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5)
卷二 (5)
1. 正筋別本標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此大腸與肺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自食指尖而上,皆本經經穴所行之次,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其支者,繞肩胛,挾脊;(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繞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而挾於脊。)直者,從肩髃上頸;(此直者,自肩髃行巨骨上,頸中天鼎、扶突之次。
)其支者,上頰,結於鳩;(此支者,自頸上頰,下入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下右頷;此舉左而言,右在其中,亦如經脈之左之右、右之左也;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手太陰者也。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脈者,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
齲齒,蠹病也,此經上曲頰偏齒,入耳絡肺下膈,故實則為齒齲耳聾;虛則為齒寒,內痹而隔。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偏歷。)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別陽;(義未詳。)標在顏下,(顏,額庭也。)合鉗上也。(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夾耳之兩旁也。)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手陽明經脈的正經,從手部沿着胸部和乳房之間,於肩髃處分開,進入柱骨區域,往下行走到達大腸,連接到肺臟,再上行經過喉嚨,從缺盆穴處出來,與陽明經脈匯合。(這說明大腸與肺臟是表裏相連的經脈,它們共同形成一個循環系統。手陽明經脈的正經,沿着胸前乳房之間行走,內部分支在肩髃處分開,進入柱骨,由缺盆穴下行至大腸,與肺臟相連;而向上行走的部分則經過喉嚨,再次從缺盆穴出來,與陽明經脈的主線相匯合。)
手陽明經脈的筋肉部分,始於食指和中指的末端,結於手腕上方,沿手臂上行,在肘部外側結於肩髃穴;(從食指尖上行,都是本經脈穴位的排列順序,上臑穴會與足太陽經脈的筋肉在肩髃穴處交匯,這些都是剛硬的筋肉。)其分支環繞肩胛骨,夾着脊椎;(這條分支從肩髃穴後方彎曲行走,環繞肩胛骨,與手足太陽經脈的筋肉在脊椎兩側交匯。)直行的部分,從肩髃穴上行至頸部;(這條直行的筋肉,從肩髃穴經過巨骨穴,位於頸部中間的天鼎穴和扶突穴之間。)
其分支上行至臉頰,結於鳩尾穴;(這條分支從頸部上行至臉頰,向下進入牙齒中,上行結於手太陽經脈的顴髎穴區域。)直行的部分,上行超過手太陽經脈的前方,到達左側額角,絡繞頭部,下至右側頜部。(這條直行的筋肉,從頸部超過手太陽經脈的天窗穴和天容穴的前方,經過耳前,上行至左側額角,絡繞頭部,然後下至右側頜部;這裏提到的是左側的情況,右側的情況也包含在內,就像經脈的左右交叉一樣;因此,右側的筋肉也會上行至右側額角,交絡於頭部,下至左側頜部,與太陽經脈和少陽經脈的筋肉相合。)
手陽明經脈的分支,名爲偏歷,距離手腕三寸處,分別進入太陰經脈;其分支上行沿着手臂,通過肩髃穴,上行至曲頰並影響牙齒;其另一分支進入耳朵,與宗脈相合。實證時表現爲齲齒和耳聾,虛證時表現爲牙齒寒冷和內痹隔絕,治療時應當選取偏歷穴進行。(手陽明經脈的絡脈,名爲偏歷,位於手腕後三寸上方,分別走向手太陰經脈。按照經文,本經脈的筋肉部分沒有進入耳朵和上眼瞼的描述,只有這個分支絡脈有這樣的情況。宗脈是指在耳目之間的脈絡集合。)
手陽明經脈的根本部位,在肘骨中,即曲池穴,向上至別陽穴;(具體意義不明。)標誌位置在顏面下方,即額頭區域,與鉗上穴相合。(意味着脈絡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迎穴附近,夾在耳朵兩側。)
2. 胃經循行圖
3. 胃經循行經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走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白話文:
【胃經的行走路徑】
胃經,屬足陽明經脈,起始於鼻子兩側,靠近眼眶中間的地方,旁邊會接納到太陽經脈,然後往下沿著鼻子外側走,進入上排牙齒中,再繞出口角環繞嘴脣,往下在下巴下方交錯,然後往後沿著頰部下緣,穿出大迎穴位置,再沿著頰骨,上行至耳朵前方,經過頭側部,沿著髮際線,一直到額頭。
其分支,從大迎穴前方往下,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部位,進入鎖骨上方的凹陷處,然後穿過膈肌,屬於胃並連絡脾臟。
其主幹,從鎖骨上方的凹陷處直下,通過胸部內側,再沿著肚臍兩側,進入下腹部的氣街部位。
其另一分支,起自胃的開口,沿著腹部內部下行,直到下腹部氣街部位與主幹匯合,再往下至大腿根部,抵達大腿前側,下行至膝蓋前方,再沿著小腿外側,下行至腳背,進入腳中趾的內側。
其另一分支,在距膝蓋下方三寸的位置分出,再下行進入腳中趾的外側。
其另一分支,從腳背部分出,進入腳大拇指間,最後穿出腳尖末端。
4. 胃經穴圖
(左右共九十穴,脈長八尺)
白話文:
「胃經穴道圖總共有九十個穴位,分別在身體左右兩側,整條胃經的長度大約是八尺。」
5. 胃經腑象圖
6. 胃腑經文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白話文:
胃的上端入口,被稱為賁門,我們攝取的食物與飲水中的精華養分,會從這裡輸送到脾臟,再由肺部幫助分配到全身的脈絡中。而胃的下端出口,也就是小腸的起點,則被稱為幽門。
脾胃可以被視為身體的糧倉官員,負責處理並提供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胃是消化系統的重要部分,能儲存和消化食物,提供身體所需的水、穀物、氣血等養分。胃的大小約為直徑五寸,長度二尺六寸,呈橫向彎曲狀,能夠容納三鬥五升的水和食物。在正常情況下,胃中會保留約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分才會感到飽足。胃是一個氣血豐富的器官。
根據《難經》記載,胃的重量大約是二斤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