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7)
卷二 (17)
1. 正筋別本標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此小腸與心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地者,地屬陰,居天之內,手太陽內行之脈,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於小腸,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故曰指地;《經脈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此言別於肩解,入腋走心,蓋前後皆有入心之脈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手小指之上外側,少澤穴也;上行結於手腕外側腕骨、陽谷之次,上循臂內側,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上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又由肘上臑外廉,入結於後腋之下,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自腋下與足太陽之筋合,走腋後廉上繞肩胛,行肩外俞、肩中俞,循頸中天窗之分,出走太陽經筋,自缺盆出者之前,同上結於耳後完骨之次也。)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此支者,自頸上曲牙,入耳中聽宮之分;其直者,上行出耳上,會於手少陽角孫之次;其前而下者,循頤結於頷,與手陽明之筋會合;其前而上者,屬目外眥瞳子髎之次,與手足少陽之筋合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支正在腕後五寸,走臂內則注手少陰者也;此經走肘絡肩,故邪實則脈絡壅滯,而節弛肘廢;正虛則血氣不行,大則為疣,即贅瘤也,小則為指間痂疥之類;治此者,當取所別之支正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當是養老穴也。)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當是睛明穴上一寸,蓋睛明為手足太陽之會。)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手太陽經脈的正脈,向下延伸,從肩部分出,進入腋下走向心臟,與小腸相連。(這裏的小腸和心是表裏經脈,互爲一組;所謂的"指向地面",是因爲地面屬陰,位於天之內,手太陽經脈在體內運行,從肩部別出,進入腋下走向心臟,連接於小腸,都是從上到下,從外向內,因此稱爲指向地面;《經脈篇》說它在肩上交叉,進入缺盆,聯絡心臟,這裏說從肩部分出,進入腋下走向心臟,大概前後都有進入心臟的脈絡。)
手太陽經的筋,起始於小指上方,結於腕部,沿手臂內側上行,結於肘部內側的銳骨之後,彈壓時小指上方會有反應,再深入結於腋下。(手小指上方外側,是少澤穴;向上行走結於手腕外側的腕骨、陽谷穴附近,沿手臂內側上行,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穴附近,只要在肘尖上兩骨縫隙中,用手指按壓這條筋,小指上方就會感到痠麻,這就是驗證;再由肘部上行至臑外側,深入結於後腋之下,這些都是強壯的筋。)
其分支,向後行走腋後,上繞肩胛骨,沿頸部走出太陽經前方,結於耳後的完骨穴。(其分支,自腋下與足太陽經的筋會合,向後行走腋後,上繞肩胛骨,行走於肩外俞、肩中俞,沿頸部中央天窗穴位處,走出太陽經筋,從缺盆出來的前方,共同上結於耳後完骨穴附近。)其另一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頜部,向上連接於眼外角。
(這個分支,自頸部上行至曲牙,進入耳中的聽宮穴;其直行者,上行出耳上,會在手少陽經的角孫穴附近;其向前下方行走者,沿頰部結於頜部,與手陽明經的筋會合;其向前上方行走者,連接於眼外角瞳子髎穴附近,與手足少陽經的筋會合。)
手太陽經的別脈,名叫支正,上行腕部五寸,內部注入少陰經;其別出者,上行至肘部,聯絡肩髃穴。實證時,會出現關節鬆弛,肘部無力,虛證時,則會長出疣,小的如同指間的小痂疥,治療時應選取這條別脈。(支正位於腕後五寸,行走於臂內則注入手少陰經;此經脈行走至肘部聯絡肩部,所以邪實時,脈絡會因氣血阻塞而致關節鬆弛,肘部無力;正氣虛弱時,氣血不暢,大的會形成疣,即贅瘤,小的則會形成指間的痂疥之類;治療這種情況,應當選取這條別脈,即支正。)
手太陽經的本源,在外踝之後;(應該是養老穴的位置。)標點,在命門之上一寸的地方。(應該是睛明穴上一寸,因爲睛明是手足太陽經的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