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7)
卷二 (7)
1. 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臨,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衝,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邱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同,
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絡。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總共有四十五個穴位,從面部開始,首穴為承泣穴,接著是四白穴、巨髎穴和臨近的地倉穴。再往下是大迎穴、頰車穴,然後到下關穴和頭維穴,對應於人迎穴。
往頸部下去,有水突穴和氣舍穴,連接到缺盆穴。胸部則有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聚集。再下來是膺窗穴、乳中穴,以及下方的乳根穴。接著是不容穴、承滿穴,最後到達梁門穴。
接下來,有關門穴、太乙穴和滑肉門穴。然後是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再往腹部下移,有水道穴、歸來穴,一直到氣衝穴。
大腿前側有髀關穴、伏兔穴,再往下至陰市穴。小腿前側則有梁邱穴、犢鼻穴和足三里穴。再往腳踝方向,有上巨虛穴、連接條口穴,再往下是下巨虛穴。
在下巨虛穴下方有豐隆穴,解谿穴、衝陽穴、陷谷穴都位於足背。最後,內庭穴和厲兌穴分別位於大拇指和次趾的末端,這些都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2. 取穴分寸
承泣:(一名面髎,一名鼷穴。)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陽蹺、任脈、足陽明三脈之會。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向鳩骨顴空,正視取之。
巨髎: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陽蹺、足陽明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
地倉:(一名會維。)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靈官賦》云:地倉能止口流涎。灸七壯或二七壯,病右治左,病左治右;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頷腮下也)。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本經自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頭維;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寒熱病》篇曰:臂陽明有入鳩偏齒者,名曰大迎,則此為手足陽明之會。灸三壯、七壯,炷如小麥。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失欠,牙關脫臼。)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取之。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夾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之會。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仰而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甲乙經》曰:夾結喉,以候五臟氣。(灸三壯。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短氣,喘息不得臥。)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上,內貼氣喉。
氣舍: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天突邊陷中,貼骨尖上有缺。
缺盆:(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為五臟六腑之道。
氣戶:在巨骨下,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巨骨下四寸八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乳中:當乳之中。(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五壯。主治胸下滿痛,臂痛,乳痛悽悽,寒熱,霍亂轉筋,四厥。華佗《明堂》云:主膈氣不下食,噎病。)
不容:在第四肋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對巨闕。《甲乙經》曰:去任脈二寸,至兩肘端,相去四寸。按:《甲乙經》曰:腹自不容以下至氣衝二十四穴,夾幽門旁各一寸五分,諸書皆同。及考幽門,則止去中行五分,是不容以下諸穴,當去中行二寸,而諸云三寸者非,今悉改為二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上脘。
白話文:
取穴分寸
承泣:(也叫面髎穴,又名鼷穴。) 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正對瞳孔的下方凹陷處。是陽蹺脈、任脈和足陽明胃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
四白:位於眼睛下方一寸處,正對瞳孔,朝向顴骨的空隙,眼睛平視時取穴。
巨髎:位於鼻孔旁八分處,正對瞳孔。是陽蹺脈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從此穴進入上牙齒中,然後又出來,沿著地倉穴的路線。
地倉:(也叫會維穴。) 位於嘴角外側四分處。靠近下方處略有動脈跳動,如果長期患有風病,動脈可能不會跳動。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任脈和陽蹺脈的交會處。《靈官賦》說:地倉穴可以止住流口水。可以灸七壯或十四壯,左邊的病治療右邊的穴位,右邊的病治療左邊的穴位;艾炷應該小,像粗釵的腳一樣,如果太大,反而會使嘴歪斜。
大迎:(也叫髓孔穴。) 位於下巴彎曲處(下頷腮下),往前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有動脈跳動。本經脈從大迎穴沿著臉頰到頰車穴,向上到耳朵前的下關穴和頭維穴;它的一個分支從大迎穴前面往下到人迎穴。《寒熱病》篇說:手臂陽明經脈有進入上牙齒的,叫做大迎穴,這表明此處是手足陽明經交會之處。可以灸三壯或七壯,艾炷像小麥粒一樣大小。主要治療中風、牙關緊閉、失聲不能說話、口眼歪斜、臉頰腫脹、牙痛、打哈欠和牙關脫臼。
頰車:(也叫機關穴,又名曲牙穴。) 位於耳朵下方,臉頰彎曲處前端的凹陷處。側躺並張開嘴取穴。
下關:位於客人主穴下方,耳朵前面動脈的下方,閉口時有空隙,張開口時就閉合,側躺閉口時取穴。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
頭維:位於額頭角,進入髮際,夾著本神穴旁一寸五分,在神庭穴旁四寸五分。是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
人迎:(也叫天五會穴。) 位於頸部下方,夾著喉結旁一寸五分處,大動脈跳動明顯,仰起頭取穴。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甲乙經》說:夾著喉結,用來觀察五臟的氣。可以灸三壯。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咽喉腫痛、呼吸短促、喘息不能躺臥。
水突:(也叫水門穴。) 位於頸部大筋的前方,正對人迎穴下方,夾著氣舍穴的上方,內部貼著氣管。
氣舍:位於頸部大筋的前方,正對人迎穴下方,夾著天突穴的邊緣凹陷處,貼著骨頭突出的尖端有缺口。
缺盆:(也叫天蓋穴。) 位於肩膀上的橫骨凹陷處。是五臟六腑的通道。
氣戶:位於鎖骨下方,夾著俞府穴兩旁各二寸,距離身體中線四寸的凹陷處,仰起頭取穴。
庫房: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身體中線四寸的凹陷處,仰起頭取穴。
屋翳:位於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身體中線四寸的凹陷處,仰起頭取穴。
膺窗:位於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鎖骨下方四寸八分,距離身體中線四寸的凹陷處,仰起頭取穴。
乳中:位於乳頭的正中心。(據說胎衣不下時,可以灸乳頭向下延長線的末端處,胎衣就會下來。)
乳根:位於乳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身體中線四寸的凹陷處,仰起頭取穴。(可以灸三壯或五壯。主要治療胸下脹滿疼痛、手臂疼痛、乳房疼痛、寒熱、霍亂轉筋、四肢厥冷。華佗的《明堂經》說:主要治療膈膜氣滯導致不能進食,以及噎病。)
不容:位於第四肋骨的末端,幽門穴旁一寸五分,距離身體中線二寸,與巨闕穴相對。《甲乙經》說:距離任脈二寸,到兩肘端的距離是四寸。按:《甲乙經》說:腹部從不容穴以下到氣衝穴共有二十四個穴位,夾著幽門穴旁各一寸五分,各書寫法相同。但如果考證幽門穴,發現幽門穴只距離身體中線五分,那麼不容穴以下的各穴,應該距離身體中線二寸,而其他書上說的三寸是錯誤的,現在都改為二寸。
承滿:位於不容穴下方一寸,距離身體中線二寸,與上脘穴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