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喉口唇舌部

咽喉(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腑者也;硬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於五臟者也):任脈至咽喉。足陽明脈之支者循喉嚨。督脈入喉(經絡)。衝脈、任脈會於咽喉(臟象)。足少陰脈之直者循喉嚨。足厥陰脈之內行,循喉嚨之後。

白話文:

咽喉(人有兩個喉,一個軟一個硬,軟的位於後面,稱為咽喉,是食物和水經過的通道,與六腑相通;硬的位於前面,稱為喉嚨,是宗氣出入的通道,用於呼吸,與五臟相通):

任脈到達咽喉。足陽明脈的分支沿著喉嚨走行。督脈進入喉嚨(經絡)。衝脈、任脈在咽喉交會(臟象)。足少陰脈的直支沿著喉嚨走行。足厥陰脈的內行支沿著喉嚨後面走行。

足少陽之別上挾咽。足陽明之正上循咽。足陽明挾咽之動脈。足太陰之正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手少陰脈之支者上挾咽。手太陽脈之內行循咽。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手厥陰之正出循喉嚨,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太陽之正循喉嚨。上焦並咽以上(俱經絡類)。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針刺)。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分支向上經過咽喉。足陽明經的主幹向上經過咽喉。足陽明經經過咽喉的部分是動脈。足太陰經的主幹與足陽明經相交,向上彙集到咽喉。手少陰經的分支向上經過咽喉。手太陽經的內行支也經過咽喉。手少陰經的主幹向上經過喉嚨。手厥陰經的主幹向下經過喉嚨。手陽明經的主幹向上經過喉嚨。太陽經的主幹也經過喉嚨。上焦部的咽喉以上部分(都與經絡有關)。咽喉是食物和水通過的通路;喉嚨是氣息上下通行的通道。(針灸)。

頏顙(頏,頸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泄):足厥陰之脈內行上入頏顙。足陽明之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經絡。)衝脈上者出於頏顙。(針刺。)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嗌:足太陰脈絡嗌(疾病)。足陽明之別,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經絡)。地氣通於嗌(陰陽)。

白話文:

舌根(舌根,就是喉嚨,舌根位於咽喉上方,軟顎後方,張口可見;舌根前方有一個小孔可以通到鼻子,所以是氣息分出的地方):足厥陰經從身體內部向上進入舌根。足陽明經的經脈分佈在人迎穴和頰車穴,經過舌根。(經絡。)衝脈向上運行,從舌根穿出。(針灸。)舌根是氣息分出的地方。

會厭: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厭太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足之少陰絡於橫骨,終於會厭(針刺)。會厭者,聲之戶也(針刺)。

白話文:

會厭:

如果會厭過小而薄,就會發作氣疾,但開合容易;如果會厭過大而厚,就開合困難,氣出得慢。足少陰經與橫骨連接,最後到會厭(可以針刺)。會厭是發聲的門戶(可以針刺)。

口: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主口,在竅為口(臟象)。備化之紀,其主口。(運氣。)手陽明脈之支者挾口。足陽明之脈挾口。足陽明之正出於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經絡)。衝任之脈絡唇口(臟象)。

白話文:

  • 中央屬黃色,與脾臟相通,對應於口。
  • 脾臟主管口,在竅為口。
  • 脾臟具備統攝五臟六腑的功能,所以主掌口。
  • 手陽明經的支脈分佈於口。
  • 足陽明經的支脈分佈於口。
  • 足陽明經的主經脈起於口。
  • 脾氣通於口,脾氣和順,口就能辨別五穀。
  • 衝脈和任脈的絡脈貫穿於脣和口。

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其華在唇,四白(臟象)。口唇者,脾之官也(脈色)。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疾病)。口唇者,音聲之扇也(針刺)。

白話文:

脣:

  • 脣是脾臟合於身體的外在肌肉。
  • 嘴脣的榮華狀態反映脾臟的健康。
  • 脾臟、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人體的倉稟,其外在表現反映在嘴脣上,稱之為「四白」。

口脣:

  • 嘴脣是脾臟所主之官。
  • 嘴脣的色澤反映脾臟的脈氣。
  • 嘴脣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
  • 嘴脣是發聲時扇動的部位。

舌:舌者,心之官也(脈色)。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故病在舌本。心主舌,在竅為舌(臟象)。升明之紀,其主舌(運氣)。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疾病)。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足太陰之正,貫舌中。足少陰之脈挾舌本。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外現(通過脈象和舌色)。舌頭中央屬黃色,與脾相通,通過口腔開竅,所以舌根部位的疾病會影響到脾臟。心臟主導舌頭,在竅穴中表現為舌頭(中醫理論)。人體陽氣升發,促使舌頭運動(運行氣血)。腎經的少陰脈,貫穿腎臟,與舌根相連(與疾病有關)。脾經的太陰脈,連接舌根,分佈於舌頭下面。太陰脈的正經,貫穿舌頭中央。少陰脈的正經,直接與舌根相連。少陰脈的正經,直達舌根。

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足少陰,舌下(經絡)。足之少陰上繫於舌(針刺)。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足太陽之筋,支者別入結於舌本。手少陰之別系舌本。手少陽之筋,支者入系舌本。上焦上至舌(經絡)。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疾病)。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臟象)。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經絡)。

白話文:

足少陰經 的標誌性腧穴,在背部的腧穴和舌下兩條經絡上。足少陰經與舌下有經絡相連(可以通過針灸治療)。

足太陰經 的標誌性腧穴,在背部的腧穴和舌根部。足太陽經的筋,支出部分分別進入並連接著舌根部。

手少陰經的別脈,與舌根部相連。手少陽經 的筋,支出的部分進入並連著舌根部。

上焦的經絡,向上直到舌部。厥陰經 ,就是肝脈,肝臟是筋的集合點,筋匯聚於生殖器,脈絡與舌根部相連(這些部位容易出現疾病)。

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懸雍垂者,懸而下垂,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喉間要會,故謂之關)。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即喉上之軟骨連心肺,故為神氣所使;上連舌本,故主發舌機)。

白話文:

舌頭是發出聲音的工具;懸壅垂是發出聲音的門戶(懸壅垂是懸掛下垂的,俗稱小舌,位於氣道的中央,是喉嚨間的重要關隘,所以稱為門戶)。橫骨是由神氣驅動的,負責讓舌頭發聲(指喉嚨上方的軟骨,與心肺相連,所以受到神氣的驅使;上端連接舌頭的根部,所以負責啟動舌頭的發聲功能)。

齒牙: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足陽明之動脈循牙車(經絡)。足太陽脈亦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針刺)。手陽明脈之支者入下齒中。手陽明之別遍齒(經絡)。臂陽明有人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針刺)。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經絡)。齒者骨之所終也(氣味)。

白話文:

牙齒:

  • 屬於足陽明經脈的一部分,從鼻子外面往下,進入上前牙。
  • 足陽明經脈的動脈沿著牙牀(經絡)分佈。
  • 足太陽經脈也有一些分支進入所有牙齒,稱為「角孫」,上牙齲齒時可以針刺此處。
  • 手陽明經脈的分支進入下巴牙齒。
  • 手陽明經脈的分支沿著所有牙齒(經絡)分佈。
  • 臂陽明經脈有一些分支進入所有牙齒,稱為「大迎」,下牙齲齒時可以針刺此處。
  • 手少陽經脈的筋膜分支向上延伸到牙齒(經絡)。
  • 牙齒是骨骼氣血的終點(疾病反映氣血狀態)。

2. 頸肩部

項頸:督脈之別上項。督脈還出,別下項。足太陽之脈下項。足太陽之筋上項。足少陽之脈循頸。足太陽之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足陽明之別上頭項。足少陽之筋,挾膂上至項。足少陰之正,系舌本,復出於項。手太陽脈之支者循頸。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循頸。手陽明脈之支者,從缺盆上頸。

白話文:

脖子是督脈分支向上延伸的地方。督脈回到脖子後再向下分支。足太陽經脈向下經過脖子。足太陽經絡的筋向上經過脖子。足少陽經脈沿着脖子走。足太陽經脈的正經,從脊柱上端直直地向上,從脖子處出來。足陽明經脈的分支向上經過頭部和脖子。足少陽經絡的筋,沿着脊柱向上,到達脖子。足少陰經脈的正經,連接到舌根,再從脖子處出來。手太陽經脈的分支沿着脖子走。手太陽經絡的筋,其分支沿着脖子走。手陽明經脈的分支,從鎖骨上緣向上經過脖子。

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髃上頸。手少陽脈之支者上項。頸中央之脈,督脈也。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系後出於項中(疾病)。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筋,直行從肩胛骨上到頸部。手少陽經的分支,上行到後頸部。頸部的正中央有一條經脈,是督脈。肌肉的精華是束縛和裹住筋骨的;血液的精華,通過經絡系脈,從項部後面流出(形成疾病)。

肩:足太陽脈之直者,循肩膊內,支者下貫腫。足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肩髃。足少陽之脈至肩上。手太陽之脈,繞肩胛,交肩上。手太陽之別,絡肩髃。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手陽明之脈上肩。手陽明之筋,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手陽明之別,上乘肩髃。手太陰之筋,結肩前髃。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走太陽。督脈循肩膊(俱見經絡類)。

白話文:

肩膀:

  • 足太陽膀胱經:主線直達,沿肩膀內側下行,分支貫穿腫脹部位。膀胱經筋絡的分支在肩窩會合。
  • 足少陽膽經:經脈到達肩膀上方。
  • 手太陽小腸經:經脈繞過肩胛骨,交會在肩膀上方。小腸經的分支與肩窩相連。
  • 手少陽三焦經:經脈沿身體側面外側向上行至肩部。
  • 手陽明大腸經:經脈上行至肩部。大腸經筋絡連接肩窩,其分支繞過肩胛骨。大腸經的分支向上延伸至肩窩。
  • 手太陰肺經:筋絡連接在靠近胸口的肩窩處。
  • 督脈:分支在肩胛骨左右兩側沿膀胱經走行。督脈沿肩膀循行(具體見經絡分類)。

缺盆:足陽明脈之支者入缺盆。足陽明之筋,至缺盆而結。足少陽之脈入缺盆。足少陽之筋結於缺盆。足太陽之筋上出缺盆。手太陽之脈入缺盆。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手少陽之脈出入缺盆。手太陰之正,上出缺盆(俱經絡類)。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臟象)。

白話文:

缺盆:

  • 足陽明經的一條支脈進入缺盆。
  • 足陽明筋在缺盆處結聚。
  • 足少陽經進入缺盆。
  • 足少陽筋在缺盆處結聚。
  • 足太陽筋從缺盆向上外出。
  • 手太陽經進入缺盆。
  • 手陽明經從缺盆向下進入。
  • 手少陽經出入於缺盆。
  • 手太陰經的正脈從缺盆向上外出(以上均屬經絡系統)。

臟腑:

  • 五臟六腑中,心臟為君主,缺盆為心臟的通路(臟腑系統)。

胸:足少陽脈之支者,內行下胸中。足少陽脈之直者循胸。足少陰脈之支者注胸中。足太陰之筋散胸中。手厥陰之脈起胸中。手太陰之筋入腋散胸中。手少陽之別注胸中。手少陰之筋結下胸中。手太陰之筋下結胸裡。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脾之大絡布胸。衝脈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胸部:

  • 膽經(足少陽脈)的分支在胸部內行。
  • 膽經(足少陽脈)的主脈沿著胸部。
  • 腎經(足少陰脈)的分支進入胸部。
  • 脾經(足太陰經)的筋脈散佈在胸部。
  • 心包經(手厥陰脈)的脈絡從胸部開始。
  • 肺經(手太陰脈)的筋脈進入腋窩,散佈在胸部。
  • 三焦經(手少陽脈)的分支進入胸部。
  • 心經(手少陰脈)的筋脈連接在胸部的下部。
  • 肺經(手太陰脈)的筋脈在胸部的深處結連。
  • 心主經(手心主經)的主脈在腋下三寸處分出別絡,進入胸部。
  • 脾經(足太陰經)的大絡脈分佈在胸部。
  • 衝脈在肚臍上方行進,到達胸部後散佈。

蹺脈上循胸裡(俱見經絡)。

膻中:手少陽之脈布膻中。足厥陰經絡於膻中(經絡)。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疾病)。

白話文:

蹺脈向上循行於胸裡。

膻中:手少陽經的脈分布在膻中。足厥陰經連接於膻中。膻中是心包所在的部位。

膈:手太陽之脈下膈。手少陽之脈下膈。手厥陰之脈下膈。足少陽脈之支者貫膈。足太陰之脈上膈。足厥陰之脈上貫膈。足陽明脈之支者下膈。足少陰脈之直者,從腎上貫肝膈(俱經絡)。

白話文:

橫膈膜:

  • 手太陽經脈下行橫膈膜。
  • 手少陽經脈下行橫膈膜。
  • 手厥陰經脈下行橫膈膜。
  • 足少陽經脈的一支穿過橫膈膜。
  • 足太陰經脈上行橫膈膜。
  • 足厥陰經脈上行穿過橫膈膜。
  • 足陽明經脈的一支下行橫膈膜。
  • 足少陰經脈的直行部分,從腎臟上行穿過肝臟和橫膈膜(以上都是經絡的走向)。

乳:足陽明脈之直者,下乳內廉。足少陽之筋繫於膺乳。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手少陰之筋,交太陰挾乳里(俱經絡)。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左乳下(脈色)。

腰:足太陽脈之直者抵腰中。足少陰之別貫腰。督脈挾脊抵腰中(經絡)。腰者,腎之府也(疾病)。

白話文:

乳頭:

  • 屬於足陽明經絡的直路,通過乳房的內側。
  • 足少陽經絡的筋腱連接到乳房。
  • 手陽明經絡的正經,從手上經過乳房。
  • 手少陰經絡的筋腱與足太陰經絡交會,穿過乳房的內側(這些都是經絡系統的組成部分)。
  • 胃部的一條大血管,稱為虛裏,從左乳下方穿出(可以通過脈象顏色觀察到)。