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取穴分寸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灸三壯,主治頭痛面腫,喉痹不能言。)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緊鞋帶處陷中。一曰在足大指、次指之間,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氣穴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所行為經。(療痎瘧寒熱,須兼刺厲兌、三里、解谿、商丘出血。)

衝陽:(一名會原,即仲景所謂趺陽也。)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足陽明所過為原。(《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穴也。)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所注為輸。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所溜為滎。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按:《本輸篇》曰: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經脈》、《經筋》等篇俱雲中指。《繆刺篇》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絡,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據此諸篇之說,可見中指、次指之間,皆陽明脈氣所發也。足陽明所出為井。

(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食麵腫,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發狂,好臥,足寒,膝臏腫痛。)

白話文:

取穴分寸

豐隆穴位於外踝骨往上八寸,腓骨外側凹陷處。它是足陽明經的絡穴,與足太陰經相通。 (灸三壯,可治療頭痛、面部腫脹、喉嚨阻塞不能說話。)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足踝關節處鞋帶繫緊的地方凹陷處。也有說法指位於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向上直達足背凹陷處。不同的醫書記載其位置略有差異,有的說在衝陽穴後三寸半,有的說二寸半,有的說一寸半。它是足陽明經的經穴。(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需同時針刺厲兌、三里、解谿、商丘穴並放血。)

衝陽穴:(又名會原,即張仲景所說的趺陽。)位於足背上五寸,高骨之間的動脈搏動處,距陷谷穴二寸。它是足陽明經的原穴。(《刺禁論》記載:針刺足背上方的主要動脈,若出血不止,會危及生命,此穴即為此。)

陷谷穴位於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趾骨節後方的凹陷處,距內庭穴二寸。它是足陽明經的輸穴。

內庭穴位於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的凹陷處。它是足陽明經的滎穴。

厲兌穴位於大拇指與第二趾的趾尖,距指甲約一個韭菜葉的寬度。《本輸篇》等記載其位置略有出入,但都指出在拇指和第二趾附近,是足陽明經的井穴。(針刺一分深,留針一呼的時間,灸一壯。主治屍厥、口噤氣絕、類似中邪的症狀、心腹脹滿、水腫、熱病不出汗、寒熱瘧疾、不食導致面部腫脹、喉嚨阻塞、牙齒疼痛、怕風、鼻塞、多驚易怒、嗜睡、足寒、膝蓋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