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4)
卷二 (4)
1. 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臑迎五里,臂髎肩髃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大腸經穴位從商陽穴開始,接著是二間穴、三間穴,然後到合谷穴。之後是陽谿穴、偏歷穴和溫溜穴,再往下是下廉穴、上廉穴,最後到達三里穴。曲池穴位於肘部,接著是肘臑穴、迎五里穴,臂髎穴和肩髃穴則在手臂與肩膀位置,再往後是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和禾髎穴依次排列,最後一個穴位是迎香穴,總共有二十個穴位。
2. 取穴分寸
商陽:(一名絕陽。)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所出為井。(《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領腫,喉痹,鼽衄,齒痛,灸三壯。)
二間:(一名間谷。)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所溜為滎。(主治領腫,喉痹,鼽衄,齒痛,灸三壯。)
三間:(一名少谷。)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所注為輸。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所過為原。(《神農經》云:治鼻衄,目痛不明,牙疼喉痹,疥瘡,可灸三壯至七壯,並治小兒乳蛾。)
陽谿:(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所行為經。
偏歷:在手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蛇頭。)在手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大士、小士,謂大人,小兒也。)《明堂》云:腕後五寸六寸間。手陽明郄。
下廉:在曲池下四寸,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曲池下三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
三里:(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兌肉之端,按之肉起。
曲池:(十三鬼穴名鬼臣。)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所入為合。(秦承祖《明堂》云: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痂疥。)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併,相去一寸四分。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
臂臑:在肘上七寸,㿉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也,絡手少陽之臑會。一曰手足太陽、陽維之會。(《明堂》:禁刺,灸七壯。主治臂痛無力,寒熱,瘰癧,頸項拘急。)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在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有空。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一曰足少陽、陽蹺之會。(《千金》云:灸癭氣,左右相當,男左十八、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左十七壯,再三以差止。)
巨骨:在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
天鼎:在頸中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甲乙經》曰: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氣府論注》曰:在扶突後半寸。(灸三壯,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暴喑,氣硬。)
扶突:(一名水穴。)在頸當曲頰下一寸。《甲乙經》曰:在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一云:氣舍後一寸五分。由此上貫頰,入下齒中。
禾髎:(一名長頻。)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灸三壯,主治鼻瘡,息肉,鼻塞,鼽衄。)
迎香:(一名衝陽。)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
白話文:
[取穴位置]
商陽:又稱爲絕陽,在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葉一樣的地方。這是手陽明經的起始點,即所謂的"井穴"。據《乾坤生意》記載,此爲十個井穴之一,主治頸腫、喉嚨痛、鼻出血、牙痛,可灸療三次。
二間:又稱爲間谷,在食指根部前內側凹陷處。這是手陽明經的"滎穴",主治頸腫、喉嚨痛、鼻出血、牙痛,可灸療三次。
三間:又稱爲少谷,在食指根部後內側凹陷處。這是手陽明經的"輸穴"。
合谷:又稱爲虎口,在拇指和食指的骨縫間凹陷處。這是手陽明經的"原穴",據《神農經》記載,主治鼻出血、眼痛視力模糊、牙疼喉嚨痛、疥瘡,可灸療三到七次,也治療小孩的扁桃體炎。
陽溪:又稱爲中魁,在手腕上側兩根筋之間凹陷處。這是手陽明經的"經穴"。
偏歷:在手腕後三寸。這是手陽明經的絡穴,與太陰經相連。
溫溜:又稱爲逆注或蛇頭,在手腕後,小孩五寸,成人六寸的地方。《明堂》說是在手腕後五到六寸之間,是手陽明經的郄穴。
以下的穴位位置描述,依此類推,皆爲主治各種疾病,且多數可進行灸療。
下廉:在曲池穴下方四寸,輔骨下,離上廉一寸,肌肉斜分處。
上廉:在三里穴下1寸,曲池穴下3寸,此穴位獨自到達陽明會合之處。
三里:又稱爲手三里,在曲池穴下2寸,肌肉的末端,按壓時肌肉會隆起。
曲池:又稱爲鬼臣,位於肘部外側的輔骨,當肘部彎曲時,位於曲骨中間,用手抱胸就能找到。這是手陽明經的"合穴"。
肘髎:在肘部大骨外側凹陷處,與天井穴相鄰,兩者相距一寸四分。
五里:在肘部上方三寸,向內側大動脈中央。
臂臑:在肘部上方七寸,肌肉末端,肩髃穴下1寸,兩根筋和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平伸手臂就可以找到。這是手陽明經的絡穴,也是手少陽經的會穴,被稱爲手足太陽和陽維的交匯點。
肩髃:又稱爲中肩井或偏肩,在肩部頂端,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舉臂可以找到空隙。這是手太陽、陽明、陽蹻的交匯點,也可能是足少陽和陽蹻的交匯點。
巨骨:在肩尖上方,兩根叉骨之間的凹陷處。這是手陽明和陽蹻的交匯點。
天鼎:在頸部中心的缺盆上方,直對扶突穴後一寸。《甲乙經》說,位於扶突穴後一寸五分,《氣府論注》則說位於扶突穴後半寸。主治喉痹、咽喉腫脹、進食困難、突然失聲、氣硬等症狀,可灸療三次。
扶突:又稱爲水穴,在頸部,位於顴骨下緣一寸處。《甲乙經》說,位於人迎穴後一寸五分,需仰頭尋找。另一說法爲氣舍穴後一寸五分。此穴向上貫穿頰部,進入下齒中。
禾髎:又稱爲長頻,位於鼻孔正下方,水溝穴旁邊五分處。主治鼻瘡、鼻息肉、鼻塞、鼻出血。
迎香:又稱爲衝陽,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邊五分處。這是手足陽明經的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