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三 (5)
卷三 (5)
1. 三焦經循行經文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起於小指旁邊的無名指指尖,向上行於兩指之間,沿著手背、腕部,出於前臂外側兩條骨之間,向上貫穿肘部,循著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再與足少陽膽經交會於肩井穴,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於膻中(胸中部位),散佈絡脈於心包(包圍著心臟的漿膜層),下行橫膈膜,循著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部位;它的支脈分出,從膻中向上出缺盆,上行至頸項,繞行於耳後,直向上,出於耳上角,下經臉頰至下頜。另一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於耳前,經過客主人穴(顴骨下部),交於臉頰,行至眼尾銳眥穴。
2. 三焦經穴圖
(左右共四十六穴,脈長5尺)
白話文:
(左右共有四十六個穴位,經脈全長五尺)
3. 三焦經文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常少血多氣。《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如此。
白話文:
三焦就像身體的水路管理員,水道都從這裡流出。它常常氣多血少。
《中藏經》說:三焦是人體三元元氣所在。它統領著五臟六腑、經絡氣血,以及內外、左右、上下之氣。
三焦暢通,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會暢通。它滋潤全身,調節內外,平衡左右,引導上氣下行,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
4. 三焦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少陽經三焦脈,起於(手)小指次指端(無名指),兩指之間(液門、中渚)循(手)表腕(陽池也),出臂(外)兩骨(之間)行外關(歷支溝),上行貫肘(天井)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寰。(循臑外,行手太陽之前,歷清冷淵、消濼、臑會上肩髎,過足少陽之肩井,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
白話文:
手少陽經三焦脈,起源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中渚穴,沿著手背的腕部(陽池穴),從手臂外側兩骨之間經過外關穴(經過支溝穴),向上貫穿肘部(天井穴),沿著手臂外側往上,來到肩部,與足少陽經交匯後,再從寰骨後方穿出。
(手少陽經從手臂外側往上走,位於手太陽經之前,經過清冷淵穴、消濼穴、臑會穴,向上肩髎穴,越過足少陽經的肩井穴,從天髎穴穿出,與足少陽經交匯。)
)入缺盆而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從,循屬三焦並(足)太陽,下輔腧在委陽(足太陽穴)宮(其內行者,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絡心包而為表裡,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委陽為三焦之下輔腧也。
白話文:
現在我們要講的是委陽穴,這個穴道深藏在缺盆之中,它的氣會佈散到膻中。它的經絡延伸到心包,下行到橫隔膜,再循著三焦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路線,下行到膀胱經的委陽穴。其內部的經絡,會進入缺盆,再從足陽明胃經的外部下行,佈散到膻中,並與心包絡相表裡。然後從上焦下行到橫膈膜,循著中焦下行,並與足太陽膀胱經正經相會,並且會進入絡脈膀胱經,來約束下焦。因此,委陽穴是三焦經氣在下焦的輔助腧穴。
)支(行於外者)從膻中(上)出缺盆(循天髎),上項(會於督脈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後之翳風穴直上)上角孫(在耳之上角,由是過足少陽之懸釐、頷厭),下行耳頰至䪼(目下也)際,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存(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由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交兩頰(循和髎,上絲竹空),至目銳眥(會於瞳子髎)膽經論(手少陽經止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
白話文:
支脈(行於體表者):
從胸腔中上部的膻中穴,沿著天髎穴向上行,到達頭項,與督脈的大椎穴相會,再沿著天牖穴向上,與系耳穴(耳後翳風穴上直)相連,再到上角孫穴(位於耳的上角),從這裡經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釐穴和頷厭穴,向下行經耳頰,達到䪼穴(位於眼下)。
支脈從耳後(翳風穴進入):
耳中存穴(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從耳前走出(從耳門經過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交錯於兩頰(沿著和髎穴,到絲竹空穴),到達目銳眥穴(與瞳子髎穴相會),這裡是膽經的循行終點,與足少陽膽經相連接。
是經少血還多氣,耳聾(渾渾淳淳,聽不明也)嗌腫及喉痹(脈上項系耳後,故為是病,以少陽相火動也),氣所生病(三焦為水瀆之腑,水病必由於氣也)汗出多(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膚,故汗出),頰腫痛及目銳眥,耳後肩臑肘臂外,小指次指不如意(皆經脈所過,邪犯之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少血卻有很多氣,導致耳聾(聽到聲音悶悶的,聽不清楚),喉嚨腫痛和喉痹(脈絡從脖子後面連接到耳朵,所以會引起這個病,是因為少陽的相火上動所引起),氣候帶來的疾病(三焦是水液代謝的器官,水液代謝出現問題一定是因為氣),汗出很多(三焦散發氣來溫暖肌肉、滋養皮膚,所以會出汗),兩邊臉頰腫痛和目光銳利,耳朵後面、肩膀、手肘、手臂外側,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順利(這些都是經脈通過的地方,被邪氣侵犯了)。
5. 三焦經穴歌
手少陽三焦所從,二十三穴起關衝,向液門中渚陽池,歷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入於四瀆,注天井清冷淵中,消濼臑會肩髎同,天髎天牖經翳風,瘛脈顱息角孫入,耳門和髎絲竹空。
白話文:
手少陽經三焦循行的路線:
二十三個穴位從關衝開始,經過液門、中渚、陽池,再經過外關、支溝、會宗,三條陽經絡脈交會於四瀆穴,注入天井、清冷淵穴,消濼穴、臑會穴、肩髎穴連在一起,天髎穴、天牖穴、翳風穴經絡流向,瘛脈穴、顱息穴、角孫穴進入耳中,耳門穴、和髎穴、絲竹空穴空洞。
6. 取穴分寸
關衝:在手名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頭痛,口乾,喉痹,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動不能舉,目昏昏。《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治同肺經。)
白話文:
關衝穴:位於手上的無名指外側末端,離指甲約為韭葉寬度。為手少陽經的原穴,刺入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口氣,灸三壯。
主治:頭痛、口乾、喉嚨腫痛、霍亂、胸中氣悶、不思飲食、肘臂活動受限無法抬舉、眼睛昏花。《乾坤生意》一書中提到,關衝穴為十個原穴之一,治療功效與肺經相同。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陷者中,握拳取之。手少陽所溜為滎。
中渚:在手名指本節後間陷中,在液門上一寸,把拳取之。手少陽所注為輸。
白話文:
液門穴:位於手掌小指和無名指骨間的凹陷處,握拳時可以找到。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
中渚穴:位於無名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中,比液門穴往上一寸的位置,握拳時可以找到。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輸穴。
陽池:(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手少陽所過為原。(《神農經》云:治手腕疼,無力,不能上舉至頭,可灸七壯。)
白話文:
陽池穴:(又名別陽穴。)位於手腕上凹陷處,從手腕橫紋後面的骨頭直線對準手腕中間。手少陽經經過此處為原穴。(《神農經》記載:可治療手腕疼痛、無力,無法上舉至頭部,可灸七壯。)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陷中,與內關相對。手少陽絡,別走心主。(《神農經》云: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盡疼,不能握物,可灸七壯。《捷經》云:通治諸證。)
支溝:(一名飛虎。)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所行為經。
白話文:
外關穴:
位於手腕背面,距離手腕橫紋兩寸的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與內關穴相對應。
作用:
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與心主脈相連。(《神農經》記載:可以治療肘部和手臂不能彎曲伸展,五指疼痛,握不住東西,灸七壯就有效果。《捷經》記載: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一云空中一寸。手少陽郄。(《金鑑》云:支溝、會宗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
三陽絡:(一名通間。)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白話文:
會宗:位於手腕後方,距離手腕約三寸,另一說法是距離手腕約一寸。屬於手少陽經的郄穴。(《金鑑》記載:支溝穴和會宗穴相鄰排列,平直分佈,距離約一寸。)
天井: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甄權云:在曲肘後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手少陽所入為合。(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
白話文:
天井穴: 位於肘關節外側骨頭凸點後方,肘關節以上一寸處,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時可以找到。甄權說:在屈肘後一寸處,也可以用手按壓膝蓋時取穴。屬於手少陽經的交會穴。
主治:
- 瀉掉各種淋巴結腫大(瘰癧)
- 瘡腫
- 癮疹(一種皮膚病)
針灸方法:
- 針刺深度:三分
- 留針時間:七個呼吸
- 艾灸壯數:三壯
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一傳海南治牙疼灸此穴。)
臑會: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手陽明、少陽二絡之會。
肩髎:在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白話文:
清冷淵位於手肘上兩寸,伸直手臂舉起時取穴。消濼位於肩膀下方手臂外側,從腋窩斜向手肘下方。肩髎位於肩膀尖端臑骨上凹陷處,斜舉手臂時取穴。臑會,又名臑髎,位於手臂前側靠近肩膀處,距離肩膀尖端三寸,手陽明、少陽兩條經脈交匯於此。
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陷者中,一曰直肩井後一寸,又云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
白話文:
天髎穴:位於肩胛骨上窩的上方,凹陷處的中央。另一種說法是位於直肩井穴後一寸。還有種說法是,在肩胛骨上窩的凹陷處,上面有凸起的肌肉,在肌肉上就是此穴。此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三條經脈的交匯處。
天牖: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上夾耳後一寸。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手足少陽之會。
白話文:
天牖穴:位於脖子大肌肉外側,缺盆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下方頭髮邊緣中,往上靠近耳後一寸的地方。
翳風穴:位於耳朵後方尖角凹陷中,按壓時會引起耳內疼痛。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處。
瘛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刺一分,灸三壯。主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瀉痢無時,驚恐,目澀眵膏。)
白話文:
瘛脈:
(又稱資脈)位於耳根後方,雞足青脈中。(針刺深度一分,灸三壯。主治頭痛、耳鳴、小兒驚癇、抽搐、嘔吐、腹瀉不止、驚恐、眼睛乾澀、有眼屎。)
顱息:在耳後間青絡脈中。(《百證賦》云:痓病非顱息不愈。《甲乙經》曰:灸三壯,禁刺,出血多則殺人。)
白話文:
顱息:位於耳後兩側的青絡脈中。(《百證賦》中說:痓病不治療顱息就不能治好。《甲乙經》說:艾灸三壯,禁止針刺,如果出血過多會致死。)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甲乙經》:手太陽作手陽明。)《寒熱病篇》曰: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刺三分,灸三壯,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一云堪治耳齒之病。)
白話文: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偏上方,髮際下方,按壓會有空洞感。屬於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三條經脈的交會處。(《甲乙經》中將手太陽小腸經誤寫為手陽明大腸經。)《寒熱病篇》中記載:足太陽膀胱經有一條支脈進入頄齄穴(位於耳輪後),遍佈牙齒,稱為角孫穴,因此足太陽膀胱經也與此穴相會。(刺入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眼睛生翳膜、牙齦腫脹不能咀嚼、嘴脣乾燥、頸部強直。另一種說法是可治療耳朵和牙齒的疾病。)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云禁灸。主治耳聾,聤耳膿汁,耳生瘡,齒齲,唇吻強。《百證賦》云:兼絲竹空,能住牙疼於頃刻。)
和髎: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白話文:
**耳門穴:**位於耳前,在耳垂缺損處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 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口呼的時間,灸三壯。也有人認為不可灸治。
功效: 治療耳聾、耳道流膿、耳部生瘡、牙齒蛀蝕、嘴脣麻痺。
《百證賦》中記載: 如果耳門穴兼有絲竹空穴(在耳後橫紋後端),可以瞬間止牙痛。
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一雲手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噤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痛,宜出血。《百證賦》云:兼耳門,治牙疼於頃刻。)
白話文:
絲竹空穴位: (也稱為目髎穴。)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處。
出處: 《甲乙經》記載:屬於足少陽膽經脈氣發出的穴位,另有一說是手足少陽經脈氣所發。
刺灸方法: 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口氣的時間。禁止灸法,灸之恐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主治病症: 頭痛、眼睛紅、眩暈、視物模糊、眉毛倒立、睫毛倒生、癲癇、戴眼罩、發狂、流口水、偏正頭痛,適宜刺血放血治療。
《百證賦》補充: 兼取耳門穴位,可快速治療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