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三 (6)
卷三 (6)
1.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此三焦心主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天者,天屬陽,運於地之外,手少陽之正,上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包羅臟腑之外,故曰指天。)
白話文:
手少陽經正脈:從手指指尖向上延伸,經過頭頂,進入缺盆穴,然後向下通過三焦經,最後散佈在胸腔內。(因為三焦經與心主經的表裡經脈互相協調,合為一個整體;「指天」是指天屬陽,運轉於地面之上,而手少陽經正脈從指尖向上經過頭頂,進入缺盆穴,再向下通過三焦經,散佈在胸腔內,包含了臟腑之外的部分,所以稱為「指天」。)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於手太陽;(小指次指之端,無名指關衝之次也;上結於手腕之陽池,循臂外關、支溝之次,出臂,出兩骨間,結於肘,自肘上臑外廉,由臑會行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髎,走頸中天牖之分,與手太陽之筋合,皆剛筋也)。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自頸中當曲頰下入系舌本,與足太陽之筋合。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筋脈,起始於小指無名指的指端,在腕部內側連接,沿著手臂向上,交會於肘部,再向上繞過上臂外側,經過肩部,到達頸部,與手太陽經的筋脈相連。(小指無名指的指端是指無名指的關衝穴,腕部的內側連接是指陽池穴,沿著手臂向上經過外關穴、支溝穴,出肘部,在兩塊骨頭之間交會於肘部,再從肘部向上沿上臂外側,從上臂內側交會手太陽經,從上臂外側交會陽明經,再到達肩髎穴,沿著頸部到達天牖穴,與手太陽經的筋脈相連,都是陽性的筋脈。)
手少陽經的分支,經過面部進入口腔內與舌根相連。(手少陽經的分支從頸部經過面頰,進入口腔內與舌根相連,與足太陽經的筋脈相連。)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頷當作額,經文是頷字。)結於角。(又支者,自頰行曲牙,會足陽明之筋,循耳前上行,與手太陽、足太陽之筋屈曲交綰而會於耳上之角孫,乃屬目外眥,而復會於瞳子髎之次,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向上彎曲經過牙齒,沿著耳朵前面上行,連繫到眼睛外角,向上經過額頭,在額頭上角與其他經脈交匯。另一支脈從臉頰經過牙齒,與足陽明經的筋脈相連,沿著耳朵前面向上走,與手太陽經、足太陽經的筋脈相互交織,在耳上方的角孫穴匯合,然後連接到眼睛外角,再與瞳子髎穴附近相匯,與三陽經交會,向上分別通達兩側額頭,最後在額頭上角交匯。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厥陰心主者也;此經繞臂,故為肘攣及不收之病,治此當取所別之外關。)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別脈,叫做外關穴,它位於腕後兩寸處,向外繞行手臂,與心主經相合。如果經絡不通暢,就會導致肘部彎曲收縮異常。如果經絡虛弱,肘部就會無法收縮。治療肘部攣縮或無法收縮的疾病,需要取外關穴。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當是液門穴也。)標在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也。)下外眥也。(當是絲竹空穴。)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主要穴位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兩寸。(應是液門穴)
經脈標誌出現在耳後上端。(應是角孫穴)
向下經過外眼角。(應是絲竹空穴)
2. 膽經循行圖
(左右共八十六穴,脈長八尺)
白話文:
(左右共有八十六個穴位,脈絡總長八尺)
3. 膽經循行經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白話文:
膽經(足少陽經):
起源於眼睛的銳眥(眼角外側),向上到達頭頂角,向下耳後,沿着脖子前面行進,到達肩膀上時與手少陽經(小腸經)交匯,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其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到達銳眥後方;另一支脈從銳眥分出,向下經過大迎穴,與手少陽經合流,抵達䪼穴(面頰下方),再向下經過頰車穴,在頸部與缺盆以下的胸中合流,穿過膈肌連接肝臟和膽囊,沿着肋骨內側,到達氣街(季肋部),繞過乳頭,橫向進入髀厭(大腿根部);正脈從缺盆下腋,沿胸部通過季脅(肋骨兩側),向下與髀厭中的支脈合流,再向下沿着大腿外側(陽面),出膝蓋外側,向下經過外輔骨前面,一直向下抵達絕骨(股骨下端)的末端,從外踝前面出來,沿着足背向上,進入小指和次指之間;另一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沿着大拇指岐骨內側出來至其末端,再穿過指甲,到達三毛穴(大拇指末端的毛髮處)。
4. 膽經腑象圖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六節臟象論》說:所有的十二個臟器,都取決於膽的機能。
5. 膽腑經文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常多氣少血。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腑,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膽,是中正的官屬,決斷由此產生。《難經》中記載:膽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儲存精汁三合。它經常氣多血少。華元化說:膽是中清的腑,被稱為將軍。負責儲藏而不排泄。《六節臟象論》中說:所有的十二臟器,都取決於膽。
6. 膽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少陽脈膽經傳,起於兩目銳眥邊(瞳子髎穴),上抵頭角下耳後(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曲鬢、率谷,歷手陽明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完骨等穴,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腦空等穴,由風池而下行也),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手少陽前,(下)至肩(上肩井)卻(交)出(手)少陽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則前行),陽明缺盆之外旋。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經絡走向:
從兩眼的銳角處(瞳子髎穴)開始,向上到達頭部兩側(自瞳子髎經聽會、客主人穴上至頭角),沿著下巴兩側(循頷厭、下懸顱、懸釐穴),從耳上髮際進入彎曲的鬢髮中(曲鬢、率谷穴),經過手臂陽明經的角孫穴,向外折轉下至耳後,經過天衝、完骨等穴,再從完骨穴外折向上行,沿著本神穴前至陽白穴,再次向內折向上行,經過臨泣、腦空等穴,由風池穴向下行。
經過脖頸(過手臂少陽經的天牖穴),在手臂少陽經之前行進,(向下)到達肩部(上肩井穴),然後繞到手臂少陽經之後(過督脈的大椎穴,與手臂太陽經的秉風穴會合,然後向前行),在陽明經的缺盆穴之外部旋轉。
支者耳後(顳顬之次,過手少陽之翳風穴)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逢,支別銳眥下大迎(足太陽穴,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合手少陽(絲竹、和髎之次而下)抵䪼宮,下加頰車下頸行,合於缺盆胸中承(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內行而下入胸中),貫膈絡肝原屬膽(自胸中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為表裡也),脅裡(出)氣街毛際縈(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入髀厭中(環跳穴)脈來橫,直者缺盆下腋(循)胸。
白話文:
支脈從耳後(靠近太陽穴,經過手少陽經上的翳風穴)進入耳中(經過手太陽經上的聽宮穴),再從耳前出來(從聽會穴再到眼睛)到達銳眥穴,支脈在銳眥穴下分出大迎穴(足太陽經穴位,位於下顎前一寸三分,動脈凹陷處),與手少陽經會合(沿著絲竹穴、和髎穴下方而下)到達䪼宮穴,再向下經過頰車穴,沿著頸部向下行,會合到缺盆穴,進入胸中(缺盆穴下方與足陽明經會合於下關穴,自頰車穴沿著頸部向下,循著本經之前行,與前面進入缺盆穴的支脈會合,向內行向下進入胸中),貫穿橫膈,絡屬肝經的原穴和膽經(自胸中手厥陰經的天池穴分支,貫穿橫膈足厥陰經的期門穴分支,絡屬肝經本經的日月穴分支,屬膽經而為表裡經),沿著脅部(外)側的氣街穴,環繞毛髮邊緣(沿著脅部的內側,由足厥陰經的章門穴向下行足陽明經的氣街穴,繞著毛髮邊緣會合到足厥陰經),進入髀部的大腿內側(環跳穴),脈絡橫向而來,直脈從缺盆穴下腋(循著)胸部而行。
(過)季脅(肝經章門)下合髀厭中(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四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於環跳穴也),下循髀陽(髀之外側出)膝外廉,下於外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之前(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外輔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直(下)抵絕骨(之端)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其端即陽輔穴,下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入足小指次指之間,抵竅陰穴而終也),支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經於此連(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
白話文:
肝經的章門穴下行與髀厭中穴相連(直線向下行於外側者,從缺盆穴下行腋窩,沿著胸部,經過淵液、輒筋、日月穴,過季脅穴,沿著京門、帶脈等穴位下行,從居髎穴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四髎穴,再次下行與之前進入髀厭穴的支脈在環跳穴相會),向下沿著髀陽穴(髀的外側)外膝蓋,下到外輔骨(膝蓋下方兩側突出的骨頭)之前(從髀陽穴沿著太陽膀胱經、陽明胃經之間,經過中瀆穴、陽關穴,出外膝蓋,下行到外輔骨之前,從陽陵泉穴以下至陽交穴等穴位),直接(向下)到達絕骨(的末端)出外腳踝(之前),沿著(足)跗骨(上面)進入小指和小指次指之間(外腳踝上方的骨頭際為絕骨,其末端即為陽輔穴,向下懸鐘穴,沿著足面上的丘墟穴、臨泣穴等穴位進入足小指和小指次指之間,到達竅陰穴而結束),另有一支脈從跗骨上面進入大拇指(之間),沿著(大)拇指岐骨(內側)出其末端,再穿過指甲而出三毛(足厥陰經於此結束,足大拇指和小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拇指指甲後兩節間為三毛)。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膽病則液泄而上溢)善太息(木鬱不舒),心脅疼痛轉側難(本經之別貫心、循脅裡),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本經之別散於面,膽木病則鬱而不能生榮,燥金勝之也),足外反熱為陽厥(本經行足之外,木病從火故為陽厥),骨所生病剛氣失(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
白話文:
這個經絡有很多氣而血很少,所以容易口苦(膽有病時液體會減少並上溢)、容易嘆息(肝氣鬱結不能舒展)、心側疼痛,轉動身體會有困難(這個經絡的支脈貫通心臟、經過肋骨內側)、嚴重時,面部(略微)發黑,身體沒有光澤(這個經絡的支脈散佈於面部,膽這個木行器官有病時會鬱結,不能生發津液,燥性的金行器官會剋制膽氣)、足外側發熱,形成陽厥證(這個經絡走行於足外側,肝膽有病會化火,所以形成陽厥證)、骨頭上出現的疾病,是因為剛氣失去(膽的五味是苦,苦味會走於骨,所以膽主導骨頭上出現的疾病。另外,骨頭是乾的,質地堅硬;膽是中正之官,它的氣也堅硬;膽有病時,就會失去它的堅硬,所以疾病會影響到骨頭。
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目之銳眥及頭頷,缺盆腋下腫痛慘,馬刀(瘰癧也)俠癭(夾頸瘤屬)頸腋生,汗出振寒瘧疾成(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故陽盛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至脛,絕骨外踝諸節疼(皆本經之脈所及)。
白話文:
凡是受驚嚇導致膽氣受傷的人,一定會有骨軟的現象(這是明顯證據),眼睛會出現銳利的目光,頭部和下巴有凹陷,腋下腫痛發紫,脖子上長了淋巴結和甲狀腺腫瘤,頸部和腋下會出汗,並且會伴有寒戰和瘧疾(少陽膽經位於三條陽經的中間,既有表證又有裡證,所以陽氣旺盛時會出汗,風邪盛行時會寒戰發瘧),胸脅、肋骨、大腿、膝蓋到小腿,以及外踝等骨節都會疼痛(這些部位都屬於膽經的經絡循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