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0)
卷二 (10)
1. 正筋別本標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額䪼,還擊目系,合於陽明也(此脾胃二經表裡相為一合也。足陽明上至髀關,其內行者由氣街入腹裡,屬於胃,散於脾,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上額䪼,入承泣之次,系目系,為目下綱,以合於陽明本經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中三指,即足之中指,厲兌之旁也;結於跗上衝陽之次,乃從足面邪行出太陰、少陽兩筋之間,上輔骨,結於膝之外廉,直上髀樞,行少陽之前,循脅向後,內屬於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里之次,上臏中;其支者,自前跗上斜外上行,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與少陽相合。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此直者,出膝臏直上,循伏兔、髀關之分,結於髀中,乃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乃自橫骨之分左右夾行,循天樞、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此上至頸皆剛筋也。
)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自缺盆上人迎,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蹺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綱,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行而絡喉嗌,為病如此,治之者,當取所別之豐隆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里,其脈從胃貫膈,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宗,主也,本也,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谷,而出於胃也。《經脈篇》所載十五絡,並此共十六絡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在足次指端。)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人迎在結喉旁。)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足陽明經脈的正行線路,向上到達大腿,進入腹部內側,連接到胃部,然後分散至脾臟,再向上與心臟相通,沿着咽喉,出口於口腔,上行至額頭,環繞眼眶,最後會合於陽明經脈。(這說明了脾胃兩經脈在體內相互聯繫,形成一個整體。足陽明經脈從大腿關節開始,內部路徑由氣街進入腹部,連接胃部,分散於脾臟,向上與心臟相通,沿著咽喉,出口於口腔,上行至額頭,深入眼眶邊緣,繫於眼眶內部,成爲下眼瞼的一部分,最終與陽明本經匯合。)
足陽明經脈的筋脈,始於腳的中趾,集結在腳背,斜向外上方延伸至脛骨,向上集結於膝蓋外側,直上集結於大腿關節,沿着脅部與脊柱相連;中趾,即是腳的中趾,位於厲兌穴旁邊;集結在腳背衝陽穴附近,然後從腳面斜行,穿過太陰和少陽兩條筋脈之間,向上至脛骨,集結於膝蓋外側,直上大腿關節,行於少陽經脈前方,沿脅部向後,內部連接於脊柱。
其直行的部分,向上沿小腿,集結於膝蓋;分支部分,集結於外側脛骨,與少陽經脈會合;(直行的部分,從腳背沿小腿,集結於膝蓋下方外側的三里穴附近,上行至膝蓋;分支部分,從前面腳背斜向外上行,集結於外側脛骨的陽陵泉穴處,與少陽經脈相會合。)
其直行的部分,上行至大腿肌肉,集結於大腿,聚集於生殖器部位,上行散佈於腹部,(這部分,從膝蓋直上,沿大腿肌肉、大腿關節,集結於大腿中部,再上行聚集於生殖器;生殖器是陰陽總宗筋的匯聚點,匯聚於氣街,而陽明經脈在此發揮主導作用;從橫骨兩側沿行,經過天樞、關門等穴位,上行散佈於腹部,這部分上至頸部都是剛硬的筋脈。)
直至鎖骨處集結,上行至頸部,上挾口脣,會合於顴骨,向下集結於鼻部,上部與太陽經脈會合,太陽經脈爲上眼瞼的結構,陽明經脈爲下眼瞼的結構;(從鎖骨上行人迎穴,沿頰部,上挾口脣,與陽蹺脈在地倉穴會合,上部會合於顴髎穴,向下集結於鼻旁,再上行至睛明穴,與足太陽經脈會合,太陽細筋散佈於上眼瞼,因此被稱爲上眼瞼的結構,陽明細筋散佈於下眼瞼,因此被稱爲下眼瞼的結構。)其分支部分,從頰部集結於耳朵前方。
(其分支部分,從頰部上行集結於耳朵前方,與足少陽經脈的上關、頷厭穴會合,上行至頭維穴結束。)
足陽明經脈的分支,名爲豐隆,距離踝關節八寸處,分支走向太陰經脈;其分支部分,沿脛骨外側,上行連絡頭部和頸部,彙集各經脈之氣,下部連絡喉嚨。(若發生疾病導致氣血逆亂,則可能出現喉嚨閉塞、聲音嘶啞等症狀,實證時可能引發癲狂;虛證時則可能導致腳步無力,小腿萎縮;治療時應選取豐隆穴進行治療。)
胃部的大絡脈,名爲虛裏,貫穿膈肌,連絡肺部,從左側乳下穿出,其跳動可以透過衣物感受到,這是脈宗氣的表現。(這裏提到的是胃氣輸出的大絡脈,名爲虛裏,其脈從胃部貫穿膈肌,上行連絡肺部,從左側乳下穿出。其跳動可以通過衣物感受到,是十二經脈的宗主,因此被稱爲脈宗氣。宗,意味着主要或根本,因爲宗氣積聚於膻中,由水谷轉化而來,從胃部輸出。《經脈篇》中記載的十五絡脈,加上這個共有十六絡脈。)
足陽明經脈的根部,位於厲兌穴;(在腳次指端。)標部在人迎穴、臉頰、夾額部。(人迎穴在結喉旁。)
2. 脾經循行圖
3.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脾臟所主的足太陰脾經,起源於大腳趾的末端,沿著腳趾內側的肉邊緣走行,經過一個稱為核骨的後方,再往上到內踝前方的邊緣。接著往小腿內側上升,沿著脛骨後方行走,在此與肝經交叉,穿出至肝經前方。然後繼續向上,通過膝蓋和大腿的內側前緣,進入腹部,直接連接到脾臟,並與胃相聯繫。再往上穿膈肌,夾住咽喉,連接到舌根,並在舌下散開。
其中的一個分支,再次從胃部分出,另走上膈肌,最後注入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