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膀胱經循行圖

3. 膀胱經循行經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白話文:

膀胱經,這是足太陽脈的一條路線,它起始於眼睛的內側,然後向上延伸到額頭,最後交會在頭頂。它有一個分支,從頭頂延伸到耳朵的上方角落。

主脈則是從頭頂進入,連接腦部,再回繞出來,另外一個方向下行到頸部,沿著肩膀和背部的內側往下,抵達腰部中央,再深入體內沿脊椎而行,聯繫腎臟並屬於膀胱。另一個分支則是從腰部中央向下,夾著脊椎,穿過臀部,進入膝蓋後方。

還有另一個分支,從肩膀兩側開始,分別下行穿過肩胛骨,夾著脊椎的內側,通過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邊緣下行,與膝蓋後方的脈絡會合,再繼續下行,穿透小腿內部,從腳踝外側出來,沿著京骨,最終達到小指的外側。

4. 膀胱經穴圖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脈長八尺)

白話文:

「膀胱經穴圖總共有126個穴位(左右兩側各包含),整條脈絡全長八尺。」

5. 膀胱經腑象圖

6. 膀胱經文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諸有口者,皆非。

是經常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白話文:

膀胱就像是身體裡的一個都市管理者,負責儲存我們身體的津液。如果身體的氣化功能正常,那麼這些津液就能順利排出體外。膀胱位於人體的第十九根脊椎位置,就在腎臟下方,大腸前方。它只有一個出口,並沒有進口。在肚臍上方一寸的地方,有一個名為「水分」的穴位,這是小腸的出口,也是膀胱的起始點。從這裡開始,水液會從小腸分離出來,隨著氣體的泌滲進入膀胱。無論是進入還是排出,都需要依靠氣化功能。如果進入的氣不能進行氣化,那麼水液就會流入大腸,導致腹瀉;如果排出的氣不能進行氣化,就會阻塞下面的出口,引起尿道腫脹和排尿困難。

後世的許多書籍提到,膀胱有一個進口,但沒有出口,或者說它同時有進出口,這都是不正確的。

膀胱通常含有的血液比氣體多。根據《難經》記載,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長寬各九寸,可以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其出口的直徑約為二寸半。

7. 膀胱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睛明)上額交巔(由攢竹而上至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巔頂之百會),支者從巔入耳(上)角(其支者,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骨、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直者從(百會)巔(入)絡腦間(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入絡於腦中也)。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自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陶道、絡卻,循肩膊內,分作四行而下),挾脊抵腰(此言內兩行者,去脊一寸五分,行十二俞等穴而抵腰中也)循膂旋(脊兩旁之內為膂),絡腎正屬膀胱腑(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一支貫臀入膕傳(從腰中循髖骨下,夾脊歷四髎穴,貫臀之會陽下行承扶、委陽等穴,入之委中也;尻旁大肉曰臀,膝後曲處曰膕)。

一支從膊(內左右)別貫胛(此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等穴而下行也),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行(由秩邊過髀樞,會於足少陽環跳穴,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貫腨(內)出(外)踝循京骨(小趾本節後大骨曰京骨),小趾外側至陰全(足太陽經止此,乃交於小趾之下,而接乎足少陰經)。

此經少氣而多血,頭痛脊痛腰如折,目似脫兮項似拔,膕如結兮腨如裂,髀不可曲(以上皆足太陽經脈所歷之處,而見諸證,皆濕淫所勝,土邪傷水也)及(為)踝厥(脈出外踝之後筋,亦結於外踝也),是所生病在筋結(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為巨,其下者結於腫腨膕臀等處,其上者挾腰脊,絡肩項上頭,為目上綱,下結於頄,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

痔(脈入肛)瘧(經為表)狂癲(邪入於陽)疾並生,鼽衄(太陽經氣不能循經下行,上衝於腦而為是病也)目黃而淚出(頭),囟項背腰尻膕腨,病若動時皆痛徹。(以上皆經脈所過。)

白話文:

【膀胱經的行走路線與相關病症總結】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內角的睛明穴,往上到額頭,在頭頂百會穴處交會(由攢竹穴往上至絡卻穴,左右兩邊斜向交會在頭頂的百會穴)。其中一分支從頭頂進入耳朵上方角落(這分支由百會穴旁邊延伸至耳上角,經過足少陽膽經的曲鬢、率骨、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穴,所以這六個穴位都是足太陽和少陽二經的交會點)。

主脈則從百會穴直下,深入腦部空間(自百會穴往下經通天、絡卻、玉枕穴,進入腦部)。再出來後,分岔向下至頸項沿著肩部(從腦部再次出來,分岔向下至頸項,由天柱穴開始,會合督脈的陶道、絡卻穴,沿著肩部內側,分成四條線向下)。

兩脈夾著脊椎到達腰部(這是指內部的兩條線,離脊椎一寸五分,穿過十二俞等穴位,抵達腰部)。沿著脊椎旁邊的肌肉,聯繫腎臟,直接歸屬於膀胱(自腰部進入肌肉,聯繫腎臟前面,歸屬於膀胱)。

其中一分支穿透臀部,進入膝窩,進行傳導(從腰部沿著髖骨向下,夾著脊椎經過四髎穴,穿透臀部的會陽穴,下行至承扶、委陽等穴位,進入膝窩;髖骨旁邊的大塊肌肉稱為臀部,膝蓋後面彎曲的地方稱為膝窩)。

另一分支從肩部內側分開,穿透肩胛骨(這是指肩部內側大杼穴下方的兩條外線,左右穿透肩胛骨,離脊椎各三寸,分開下行,經過附分、魄戶等穴位);夾著脊椎(內側超過髀樞),沿著大腿後側(外側從後側向下),在膝窩合流(由秩邊穴經過髀樞,會合足少陽膽經的環跳穴,沿著大腿後側,離承扶穴一寸五分,向下行走,再次與先前進入膝窩的脈絡合流)。

穿透小腿肚(內側),從腳踝外側繞行至京骨(小趾根部後方的大骨稱為京骨),沿著小趾外側,到達至陰穴(足太陽經到此結束,交接於小趾下方,連接到足少陰腎經)。

這條經絡氣血運行較弱,易出現頭痛、脊椎痛、腰痛如斷裂,眼睛似乎要脫出,頸部似乎被拔起,膝窩如打結,小腿肚如撕裂,大腿無法彎曲(以上都是足太陽經脈所經歷的位置,出現的症狀,都因濕氣過盛,土邪侵襲水臟所致)以及腳踝厥冷(脈絡出現在腳踝後方的筋膜,也在腳踝外側結聚),這些都是由筋脈結聚所引發的疾病(全身的筋脈中,足太陽膀胱經最多、最粗大,下部分結聚在腫脹的小腿肚、臀部等地方,上部分夾著腰脊,聯繫肩頸上至頭部,成為眼睛上方的肌肉,下端結聚在顴骨,因此,所有抽搐、鬆弛、反張、翻白眼等類型的疾病,都是足太陽膀胱經水氣不足,導致筋脈疾病)。

痔瘡(脈絡進入肛門)、瘧疾(經絡為表層)、瘋狂癲狂(邪氣進入陽經)的疾病同時發生,鼻塞流血(太陽經氣無法沿著經絡下行,向上衝擊腦部而引發此病)、眼睛黃色分泌物且淚水流出(頭部),囟門、頸項、背部、腰部、髖骨、膝窩、小腿肚,這些部位若有活動,都會感到劇烈疼痛(以上都是經脈所經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