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8)
卷二 (8)
1. 取穴分寸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中脘。(主治積氣脹滿,腸鳴切痛,泄痢不食,走氣俠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灸五壯。)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建里。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夾臍旁二寸,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大腸募也。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灸五壯,主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一名腋門。)在天樞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對石門。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壯。主治奔豚,丸疝,陰丸上縮入腹引痛,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溪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骨空論王氏注》曰:在毛際兩旁,鼷上一寸動脈處也。《刺禁論王氏注》曰:氣街之中,膽胃脈也。膽之脈,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胃之脈,夾臍入氣街中。衝脈所起。(《金鑑》云: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一云在膝上一尺二寸。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一云在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
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一云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
梁邱: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郄。(《神農經》云:治膝痛,屈伸不得,可灸三壯、七壯。)
犢鼻:在膝臏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一曰在膝頭下,近外窟解中。(灸三壯,主治膝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若膝臏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後微刺之愈。)
三里:(即下陵,出《本輸篇》。)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堅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所入為合。(《千金》)云:灸二百壯至五百壯。一云:小兒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
上巨虛:(一名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上廉屬大腸,下廉屬小腸,出《本輸篇》及《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口:在三里下五寸,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
下巨虛:(一名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又為衝脈下輸。
白話文:
取穴分寸
梁門:在承滿穴下方一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與中脘穴相對。(主治積滯脹滿、腸鳴腹痛、泄瀉食少、氣痛牽引至肚臍、瘧疾寒顫、遺尿,灸五壯。)
關門:在梁門穴下方一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與建里穴相對。
太乙:在關門穴下方一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與下脘穴相對。
滑肉門:在太乙穴下方一寸,天樞穴上方一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與水分穴相對。(灸五壯,主治癲癇、嘔吐、吐血、舌頭沉重、舌頭僵硬。)
天樞:(又名長溪、谷門)位於肚臍旁開二寸,距肓俞穴一寸五分凹陷處。是大腸募穴。
外陵:在天樞穴下方一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與陰交穴相對。(灸五壯,主治腹痛、心窩部疼痛如懸掛物、疼痛向下牽引至肚臍。)
大巨:(又名腋門)在天樞穴下方二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與石門穴相對。
水道:在大巨穴下方三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
歸來:(又名溪穴)在水道穴下方二寸,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處。(灸五壯,主治奔豚氣、睾丸腫痛、睾丸上縮入腹並伴隨疼痛、婦女血瘀積冷。)
氣衝:(又名氣街)在歸來穴下方,鼠溪穴上方一寸,動脈搏動明顯處,向身體中線偏外二寸。《骨空論王氏注》說:在毛際(大腿內側毛髮生長處)兩旁,鼠溪穴上方一寸動脈處。《刺禁論王氏注》說:在氣街穴的中央,是膽經與胃經的交會處。膽經循行脅肋內側,經過氣街穴,環繞毛際;胃經沿著肚臍旁經過氣街穴。(《金鑑》記載:歸來穴下方大腿內側有肉團,名為鼠溪。向上直行一寸,動脈搏動明顯處,向外側偏開中線二寸,即為氣街穴。)
髀關:在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肌肉交接處。也有人說在膝蓋上方一尺二寸處。
伏兔:在膝蓋上方六寸,肌肉隆起處,正跪坐取穴。也有人說在膝蓋上方七寸,左右各三指按壓,能摸到像兔子一樣隆起的肌肉,因此得名。
陰市:(又名陰鼎)在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彎腰取穴。也有人說在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屈膝取穴。
梁丘:在膝蓋上方二寸,兩條肌肉之間。是足陽明經的郄穴。(《神農經》記載:治療膝蓋疼痛,屈伸不利,可灸三壯或七壯。)
犢鼻:在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骨骼與大筋交接處凹陷中,形狀像牛鼻子,故名。也有人說在膝蓋下方,靠近外側肌肉交接處。(灸三壯,主治膝蓋疼痛麻木,難以跪起,腳氣病。如果膝蓋骨癰腫潰爛,不可治療;如果未潰爛,可以治療;如果犢鼻穴處堅硬,不要立即針灸,應先用熱敷等方法,然後再輕輕針灸。)
三里:(即下陵,出自《本輸篇》)在膝蓋骨下方三寸,脛骨外側邊緣,大筋內側凹陷處,坐著,伸直膝蓋,腳趾下垂取穴,用力按壓,則腳趾上方的動脈搏動會停止。是足陽明經的合穴。(《千金要方》記載:灸二百壯到五百壯。也有人說:小兒忌灸三里,三十歲以上才可以灸,否則反而會生病。)
上巨虛:(又名巨虛上廉)在三里穴下方三寸,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抬腳取穴。《海論》記載:衝脈的經氣從巨虛穴上下廉流出。上巨虛是足陽明經與大腸經的交會處(上廉屬於大腸,下廉屬於小腸,出自《本輸篇》及《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口:在三里穴下方五寸,下巨虛穴上方一寸,抬腳取穴。
下巨虛:(又名巨虛下廉)在上巨虛穴下方三寸,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蹲地抬腳取穴。下巨虛是足陽明經與小腸經的交會處,也是衝脈經氣下行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