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6)
卷二 (16)
1. 小腸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外側)起少澤,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銳骨),上臂骨出肘內側。兩筋之間(本經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而繞肩胛(臑俞、天宗等處。滑氏曰: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即肩膊也。
)交肩之上(秉風、曲垣等穴,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直絡心中(自缺盆由胸中下行,入膻中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自缺盆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經之內行者),支從缺盆上頸頰。
至目銳眥入耳中(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頸中之天窗,上頰後之天容,由顴髎以入耳中之聽宮,手太陽經止於此),支者別頰(頰車、顴髎之次)斜上䪼(目下也),抵鼻至於目內眥,其絡與足太陽接(交目內眥足太陽之睛明穴也)。
嗌痛頸腫(本經脈循咽下膈,支者循頸上頰,此寒淫所勝,病及火府也)頭難回(不可以顧),肩似拔兮臑似折(脈循臑出肩),耳聾目黃腫頰間(脈入耳,至目外眥,上頰),是所生病為主液(小腸主泌別清濁,病則水穀不分而流衍無制),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此經少氣而多血。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運行路線和主要病症]
手太陽小腸經起始於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穴,沿著手背向上延伸,經過手腕,穿越突出的踝骨,再沿著上臂內側,穿出肘部內側的兩骨尖中的小海穴。然後沿著手臂外側後方,穿過肩後的骨縫,繞過肩胛骨,交錯在肩膀上方,進入鎖骨窩,有一分支直通到心臟,沿著咽喉向下貫穿膈肌,到達胃部,最後抵達小腸。這就是小腸經在身體內部的運行路線。
另一分支從鎖骨窩向上,沿著頸部,到達眼睛的外角,再進入耳朵。還有一分支從臉頰斜向上,到達鼻子,並連接到眼睛的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如果小腸經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咽喉疼痛,頸部腫脹,頭部轉動困難,肩部和手臂有如被拉扯或折斷的感覺,耳鳴,眼睛黃色腫脹,臉頰疼痛。這些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小腸不能正常地分離清濁,導致水分和食物混雜,失去正常的調節功能。此外,頸部、顎下、肩膀、上臂、肘部和前臂的外側後方可能會感到疼痛,因為小腸經的氣較少,但血液較多。
2.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骨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首先在小手指末端的是少澤穴,接著在手掌後方,小指掌骨和腕骨之間的是後谿穴,然後是位於手腕部位的腕骨穴,陽谷穴和養老穴則需一同列舉。
支正是在小海穴上方的穴位,小海穴位於手臂內側肘部下方,再往上是肩貞穴,臑俞穴、天宗穴以及秉風穴皆位於肩胛骨周圍,曲垣穴在肩外側,肩中穴也在肩部,天窗穴和天容穴則是依次向上排列。
這條經絡總共有十九個穴位,另外還包括顴髎穴和聽宮穴。
以上便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位置描述。
3. 取穴分寸
少澤:(一名小吉。)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甲乙經》曰: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治痎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瘛瘲,臂痛,頸項痛不可顧,目生翳,及療婦人無乳。先瀉後補。《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治同手太陰。)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所溜為滎。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文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注為輸。(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三壯。《玉龍賦》云:專治時疫,痎瘧。一傳治早食午吐,午食晚吐,灸此左右二穴九壯,立愈。)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過為原。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所行為經。(灸三壯,治小兒瘛瘲,舌強。)
養老:在手外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手太陽郄。
支正:在腕後外廉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所入為合。(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七壯。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痛,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臑俞: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
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秉風:在肩上,天髎外小髃骨,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大椎旁三寸陷中,與大杼平。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大椎旁二寸陷中。
天窗:(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千金》云:狂邪鬼語,灸九壯;癮疹,灸七壯。)
天容:在耳下,曲頰下後。(灸三壯。主治癭氣,頸癰不可回顧,不能言,齒噤,耳鳴,耳聾,喉痹,咽中如梗,寒熱胸滿,嘔逆吐沫。)
顴髎:(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刺二分,禁灸,主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不止,䪼腫,齒痛。)
聽宮:(一名多所聞。)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白話文:
[取穴位置]
少澤:又名小吉。位於手小指外側末端,離指甲角約一分處的凹陷中。根據《甲乙經》所述,穴道位於小指末端,離指甲約一分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經的起始穴位,稱為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至兩次呼吸時間,灸一次壯。主治痎瘧、寒熱不出汗、喉部阻塞、舌頭僵硬、心煩、咳嗽、抽搐、手臂疼痛、頸部疼痛無法轉頭、眼睛出現翳障以及治療女性無乳汁。先用瀉法再用補法。《乾坤生意》說:此為十井穴之一,治療效果類似手太陰經。)
前谷:位於手小指外側,第一關節前方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經的滎穴。
後谿:位於手小指第一關節後方,外側橫紋尖端的凹陷中,需將手掌向上握拳才能找到。另一種說法是位於手腕前方外側,握拳時突出骨頭下方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經的輸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至兩次呼吸時間,灸一次或三次壯。《玉龍賦》指出,專門治療流行病和痎瘧。另一種傳說說能治療早上吃的食物中午吐出,中午吃的食物晚上吐出,左右各灸九壯,馬上就會痊癒。)
腕骨:位於手外側,手腕前方突起骨頭下方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經的原穴。
陽谷:位於手外側,手腕中間的尖銳骨頭下方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經的經穴。(灸三次壯,治療小孩抽搐和舌頭僵硬。)
養老:位於手外踝骨上方的空隙,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陽經的郄穴。
支正:位於手腕後方外側五寸處。這是手太陽經的絡穴,分開走向少陰經。
小海:位於肘部內側大骨外側,離肘端五分的凹陷中,手臂彎曲向頭部時可以找到。這是手太陽經的合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至七次呼吸時間,灸五次或七次壯。主治肘、臂、肩、頸部疼痛,寒熱,牙齒根部疼痛,風眩、腫脹,小腹部疼痛,五癇,抽搐。)
肩貞:位於肩部彎曲處胛骨下兩骨交界之間,肩髃穴後方的凹陷中。
臑俞: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胛骨上方的凹陷中,抬臂時可找到。這是手足太陽、陽維、陽蹻的交會點。
天宗: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的凹陷中。
秉風:位於肩部上方,天髎穴外側的小髃骨,抬臂時有空隙。這是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的交會點。
曲垣:位於肩部中央彎曲處胛骨的凹陷中,按壓時會感到疼痛。
肩外俞:位於肩胛骨上方,離脊椎大椎穴旁三寸的凹陷中,與大杼穴平行。
肩中俞:位於肩胛骨內側,離脊椎大椎穴旁二寸的凹陷中。
天窗:又名窗籠。位於頸部大筋前方,曲頰下方、扶突穴後方,動脈可觸及的凹陷中。(《千金》指出:治療瘋狂、鬼語,灸九壯;治療蕁麻疹,灸七壯。)
天容:位於耳朵下方,曲頰下方後方。(灸三次壯。主治甲狀腺腫大,頸部腫瘤無法轉頭,無法說話,牙關緊閉,耳鳴,耳聾,喉部阻塞,咽喉有異物感,寒熱、胸悶,嘔吐、反胃。)
顴髎:又名兌骨。位於面部頄骨下方,尖銳骨頭端的凹陷中。這是手少陽、太陽的交會點。(針刺深度二分,禁止灸,主治嘴角歪斜,面部紅色,眼睛黃色,眼睛跳動不止,面腫,牙齒疼痛。)
聽宮:又名多所聞。位於耳朵中,像赤小豆大小的珠子。這是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