,書中都詳細描述了其循行路線,標示出該經脈上的經穴名稱、具體位置以及各穴位的主要治療病症。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兩卷還配有精美的經脈循行與經穴位置圖,並附有朗朗上口的歌訣。這種圖文並茂、輔以歌訣的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習效率和趣味性,是傳統醫學著作常用的教育手法,也反映了作者作為一位醫學教育者的用心。
卷四則專門討論「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比,奇經八脈的論述在古代醫學文獻中相對較少且分散。陳惠疇先生將奇經八脈單獨列為一卷,詳細闡述其循行路線與主治病症,可見其對奇經八脈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卷四還包含了對「諸部經絡循行發明」,即對全身各個局部區域(如頭、面、頸項、胸脅、背腹、手足等)的經絡分佈進行了更為細緻和深入的考證與闡述。這部分內容對於臨床醫生在特定部位尋找經絡和穴位提供了精確的參考依據,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經脈圖考》不僅僅是一部系統的經脈、經穴知識匯編,更體現了陳惠疇先生嚴謹的學術考證精神和獨立的學術見解。從書中提供的凡例、內景圖說及自序等內容可以看出,陳氏在撰寫此書時,並非簡單地抄錄前人著作,而是對既有的經脈、經穴學說進行了深入的「考定差訛」和「釐正舛錯」。他廣泛參考了古代醫籍,如《內經》(包括《靈樞》、《素問》)、《難經》,並與清代當時的重要著作如御定《醫宗金鑑》以及張介賓、李時珍等名家的學說進行比對分析。
例如,在凡例中,陳氏便批評了前人經脈、骨度圖的「略而不詳」,並提及參考了張介賓及《醫宗金鑑》的論述。更為突出的是,在《考正內景圖說》中,他針對以往內景圖的不足之處,特別是喉咽的分合關係以及幽門、闌門在腸胃中的位置,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意見。他根據《內經》關於小腸「近脊」和迴腸「當臍」的描述,糾正了舊圖中幽門近臍、闌門附脊的錯誤,將幽門定於近脊處,闌門定於近臍、膀胱之上,認為這樣才符合經典原意和氣化分清濁的機理。這種對經典的深入研讀和對傳統圖說的嚴謹考證,體現了陳氏「非敢師心自用」,而是力求「合其經旨」,使學術研究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
此外,陳氏在凡例中也明確指出,即使是像李時珍這樣著名的醫家,其在奇經八脈,特別是帶脈、陰蹺、陽維三脈的論述中也存在「差失」,因此他依據《內經》及其他名家學說進行了「釐正」。這種敢於質疑和修正前賢錯誤的態度,在傳統學術界是難能可貴的,也使得《經脈圖考》不僅繼承了傳統,更在批判中有所發展,增加了學術價值。
書中的經脈、經穴插圖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凡例和書籍介紹中都強調了這些插圖的「細緻精確」,認為它們在視覺上輔助理解經脈循行和穴位位置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於針灸這樣高度依賴於體表定位和內部循行的學科而言,精確的圖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陳氏對圖像的重視程度,從他特別提到「圖而正之」便可見一斑,他希望這些圖像能讓學者「如明鏡之鑑物,無一不照」,達到「不迷所設」的目標。
從目標讀者群來看,《經脈圖考》被陳氏定位為「初學入門之首務」。這意味著本書的內容編排和闡述方式,都考慮到了初學者的接受能力。它從基礎的內景、骨度講起,逐步深入到複雜的經脈穴位,並輔以圖說和歌訣,提供了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然而,由於其深入的考證和對前人學說的修正,本書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和研究者而言,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從中了解清代醫家對經脈穴位的理解與發展。
總而言之,《經脈圖考》是一部集清代針灸學之大成的著作。它不僅系統全面地總結了前人關於經脈、經穴的理論與實踐,更在繼承中有所發展,體現了作者陳惠疇先生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厚的經典功底以及獨立的批判精神。他對內景圖的修正、對骨度的精確描繪、對經脈穴位的詳細闡述,特別是對奇經八脈的梳理與考證,都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圖文並茂、條理清晰的風格,使其成為一部實用性強、學術價值高的經典著作,至今仍是中醫經絡學和針灸學研究與學習的重要文獻。此書的出版,無疑標誌著清代針灸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價值值得後人深入研讀與體悟。
自序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三 (1)
- 卷三
- 膀胱經循行圖
- 膀胱經循行經文
- 膀胱經穴圖
- 膀胱經腑象圖
- 膀胱經文
- 膀胱經循行主病總歌
- 腎經循行經文
- 腎經穴圖
- 腎臟經文
- 腎經循行主病總歌
- 心包絡經循行圖
- 心包絡經循行經文
- 心包絡經穴圖
- 心包絡經臟象圖
- 心包絡經文
- 心包絡經循行主病總歌
- 心包絡經穴歌
- 三焦經循行圖
- 三焦經循行經文
- 三焦經穴圖
- 三焦經腑象圖
- 三焦經文
- 三焦經循行主病總歌
- 三焦經穴歌
- 膽經循行圖
- 膽經循行經文
- 膽經腑象圖
- 膽腑經文
- 膽經循行主病總歌
- 肝經循行經文
- 肝經穴圖
- 肝臟經文
- 肝經循行主病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